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清仓书画艺术二手店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补图3:(吴大澄(吴大澂、吴大征|愙斋))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民国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售价 3280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4-01-05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艺术
      商品描述:
      包快递
      民国线装老拓本: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吴大澂题写书名,近十位书画名家,学者题跋, 非常珍稀!!)
      吴愙斋先生篆书 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
      在签订时,曾在珲春县黑顶子地方国界立柱为界,吴大澂撰写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品相:八五品
      开本:16开

      详细描述:光绪十一年(1885)与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堪吉林东界,签订。

      在签订时,曾在珲春县黑顶子地方国界立柱为界,并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1886年,吴大澂在收回珲春黑顶子的同时,经一再努力,使俄方同意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入海口,这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事,对今天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于吴大澂铸就的立于国界上的据说在1900年被沙俄侵略军盗走,现在存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里。

      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过相关照片图文.其实,由吴大澂篆书并主持铸造的,他是视为至宝的,他专门把上的文字拓了下来,丁亥光绪十八年(1887),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他把这一拓片精心装裱,见示他的幕僚和亲友,由众多人士在题跋.题跋者有九人,他们是:金石家叶昌炽第,继格(通家生即门生),江标(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柯劭忞(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陈宝琛(同治戊辰科进士,翰林院侍讲,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溥仪皇帝的老师),驻越南使节杨钧政,易顺鼎(光绪元年(1875)举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陈乔森(咸丰十一年举人,官至中宪大夫,书画家),孙传凤(古文字学者).后世,应吴大澂孙吴湖帆请题跋的有叶德辉(光绪进士,著名学者).

      民国初年,吴湖帆将先祖吴大澂的及相关跋文交由苏州振新书社影印出版,并请江苏总督程德全雪楼题端《(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这一影印件当与吴大澂的同时印制.后来,吴大澂回到苏州,闭门潜心研究它的收藏和书画,调教出了一位中国杰出的书画大师-----他的孙子吴湖帆. .

      此本,是拓本影印的.首次现身孔网.非常珍稀!中国市场孤本。



      铜柱铭:此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是苏州人,他的故居在凤凰街。他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了六十八岁。同治六年(1867)他考中进士,进入士林,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官,官阶达从二品大员了,也算是官运亨通了。吴大澂的造诣更在书画和收藏上。同治初他客住沪上,入萍花社书画会,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临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说文、、、、、等。

      吴大澂是一位戏剧性人物,他的一生有着大喜,也有着大悲,立过大功,也做过错事,最大的错事是开启了中日甲午(1895年)战争失败的初局.甲午年初,吴大澂在湖南巡抚的任上觅得了一块\\\\\\\\\\\\\\\\\\\\\\\\\\\\\\\\\\\\\\\\\\\\\\\\\\\\\\\\\\\\\\\"度辽将军\\\\\\\\\\\\\\\\\\\\\\\\\\\\\\\\\\\\\\\\\\\\\\\\\\\\\\\\\\\\\\\"的汉印,他是一位痴迷古玩的人,也是一位极迷信的人,这在他的(见作者此前博客)中可见一斑,他认为这是天降大任于身,此时日军正借朝鲜事端占我东北,中日开战在即,于是吴大澂以湘抚的身份向朝廷请战,获准后率湘师赴辽宁在牛庄一带与日本人打了一仗,结果因准备不足,对日方军力了解不多,更兼指挥调度无方,大败而回.吴大澂向朝廷请罪,最终清廷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广东诗人黄遵宪曾过一首叫《度辽将军歌》的诗,讽刺吴大澂的言大而夸和嗜古的癖好。
      然而近年来,学界开始客观评价吴大澂的历史功绩.东北吉林省穆棱市还专门召开了吴大澂学术论坛,50余位专家学者就吴大澂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进行交流探讨。其中对吴大澂评价最多也是最高的是他曾受命督办吉林军务,督办吉林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兼屯垦。      
      光绪十一年(1885)与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堪吉林东界,签订。
      在签订时,曾在珲春县黑顶子地方国界立柱为界,并篆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吴大澂撰写的《皇华记程》一书,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了赴吉林珲春沿途见闻、与沙俄代表会堪东界时的详细情景,此书已成为研究东北疆域史、清代外交史及东北交通、地理、风俗等内容的珍贵史料。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争取了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出海口的权利.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乌苏里江、松阿察河、瑚布图河、图门江以东划归俄国,东北地区再无出海口。1886年,吴大澂在收回珲春黑顶子的同时,经一再努力,使俄方同意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入海口,这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事,对今天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

