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一、 寻访与体悟
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具象呈现 /003
马克思生命历程中的七个“驿站” /014
两个“特里尔之子”的“对话” /027
“从特里尔到世界”: 马克思的影响 /037
“马克思只有一个……” /043
“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047
马克思生平、 思想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 /054
被祖国哺育和放逐的人 /061
参不透“巴黎的秘密” /068
布鲁塞尔: “谁的天堂” /073
“假如这对表弟兄可以坐在一起喝杯咖啡……”
———荷兰旅次追忆 /079
在《资本论》诞生的地方 /085
尚未终结的寻访, 言说不尽的思想 /090
理解恩格斯: 七十五载人生, 八个“生活驿站” /094
作别“恩格斯年” /109
目 录 • 001
二、 甄别与辨析
马克思后人今安在 /117
恩格斯论“时代的倒退征兆” /120
他年轻时也曾被指“抹黑”家乡、 “颠覆”信仰
———围绕《伍珀河谷来信》引发的一场争论 /125
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反思 /130
究竟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 /137
马克思对德国“观念论”的“批判”及其意义 /141
“普遍的个人的解放”还是“全人类的解放” /147
究竟该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 /152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
———1867—1883年的活动、思想及其意义溯源 /158
版本考证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特殊的意义 /175
思想研究与文献考证: 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能偏废和脱节 /181
文本解读必须自觉抑制主体性的肆意发挥 /184
感念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188
“哲学的科学化”的理论意涵与当代价值 /196
马克思能为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203
三、 忆往与留痕
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的学术传统 /211
置身韩国, 思考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与哲学 /216
002 • 追寻与沉思: 马克思及其当代性札记
《光明日报》的“老作者” /228
蹒跚起步的身姿
———博士论文后记 /235
走进《资本论》的世界 /240
《清理与超越》后记 /250
《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引言 /259
《批判与建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后记 /283
《马克思的“新哲学”: 原型与流变》导论 /295
《“巴黎手稿”再研究: 文献、 思想与历史地位》后记 /308
孤寂的长旅
———写在《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出版之际 /311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后记 /326
“理解马克思”仍然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
———《“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331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犹太人问题”》后记 /338
我已经再次上路
———首师大讲座“开场白” /342
悉心探究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及其演变历程
———三部马克思文本个案研究新著简介 /349
马克思文本研究新收获
———祝贺学生四部著作完成 /353
无从表达的教师节问候
———怀念庄福龄教授、张恩慈教授 /361
目 录 • 003
四、 祛魅与澄明
“你被放在秤上称了, 称出你分量不够”
———致同学信 /373
马克思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彰显其当代存在
———对一则谣言的甄别以及引发的思考 /382
为什么要一再伪造并传播所谓马克思的“名言” /386
“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 /390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关系之我见 /394
“四史”教育中也应提及这样的人 /398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风格的体现
———王东、刘军新著出版座谈会感言 /401
“凡是吵吵闹闹的地方, 就没有真正的学问” /406
“荣誉”即“侮辱” /409
在今天, 理性的声音是多么必要和可贵 /413
从哲学层面透视“大数据” /415
美丽的俄语, 隽永的“жить” /421
参拜路遥墓 /425
悼念乔伟教授 /427
“心事浩茫连广宇”(二十四则) /433
“我知道自己无知” /453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