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花城出版社书店
  • 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

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

举报

中央美院教学用书 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吕品昌主编 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 一本书了解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现状

  • 作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ISBN:    978753609311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页数:    432页
  • 字数:    373千字
  • 作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ISBN:  978753609311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页数:  432页
  • 字数:  373千字

售价 98.00 7.0折

定价 ¥14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1-12-02

    数量
    库存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艺术
      商品描述:
      ☆中央美院教学用书

      ☆图文结合,专业解读与剖析

      ☆权威艺术家的论文合集

      ☆一本书了解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现状

       

      【基本信息】

      书名: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

      定价:140元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311-9

      开本:16K

      总页数:432页

      字数:373千

      【编辑推荐】
      《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这本书的内容既有对雕塑(绘画)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梳理,也有针对个别艺术家或作品的解读,涉及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家阿多诺、本雅明、泽德迈耶尔、格林伯格、卢卡奇,等等;艺术流派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新达达、波普,等等;以及资本对艺术的侵蚀、前卫艺术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和否定,等等。是一部有相当学术质量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为了推动中国国内雕塑界的学术与理论发展,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于2018年举办了“观念之道——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是该论坛精选的论文集,分3个部分囊括了29位中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以极简主义到观念艺术的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集中探讨了该领域内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兼顾对中国现代雕塑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隋建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发起人。                             
       

      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

      【目录】

       

      历史与理论

      “回到媒介自身”是观念至上的母体:格林伯格批评的叙事转化……………… 3

      [中国]高名潞

      极简主义的转向——兼论从弗雷德到福斯特的批评范式之变…………………21

      [中国]张晓剑

      从极少主义、概念艺术到体制批评——论布赫洛的新前卫理论………………38

      [中国]吴毅强

       审美唯名论与先锋艺术的发生…………………………………………………………65

      [中国]常培杰

      观念作为艺术:逻辑的转换……………………………………………………………85

      [中国]朱橙

      从阿瑟·丹托的艺术定义看当代艺术的去物质化……………………………… 102

      [中国]陈岸瑛

      雕塑的非物质观念——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实践…………………………… 113

      [中国]王春辰

      你在跟我讲话?——观念艺术中的语言运用…………………………………… 124

      [加拿大]芭芭拉·费舍尔

      形式的政治与“个体自决”——从美国社会思想运动考察观念艺术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142

      [中国]张未

      观念艺术的自我反思——由《狐狸》杂志引发的思考……………………… 153

      [中国]王志亮

      情景与现场

      丹·格雷厄姆:一家老小都喜欢的作品…………………………………………… 167

      [中国]栾志超

      译者亦观者:镜中的文字与我……………………………………………………… 186

      [加拿大]吴彦

       界面………………………………………………………………………………………… 194

      [中国]苏磊

      摇滚我的信仰 改变我的信条 不守规矩的新规矩 我走了自己的路 ………200

      [美国]乔恩·伊舍伍德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211

      [加拿大]佩琪·盖尔

      黑山学院:艺术的行动、实验与创造……………………………………………… 225

      [中国]吴蔚

      极少、观念&全球化——以阿尼什·卡普尔的创作为例……………………… 240

      [中国]邵亦杨

      伊娃·黑塞——从偏离中心的极简主义到观念主义…………………………… 248

      [法国]奥利维耶·卡佩兰

      观念与结构之外——论罗伯特·史密森的反再现晶体美学…………………… 254

      [中国]周文姬

      遗产与扩展

      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艺术 …………………………………………………………… 281

      [澳大利亚]伊丽莎白·普丽莎

      来来去去——柯乔在中国……………………………………………………………… 291

      [加拿大]柯乔

      材料·语言·观念——当代雕塑的扩展……………………………………………… 306

      [中国]殷双喜

      从语义到语境——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318

      [中国]周彦华

      再论《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革命还是改造?来自雕塑家的自觉1998-2018(附: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 ………………………… 337

