br/>
仁义礼度
当仁不让于师。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刚、毅、木、讷,近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学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后成。
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
兼相爱,交相利。
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
若己之身。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气节情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不食嗟来之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一身轻似叶,所重全名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内容摘要
当仁不让于师。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当:面对。
(2)让:谦让。
【翻译】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链接】先秦“先秦”是中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到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在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仁”的概念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仁:仁慈、仁爱。
(2)约:节俭。
【翻译】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节俭的生活。
……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为仁义礼廉 ; 忠孝诚信 ; 气节情操三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当仁不让于师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