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四川考试书店
  • 食品分析第三3版王永华戚穗坚张永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分析第三3版王永华戚穗坚张永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    9787518409648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0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  9787518409648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0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售价 23.68 3.7折

定价 ¥64.00 

品相 八五品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2-21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9787518409648
      品相描述:八五品
      九品以下有笔记和划线,每本旧书不一样,要求要求特高或完美(没有笔记和很少笔记的),没有激活码光盘之类的,望斟酌下单付款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食品分析第三3版
      定价:64元
      作者:王永华戚穗坚张永华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8409648
      字数:660000
      页码:400
      版次:40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特点1.《食品分析》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合理的编排,使之核心内容更精炼、更与时俱进。全书章节设置为六个部分,包括食品分析基础知识、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添加剂分析、食品安全分析、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2.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均配有相应的教学指南、习题指导、课件、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资源将使读者能更轻松、更便捷、更高效地掌握本书的精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可登录食课堂(www.qinggongchuban.com),注册后输入本书封底学习码观看。3.本书可供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商品检验、农副产品、粮食贮藏与加工等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食品卫生检验、质量监督、各类食品企业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建议授课课时40~50学时。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分析中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各种物理检验方法、化学检验方法以及生物学检测方法、数据的采集及分析评价等。具体涉及食品中主要营养组分、食品风味成分、有害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介绍了各组分分析的主要原理、分析要点以及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国内外先进分析方法或标准。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精简了部分分析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与时俱进、实际应用广、应用前景好的新方法;融合国外相关教材的精华内容;增加实际产品分析内容,使理论更能结合实际分析。
      目录
      部分 食品分析基础知识章 绪论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三、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四、食品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采用的标准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节 样品的采集一、正确采集样品的意义二、样品采集的过程三、采样的一般方法四、采样要求与注意事项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二、样品预处理的方法第三章 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节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的意义第二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一、误差二、不确定度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三、质量控制图四、实验室认可第四章 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分析处理节 实验方法评价指标第二节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一、实验数据的处理二、实验结果的检验三、测定结果的校正四、分析结果的表示第二部分 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第五章 食品感官分析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定义与特征第二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类别第三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基本要求第四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常用方法第六章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节 概述第二节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一、相对密度法二、折光法三、旋光法四、色度法五、黏度法六、质构法第三部分 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第七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节 概述一、水分的存在形态二、水分的测定方法三、水分测定的意义第二节 水分的测定方法一、干燥法二、蒸馏法三、卡尔-费休 (Karl-Fischer)法四、其它方法第三节 水分活度值的测定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二、水分活度测定方法第八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节 概述一、碳水化合物定义和分类二、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分布与含量三、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意义四、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方法第二节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一、 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二、 还原糖的测定三、 蔗糖的测定四、 总糖的测定五、 多种糖的分离与同时测定第三节 淀粉的测定一、 淀粉含量的测定二、 淀粉α化度的测定第四节 纤维素的测定一、 重量法二、 酶-重量法三、 酶重量-液相色谱法四、 纤维素测定仪法第五节 果胶物质的测定一、 重量法二、 咔唑比色法第九章 脂类的测定 节 概述一、 食品中的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二、 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三、 脂类的测定方法简介第二节 总脂的测定方法第三节 酰基甘油酯和磷脂组成检测第四节 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分布分析一、 气相色谱法(GC)测定红花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二、 GC分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位置分布第五节 食用油脂理化特性的测定一、油脂物理性质分析二、油脂化学特性的测定第六节 脂类风险因子检测一、 反式脂肪酸的测定二、 苯并芘的测定三、 油氧化聚合物的检测四、 氯丙醇酯的测定五、 缩水甘油酯的测定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节 概述第二节 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一、蛋白质的定性鉴定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第三节 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一、氨基酸的定性鉴定二、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第十一章 灰分及矿物质的测定 节 灰分的测定一、 概述二、总灰分的测定三、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四、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第二节 矿物质的测定一、概述二、食品中矿物质的测定第十二章 酸度分析 节 概述一、酸度的概念二、酸度测定的意义三、食品中有机酸种类与分布第二节 酸度的测定一、总酸度的测定二、pH值的测定三、挥发酸的测定第三节 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一、概述二、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简介三、气相色谱法四、高效液相色谱法五、离子交换色谱法(羧酸分析仪)六、毛细管电泳法七、酮酸的薄层色谱法第十三章 维生素的测定 节 概述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A的测定二、维生素D的测定三、维生素E的测定四、维生素K的测定五、几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二、维生素B2的测定三、维生素B5的测定四、维生素B6的测定五、维生素C的测定六、几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第四部分 食品中添加剂分析第十四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节 概述一、食品添加剂定义与分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三、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第二节 甜味剂的检测一、糖精钠的检测二、其他甜味剂的检测第三节 防腐剂的检测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二、其他防腐剂的检测第四节护色剂的检测一、亚硝酸盐的检测二、硝酸盐的检测第五节 漂白剂的检测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二、蒸馏法第六节 着色剂的检测一、高效液相色谱法二、薄层层析法第七节 抗氧化剂的检测一、BHA与BHT的测定二、没食子酸丙酯(PG)的测定第五部分 食品安全分析第十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 节 概述一、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概念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三、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第二节 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其检测一、农药残留及其检测二、兽药残留及其检测第三节 食品中生物毒素及其检测一、生物毒素的定义及分类二、霉菌毒素及其检测三、海洋毒素及其检测四、其他生物毒素及其检测第四节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一、食品中环境污染物及其检测二、食品加工污染物及其检测第十六章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第二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一、生化检测方法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六部分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第十七章 辐照食品的检测节 概述三、 辐照食品的定义二、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三、辐照食品检测的必要性第二节 辐照处理对食品的影响四、 食品辐照的化学效应二、食品辐照的生物学效应第三节 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一、化学分析检测法二、物理分析检测法三、生物学分析检测法四、辐照食品检测技术的展望第十八章 转基因食品检测节 概述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的现状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一、核酸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二、蛋白质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第十九章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节 新食品原料概论一、新食品原料的定义二、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管理及申报规定三、新食品原料的检测必要性四、我国新食品原料发展概况第二节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一、新食品原料检测的特殊性二、新食品原料检测非标检测方法的示例第二十章 食品真实性的鉴定节 肉及其制品掺假检测第二节 蜂蜜及其制品掺假检测第三节 食用油掺假检测第四节 其他食品类掺假检测第二十一章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节 概述第二节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方法一、塑料制品包装材料二、纸包装材料三、金属包装材料四、其他食品包装材料参考文献附录
      作者介绍
      王永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精品课程建设,一直致力于通过教学、教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主持“食品风味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主编《食品分析》(第二版)、《食品感官分析与实验》(第二版)等教材。戚穗坚,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参与多项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多项学生研究项目、重量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讲“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参与编写《食品分析实验》(第二版)、《食品感官评定》等相关专业教材。
      序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