      [中国]展望

      感同身受 …………………………………………………………………………………… 364

      [中国]刘礼宾

      什么是“物派” ……………………………………………………………………………… 376

      [中国]黄笃

      珍妮·荷尔泽的阅读、写作与公共介入 …………………………………………… 394

      [中国]盛葳

      没有现场的犯罪:

      新刻度与钱喂康创作小考……………………………………………………………… 403

      [中国]刘鼎 卢迎华

      【精彩书摘】

      浪漫主义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哲学转入艺术的哲学,这个艺术哲学导致对艺术自律的追求,艺术作为与资本主义庸俗社会疏离的纯艺术存在,奠定了西方分离现代性的基础。我们发现,这个分离现代性不断地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推进。现代主义接过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自律原理,主张艺术回到媒介自身,并建树了自足的媒介美学的理论。这里的媒介是拟人化的媒介,是物质化的乌托邦。这是现代主义赖以持续进行形式实验的再现哲学。后现代则把现代主义的自律媒介推向“文化—政治语言学”的媒介,让媒介承载外部给予的上下文意义,现成品变成语言学的一部分,并替代了传统媒介观念。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讨论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从格林伯格到弗雷德,再到克劳斯对媒介美学推进的路线。这是后现代的源头之一,即来自极少主义的这个源头。而极少主义是从格林伯格那里来的,尽管它是对格林伯格的逆反。格林伯格的平面承认“深度性”,但极少主义否定了这个“深度性”。正是这个否定,把媒介从隐喻中独立出来,摆脱了现代主义的乌托邦捆绑,走向了纯粹的媒介自身,从而为“现成品”奠定了其后现代合法性的基础。当然在极少主义之外,媒介推进还有另一个路线,那就是以琼斯为代表的、笔者称之为“现成品绘画”的路线。

      他把传统的媒介操作(画出来),和无操作(原物)合而为一。他的美国国旗等作品看上去是原物,但又是画出来的。幻觉和实在、媒介和自然物变得互在互为了。从艺术再现的角度,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媒介”进步(progress of media)的概念。其代表性就是格林伯格的“平面化”(flatness)。甚至迈克·弗雷德的“剧场化”(theatricality)多少也与平面有关。现代主义的媒介概念延续了文艺复兴的视觉透视的传统,古典绘画和雕塑围绕着三度空间透视的研究和实践其实也是围绕着绘画和雕塑的媒介问题展开的。媒介不是简单地指材料,比如色彩等,而是材料的形式特点或者形式元素之间的关系。古典绘画认为色彩应该为立体服务,比如笔触的变化和色彩的干湿厚薄都是围绕着透视和形体“塑造”(plastic)服务的,形式因素被概括为不同原理引导之下的技巧。这就是古典艺术的“造型”概念。

      抽象绘画代表了现代主义的媒介观念。作为立体的对立,平面性被引申为绘画的本质特点。古典艺术的自我封闭的“匣子”透视被平面化、格子化,平面化被视为媒介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意义和叙事,古典绘画的“内容”则被平面所“隐藏”。如果说,古典的媒介是“自足的匣子”,到了现代变成了零度平面(zero ground),零度可以向正负方向无限延展。所以,现代主义的“平面”其实志在暗示意义隐喻的无限性。而后现代则既反对古典“匣子”的视觉深度(visible depth),也反对现代平面格子的隐性深度(invisible depth),在后现代的媒介理论看来,两者均为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作品内部关系。后现代于是转向了“框子”(frame)的概念。框子来自上下文(context)。上下文是指作品的内部和外部、即艺术品和艺术生产系统之间的关系。于是“框子”即成为描述那个关系的叙事角度,而这个叙事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观念艺术的叙事,它是后现代哲学和语言学的衍生。所以,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史中的观念艺术并非起源于某个“观念”,而是来自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的非常重要的媒介进化的发展逻辑。于是,探讨观念艺术的起源,不能从观念艺术本身开始,必须得从“媒介推进观念”的路线图去追本溯源。本文将主要集中讨论格林伯格在“回到媒介自身”的批评,以此说明现代主义媒介观念的演变。按道理,本文应该接下去讨论弗雷德和克劳斯。但由于篇幅有限,留待以后展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