      关于吴大澂铸就的立于国界上的据说在1900年被沙俄侵略军盗走,现在存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里。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过相关照片图文.其实,由吴大澂篆书并主持铸造的,他是视为至宝的,他专门把上的文字拓了下来,丁亥光绪十八年(1887),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他把这一拓片精心装裱,见示他的幕僚和亲友,由众多人士在题跋.题跋者有九人,他们是:金石家叶昌炽第,继格(通家生即门生),江标(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柯劭忞(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陈宝琛(同治戊辰科进士,翰林院侍讲,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溥仪皇帝的老师),驻越南使节杨钧政,易顺鼎(光绪元年(1875)举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陈乔森(咸丰十一年举人,官至中宪大夫,书画家),孙传凤(古文字学者).后世,应吴大澂孙吴湖帆请题跋的有叶德辉(光绪进士,著名学者),民国初年,吴湖帆将先祖吴大澂的及相关跋文交由苏州振新书社影印出版,并请江苏总督程德全雪楼题端《(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这一影印件当与吴大澂的同时印制.
      吴大澂回到苏州,闭门潜心研究它的收藏和书画,调教出了一位中国杰出的书画大师-----他的孙子吴湖帆.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本人逼迫中国签订失权辱国的,中国不仅要割让土地,还要赔款二亿两白银。吴大澂带着一种负罪的心情于当年五月二十五日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一急电云:“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请公转电合肥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作抵分数。此皆日本昕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观。彼不费一钱而得之,中国有此抵款,稍纾财力,大澂借以伸报效之忱,一举而三善备焉。如彼允抵,即由我公代奏,不敢求奖也。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扬(前任驻华公使)曾见之,托其转达国王,事或可谐。”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六日,吴大澂急电发出十天后,还未收到张之洞的答复,于是再次致电张氏,催促此事。电文云:“刚电及函,想均鉴及。如合肥不愿议减,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电总署,托俄公使,电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减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议,澂当另备古物百种,由总署转送俄王。与其竭我脂膏,不如略减赔款。所以请公代奏者,澂本部民报效之款,应由原籍地方官上闻,惟公知其心迹,无他耳。纾君父之急,与从井救人不同。”吴大澂此举虽然幼稚可笑,张之洞当然不予理会,但也可见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吴大澂的《中俄边界铜柱铭拓本》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苏州人。同治初客沪上,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以进士入翰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甲午(1894)中日战争督师辽东败绩,解职遣回原籍,为龙门书院院长,后又与顾鶴逸结怡园画社,以鬻字画、售古铜器自给。平生嗜金石书画,富收藏,精鉴别,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作甚丰,有《说文古籀补》、《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愙斋砖瓦录》、《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十六金符斋印存》等。
