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胖子书吧
  • 全新正版现货 费孝通讲强国富民(强国富民+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中国内地的农村。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工业怎么升级?经济怎样内部循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讲强国富民之道) 9787576003864 费孝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文详情

全新正版现货 费孝通讲强国富民(强国富民+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中国内地的农村。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工业怎么升级?经济怎样内部循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讲强国富民之道) 9787576003864 费孝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举报

可开发票,全新正版新书放心购买,以书名为准,开票联系电话1851590925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 ISBN:  978757600386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售价 127.26 5.0折

定价 ¥253.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6-14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二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9.88% (367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2.14小时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经济
      货号:
      29150167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国富民: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之路》: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研究,探讨农村、城镇、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张工业下乡和农村的工业化,在农村、城镇、都市内部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活跃的一极,在推动我国的工业发展,活跃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多次到苏南和浙江实地考察,及时总结和提炼苏南乡镇企业和浙江商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内在规律,鼓励在江浙及全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快速发展,与中部和西部迅速拉开了距离,费孝通先生踏遍上海、福建、广东、湖北、河南、广西、四川、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主张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策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形成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中部、西部和边疆地区利用本地的人口、种植和养殖的优势发展本地工业,东部提供技术和资金,西部提供资源,东西互补互助,共同走向繁荣。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与实践,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繁荣与富强,先后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反映,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本书收集了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末近70年在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领域探讨的文章,集中反映了费孝通先生强国富民的思考和实践,既是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展现中国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波澜壮阔现代化史的皇皇巨著。 《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经典。
      《江村经济》: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取材于1936年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后以《江村经济》中文名出版。全书分为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等专题,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当时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本书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
      《乡土重建》: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寄居于旧中国的都市的地主阶层从农村剥削地租,消费西方工业品,导致农村金融的绝蹶;旧中国都市的经济依附于洋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中农民赖以为生的手工业,导致农村劳力过剩和农村的衰败。只有根除半殖民的依附经济,建立农村、城镇与都市经济的互动与循环,工业与技术下乡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建立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社会格局大变,但费先生论述的农村、城镇、都市经济的互动曾是费先生一生致力的方向,是他以后推动乡镇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水源头,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国内地的农村》: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研究,探讨农村、城镇、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张工业下乡和农村的工业化,在农村、城镇、都市内部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费孝通先生先后写了《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等书,阐发了这一思想。《江村经济》揭示的是东部手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的状况,在这一地区,土地兼并厉害,缺地农民可以从事手工业得以生存。《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揭示的是手工业不发达的农村凋敝的状况,这一地区由于农民没有其他活路,买卖土地的情况较中国东部为少,土地兼并没有中国东部严重。但由于政治的腐败、捐税的繁重、高利贷的盘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加之人口的繁衍,农民的生存日益艰难。本书收录了《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两部书,集中研究了中国内地农村的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是了解内地农村的好书。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社会学讲义》、《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目录
      《强国富民:中国内地的农村》目录
      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之路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
      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
      中国乡村工业
      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
      小康经济——敬答吴景超先生对《人性和机器》的批评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说草根工业
      农业发展的新台阶
      城乡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小城镇,大问题
      小城镇,再探索
      小城镇,苏北初探
      小城镇,新开拓
      镇长们的苦恼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面临的任务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二十年
      四年思路回顾
      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
      区域经济浅谈
      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如蜕变,说城镇与区域经济
      我的思路框架
      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初步设想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景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回顾与前瞻
      期待巨龙腾飞时
      珠江模式的再认识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再访珠江三角洲
      开发大西北
      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行行重行行
      故里行
      吴江行
      再访震泽
      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淮阴行
      盐滩行
      重访徐州
      温州行
      重访温州
      港行漫笔
      长江三角洲之行
      浦东讲话
      再话浦东
      闽东行
      侨乡行
      重访民权
      信阳行
      焦作行
      豫中行
      沂蒙行
      淄博行
      沧州行
      邯郸行
      天津献策
      再话天津
      海南行
      南岭行
      重访云南三村
      凉山行
      武陵行
      毕节行
      定西篇
      甘南篇
      临夏行
      甘肃行
      海东行
      赤峰篇
      包头篇
      话说呼伦贝尔森林
      阿拉善之行
      包头行
      三访赤峰
      黑龙江行
       
