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东安一校校徽——民国时期徽章校徽证章奖章勋章纪念章类。
蚌埠市东安第一中心学校,今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创办于1936年,时由意大利神甫钱世勋所办,名为“蚌埠崇正女子小学”;1949年蚌埠解放后,改名为“蚌埠东安小学”,1959年更名为“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1966年期间改名为“蚌埠市东风路第二小学”;1982年恢复为现名“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举报
-
年代:
40年代 (1940-1948)
-
材质:
铜
上书时间2022-07-13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蚌埠市行政区划(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6年设市后,按原市政筹备处规划,设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全市面积104.5平方公里。
民国38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原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公所(另成立水上区,9月撤销)。1月24日宣布成立各辖区政府,5月改称区人民政府,9月9日改称区公所。
解放初,全市总人口218000人,建成区约5平方公里,建立镇政权25个,乡政权8个。同年2月,接收凤阳县的戴塘、马村,入东安区;接收怀远县的陶店,入西市区;3月,接收原凤阳县洼里刘、洼里王、宋庄、葛庄等村,归东安区雪华乡。5月,凤阳、怀远与蚌埠相邻的20余村又划入蚌埠。7月,东安与国庆两区合并为国安区。
【蚌埠市初等教育(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小学教育有所发展。
民国36年,有公立小学28所,教职员工209人,班级122个,学生4711人。
其中,最大的公立小学是中正中心国民学校,有学生500多人;
另外,在中山区有第一中心学校、第二中心学校、福寿联校、华盛联校、朱岗保校;
在东安区有第一中心学校、第二中心学校、戴塘一校、戴塘二校、戴塘三校、陶店保校、杨岗保校、庆元保校、车站保校;
在国庆区有中心学校、第一联校、第二联校,在西市区有中心学校、经中保校、宝信联校、纬升联校、高台保校、黄山保校、席沟保校;
在小蚌埠区有第一、二、三中心学校。
除公立学校外,有私立小学18所,教职员工208人,班级110个,学生5984人。
其中,最大的私立小学是淮西小学,有学生810人。另有崇正、第二崇正、崇正女子、崇华、四明、华大、至德、修真、清真、第二清真、河北、勤民、育祠、培德女子、豫成、群力、明德等小学。
私塾尚有30余所,学童约400人。
【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创办于1936年,时由意大利神甫钱世勋所办,名为“蚌埠崇正女子小学”;
抗战胜利后,校名为“蚌埠市东安第一中心学校”;
1949年蚌埠解放后,由市教育局接管,改名为“蚌埠东安小学”,
1959年更名为“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蚌埠市东风路第二小学”;
1982年恢复为现名“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