           吴大澂《中俄边界铜柱铭拓本》,26.5x15厘米,42面。民国初年,由吴湖帆将其交由苏州振新书社影印。封面有:“吴愙斋先生篆书铜柱铭庚申三月海虞徐镜寰题 ”,内页首有江苏巡抚程德全题:“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内容有铜柱篆书铭文:“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琿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还有十人题跋:
           叶昌炽跋语:“光绪纪元之十有二载,俄罗斯以畺场之事叩関请勘,於是愙斋先生奉天子命驰赴琿春釐定边界,宣布威德,俄人奉约束惟謹既蕆事立铜柱为铭,还朝,逾年即拜巡抚广东.之命,仆以客游羊城得见拓本於以知先生远猷硕画受知……”(叶昌炽(1849—1931)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号缘督庐主人。光绪进士,金石学家、藏书家。参与撰《清史》。藏书3万卷。著有《藏书纪事诗》、《缘裻庐日记钞》等。)
      继格跋语:“…愙斋文章经济独出冠时,他日伟绩丰功实不可量,兹已足垂不朽云,光绪丁亥春三月通家生继格题于粤东军署。”(继格,清代著名学者,字述堂,书画俱精,有宫廷画师风格。)
          江标跋语:“……圣清盛治古无比,吾公勋业世谁似。回首一千八百年,裴岑功纪等闲耳。丁亥二月愙斋中丞世伯大人命题,恭求诲正,姪江标时客岭南。”(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萱圃,一号师许,苏州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博学工诗文,蜚声词翰。编有《灵鹣阁丛书》、《唐贤小集五十家》。尝刻《灵鹣阁丛书》,世称精本。)
          柯劭忞跋语“……盟府书在思康熙,兴安岭外瓯脱地,谁令偪处辽海涯,王迹所基周丰镐,地险所争唐松维,山河尺寸须爱惜,专命之使非公谁,鲰生但爱篆刻古,宁知立却千熊罴,留犁捧酒遮马献,要使文字留边陲。……”(柯劭忞(1848-1933)字风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代馆长、总纂。治学广博,尤精元史,他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学术成就为人们肯定。)
           陈宝琛跋语:“鹑首何年醉賜秦,华离画界仗儒臣,珠槃读誓戒心戢,玉斧披图帝命申,己见东胡捨瓯脱,倘凭西译算由旬,汉铜蚀尽分茅岭,不遣提师下九真。”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人。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
           杨宜治跋语:“谁标一柱振坤维,三辅东隣漠北垂,大夏胡笳传敕勒,琿春汉节过条支,图收乌底河前远,铭比燕然石上奇,我亦交南清界吏,喜公来撰百蛮碑。”( 杨宜治,,字虞裳,四川成都人。同治举人,官刑部员外郎,善诗,工写魏碑体书法。亦能画山水,草虫尤为精妙。)
           易顺鼎跋语:“铜柱之制高丈二,铜柱之铭文十四,光绪丙戌[1886]孟夏置立,此德祠表万世。……”(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实父、中硕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光绪元年举人,清末官员、诗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
            叶德辉跋语:“……八旗向日屏藩固,一柱擎天幹辅强,留取金汤成带礪,摩挱铜狄感沧桑,青旂紫盖同消歇,祇賸铭功字一行。愙斋尚书遗迹为公孙湖帆兄作,己未[1919]元夕叶德辉。”(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直山,别号郋园,清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与张元济、李希圣为同年,三人均分部主事,叶德辉到吏部不久便辞官归湘里居,并以提倡经学自任。著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汇编校刻有《郋园丛书》、《观古堂汇刻书》、《双梅景闇丛书》等。)
            孙传凤跋语:“皇威远畅讋四裔,重臣持节临边地,鸿沟一线华夷分,屹立金标诏来世。……文章功德耀人寰,此柱此铭共千古。”(孙传凤,古文字学者。)
           陈乔森跋语:“……中国有圣人,无淮两别风,新疆[是俄新疆]本伊迩,琛賮即以通,再诵燕然铭,俨瞻天山弓。”(陈乔森(1835~1905)晚清书画家。原名桂林,字一山。咸丰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不喜做官,回乡育人,雷阳书院掌教30年,以诗画自娱,花木共乐,留世有《海客诗文杂存》10卷。人称‘岭南才子’。)    
