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关鑫 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5-11 / 平装
售价 ¥ 20.00 4.2折
定价 ¥48.00
品相 九五品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0-05-21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社会资本嵌入与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问题研究
迄今为止,关于上市公司股东控制权的研究仍然仅仅局限于“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从实践来看,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对那些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本书凝结了我近八年时间的研究心血,是我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书中将把社会资本理论嵌入到股东控制权研究中,构建并运用“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对上市公司股东控制权的内涵、获取与强化机制、动态演进过程、剥夺路径和剥夺后果等进行深入系统地解读,从而形成一套比“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更为真实、客观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为解决股东控制与剥夺问题提供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思路。
关鑫,辽宁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组织管理系主任,《比较管理》编辑部主编助理。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和《改革》等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现代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和《比较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第1缉)》三部学术著作,曾荣获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2010)及第六届(2011)、第七届(2013)、第八届(2015)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论文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校级课题2项。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要从事公司治理、比较管理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中国公司治理的演进历程一、公司治理演进的两条主线二、中国公司治理演进的四个阶段第二节 核心问题的提出一、终极股东控制与剥夺问题业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二、研究对象的界定三、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四、研究的意义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一、基本研究框架二、研究方法第四节 主要创新之处一、首次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透视终极股东控制与剥夺问题二、对终极股东控制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三、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四、修正和完善了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和不足第二章 “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终极股东控制与剥夺问题研究综述第一节 基于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一、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衡量与偏离二、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经济后果第二节 终极股东类型及其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一、终极股东类型及其跨地区比较二、终极股东的属性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第三节 终极股东控制结构与剥夺方式及剥夺后果研究一、终极股东控制结构二、终极股东剥夺方式三、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的经济后果第四节 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第五节 “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局限第三章 “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的理论框架第一节 社会资本概述一、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二、社会资本的基本类型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作用一、个人社会资本的基本作用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基本作用第三节 “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的系统诠释一、何谓“社会资本控制链”二、“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第四章 终极股东的控制机理第一节 终极股东控制权概念及内涵的重新阐释一、终极股东对股东大会的剩余控制权二、终极股东对董事会的决策控制权三、终极股东对经理层的经营控制权第二节 终极股东“社会资本控制链”的构造及类型一、社会资本控制链的构造模型二、终极股东控制上市的元类型三、终极股东控制上市的一般类型四、终极股东控制上市的特殊类型第三节 终极股东控制权的动态演变第五章 股东间合作机制对终极控制权的影响第一节 股东间合作机制的构建基础一、股东间构建合作机制的经济基础二、股东间构建合作机制的制度基础三、股东间构建合作机制的情感与行为基础第二节 股东间合作模型的构造一、股东间合作模型二、股东间合作模型的修正第三节 股东间合作机制的设计一、决策效率导向型的股东问合作机制二、短期经济利益导向型的股东间合作机制三、长期经济利益导向型的股东间合作机制第四节 不同股权结构下股东间合作机制一、“一股独大”结构下的股东间合作机制二、“二元平衡”结构下的股东间合作机制三、“三足鼎立”结构下的股东间合作机制四、不同股权结构下股东间合作机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第五节 国美电器案例分析一、黄光裕与陈晓间的合作机制二、陈晓与贝恩资本间的合作机制三、黄光裕家族与贝恩资本间的合作机制第六章 “双重”控制链下终极股东的剥夺机理第一节 终极股东的剥夺动因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控制权私利二、真实控制度与股权控制度的偏离——控制权溢价第二节 终极股东的剥夺路径一、“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剥夺路径二、“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剥夺路径第三节 终极股东的剥夺过程一、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的逻辑起点二、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三、终极股东的剥夺行为四、终极股东的“二次剥夺”行为分析第四节 终极股东的显性剥夺与隐性剥夺一、终极股东的显性剥夺二、终极股东的隐性剥夺三、“社会资本控制链”下的隐性剥夺行为第七章 终极股东社会资本控制链的实证分析第一节 研究设计一、问卷设计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第二节 数据分析方法一、信度检验二、描述性统计分析三、因子分析第三节 操作性变量的界定与衡量一、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三、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第四节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一、信度分析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三、因子分析四、数据整体分析第八章 终极股东控制与剥夺案例研究第一节 草原兴发公司简介第二节 理论假说一、“终极股东剥夺动因”假说二、“双重隐形控制链”假说第三节 终极股东“双隐形控制链”的构建一、终极股东“股权控制链”的重构二、终极股东“社会资本控制链”的构建第四节 终极股东的剥夺行为分析及其后果分析一、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二、低价股权受让三、高价购买资产或土地四、借款担保五、无效投资六、剥夺行为给草原兴发带来的“恶果”第五节 理论思考与讨论一、终极股东的真实控制度:被放大,还是被缩小二、终极股东的控制方式:显性还是隐蔽?单一还是多样三、终极股东的隧道挖掘:剥夺方式的隐蔽,还是剥夺路径的隐蔽四、从“内部人控制”到“控制内部人”:是制度的路径依赖,还是利益集团寻租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一、对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及其控制权进行追寻的逻辑起点是大股东的社会网络连带二、终极股东控制类型及其动态变化的新阐释三、终极股东控制权的获取是分别通过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剩余控制权、决策控制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攫取实现的四、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的根本动因是被控制权溢价放大的控制权私利五、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普遍存在动用社会资本控制链来获取并强化终极控制的现象六、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存在利用“双重”隐形控制链对上市公司进行剥夺的现象第二节 政策建议一、完善中小股东诉权制度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三、仔细甄别股东间合作机制,积极引导,相机治理四、加大终极股东违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一、研究的局限性二、后续研究展望附录 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社会资本控制链概况调查问卷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图2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