      《乡土中国》目录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江村经济》目录
      著者前言
      致谢
      序(布·马林诺夫斯基)
      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第六章  户与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职业分化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金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江村通讯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译者说明

      《乡土重建》目录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再论双轨政治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节约储蓄的保证 
      后记: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
       
      《中国内地的农村目录》
      内地的农村——纪念这七年艰苦的内地生活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
      雇工自营的农田经营方式
      土地继承和农场的分碎
      农田的经营和所有
      抗战和农村劳力
      农民的离地
      我们要的是人口还是人力
      生活到反抗
      增加生产与土地利用
      货币在农村中
      农村游资的吸收
      清理农家债务
      论贫农购赎耕地
      举办春耕劳力贷款
      中国乡村工业
       
      禄村农田
      导言
      章  农作
      第二章  劳力的利用
      第三章  农田的负担
      第四章  农田分配
      第五章  劳力的出卖
      第六章  自营和雇工
      第七章  租营
      第八章  生计
      第九章  生计(续)
      第十章  农田的继袭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
      第十二章  农田买卖
          附录
      《云南三村》序
      《云南三村》英文版的“导言”与“结论”

      内容摘要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国富民: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之路》: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研究,探讨农村、城镇、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张工业下乡和农村的工业化,在农村、城镇、都市内部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活跃的一极,在推动我国的工业发展,活跃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多次到苏南和浙江实地考察,及时总结和提炼苏南乡镇企业和浙江商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内在规律,鼓励在江浙及全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快速发展,与中部和西部迅速拉开了距离,费孝通先生踏遍上海、福建、广东、湖北、河南、广西、四川、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主张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策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形成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中部、西部和边疆地区利用本地的人口、种植和养殖的优势发展本地工业,东部提供技术和资金,西部提供资源,东西互补互助,共同走向繁荣。
      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与实践,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繁荣与富强,先后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反映,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本书收集了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末近70年在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领域探讨的文章,集中反映了费孝通先生强国富民的思考和实践,既是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展现中国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波澜壮阔现代化史的皇皇巨著。
       
      《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经典。
      《江村经济》: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取材于1936年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后以《江村经济》中文名出版。全书分为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等专题,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当时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本书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
      《乡土重建》: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寄居于旧中国的都市的地主阶层从农村剥削地租,消费西方工业品,导致农村金融的绝蹶;旧中国都市的经济依附于洋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中农民赖以为生的手工业,导致农村劳力过剩和农村的衰败。只有根除半殖民的依附经济,建立农村、城镇与都市经济的互动与循环,工业与技术下乡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建立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社会格局大变,但费先生论述的农村、城镇、都市经济的互动曾是费先生一生致力的方向,是他以后推动乡镇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水源头,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国内地的农村》: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研究,探讨农村、城镇、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张工业下乡和农村的工业化,在农村、城镇、都市内部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费孝通先生先后写了《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等书,阐发了这一思想。《江村经济》揭示的是东部手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的状况,在这一地区,土地兼并厉害,缺地农民可以从事手工业得以生存。《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揭示的是手工业不发达的农村凋敝的状况,这一地区由于农民没有其他活路,买卖土地的情况较中国东部为少,土地兼并没有中国东部严重。但由于政治的腐败、捐税的繁重、高利贷的盘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加之人口的繁衍,农民的生存日益艰难。
      本书收录了《禄村农田》《内地的农村》两部书,集中研究了中国内地农村的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是了解内地农村的好书。

      主编推荐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社会学讲义》、《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精彩内容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迅速推向全国,接着促使部分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在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被认为是“达到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中国城乡发展已找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全国农民绝大多数已经脱贫,走向较高的生活水平。近10多年来乡镇企业一直是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且有一个很长的背景,可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今天请允许我借此机会谈谈我这项研究的经过。我早到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是在1936年。那是我从瑶山调查受伤以后,回家乡养病时,在吴江县庙港乡(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开始的。我所以选择开弦弓村,是接受家姐费达生的建议,她在这村里帮助农民办了一个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那是我国农民自己办的早的乡镇企业之一。它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那时我住在合作社的工厂里,看到农民在机器上缫丝,就想到这不是现代工业进入了农村么?我心里十分激动。我在该村调查了一个多月,便启程赴英国留学,在去伦敦的船上,把开弦弓村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并为该村起了个学名叫“江村”。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根据这项调查材料撰写了论文。在这期间我的导师马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