            在清代封疆大吏中,吴大澂这样一位人物,其正式的传记见《清史稿》450卷,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着墨于其政绩。一是喜欢直言进谏,“同治元年秋,慧星见西北,诏求直言。大澂方为诸生,入京应京兆试,上书言:‘致治之本,在兴俭举廉……’”但他后来疏请“尊崇醇亲王称号礼节,疏入,孝钦显皇后震怒。……大澂几得严谴,以母丧归,乃已。”二是赈灾,“光绪三年,山、陕大饥,奉命襄办赈务。躬履灾区查勘,全活甚众。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等交章论荐。”三是治理河患,“十四年,郑州河再决,上震怒,褫河督李鶴年职,以大澂代之。是年冬,河工合龙,大澂力居多。”四是勘定边界,如光绪与俄使谈判,将所侵珲春黑顶子地复归中国,并立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五便是光绪二十一年,“出关会诸军规复海城”,结果兵败,“退入关,奉革职留任之旨。乃还湖南,寻命开缺。二十四年,复降旨革职,永不止叙用。”最后的评论是:“大澂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气自喜,卒以虚骄败,惜哉!”
           比较全面叙述其生平事迹的,还有俞樾所撰吴大澂墓志铭(见江楚编译书局刊校本缪荃孙纂録《续碑传集》32卷),其赞曰:“君起词苑,功在边陲。练兵吉林,辟其汙莱。单骑入穴,戎首来归。画界于俄,铜柱巍巍。抚奥抚楚,并著德威。隅夷入寇,抗表督师。功虽未竞,海内壮之。归卧一室,罗列鼎彝。人得片楮,珍若冰斯。内行尤笃,兄弟怡怡。仁民爱物,措之咸宜。卓哉斯人,当代所希。支硎之原,宰树参差。千载而下,诵此刻辞。”
           对吴氏擅长书画,有俞樾等人的介绍:吴氏少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后参以石鼓、金文、工稳严谨而不为小篆玉筋所囿,平时书札往往亦以篆书为之。行楷初师曾国藩,继参以己意,方正流丽,独树一帜。画擅山水、花卉,作风秀逸,近于恽寿平而稍趋厚重木强。而从《中俄边界铜柱铭拓本》中所写篆书来看,吴氏则将篆书写得温文尔雅,珠圆玉润,极具书卷气。转折处圆转自如,停匀处微显变化,入处轻裹收处微提,正应“变起伏于锋杪”之言。此作儒雅温润之气息,足以荡涤胸中之烦恼;然吴氏之作与邓石如篆书相比稍逊一筹,仍显得个性略嫌不足。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吴氏的行楷题跋,可谓独树一帜,从许多书稿,如《古玉图》、《吴愙斋尺牍》中似乎可以领略其流丽书风。    
      100多年前这根立於中俄边界上的铜柱,时至今日,仍有其历史意义。近几年,学术界对吴大澂的历史功绩,进行了交流探讨。其中对吴氏评价最多、最高的是他曾受命督办吉林军务,督办吉林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兼屯垦。光绪十一年(1885)与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堪吉林东界,签订《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并在珲春黑顶子中俄交界处立界柱。这一约记的意义,在于使俄方同意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入海口,这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好事,对今天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仍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


      吴大澂题铜柱铭文书法
        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勘界大臣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事竣后于中俄交界长岭子第八记号天文台(用砖垒高,以坚石为基础)东10米,墙内侧用人工雕凿石块垒的一个方形石坛(边长1.7米,高0.7米)上,仿照汉代马援的故事,竖一铜柱,高约十二尺,作为立界标志,铜柱铭文由吴大澂所书(吉林机器局代刻):“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堪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以昭然警示。铭文书法风格取法散氏盘,十分端庄厚重,可见吴大澂对《散氏盘》下过的功夫之大,对商周金文涉猎之深(《皇华纪程》中记载,他曾临《散氏盘》一本)。铭文墨迹已不存世,但却留下了拓片(图9)。
      遗憾的是,1900年8月,俄军侵占东北时,将铜柱碎为两段,掠往俄国滨海省,现存于哈巴罗夫斯克市伯力博物院中。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