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中图网旗舰店
  •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

举报

若图片与书名不一致,以书名和定价为准!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9787504684721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4页
  • 字数:    442千字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4页
  • 字数:  442千字

售价 46.53 4.7折

定价 ¥9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17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自然科学
      货号:
      8387081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概论
      定价:99元
      作者:崔鸿,李秀菊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4-01
      ISBN:9787504684721
      字数:442
      页码:454
      版次: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面对“伪科学陷阱”,怎样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挥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公众享受“完满的生活”?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育人功能,正是破局的关键。
      内容提要
      本书借鉴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新研究成果,以教育实践和行动研究为基础,面向青少年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现状与需求,设计了章节布局。本书内容既面向中小学校园,探讨了学校实施科学教育、开展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又面向校外,探讨了非正规教育场所中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模式与理念;还面向互联网,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与对策;同时,本书结合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从业者的一般特征,讨论了该类从业者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目录
      章 科学的本质 节 科学及其内涵 一、从当代研究者的观点中认识科学的内涵 二、从字词释义中探寻科学的蕴意 三、从历史脉络中追溯科学的发展 四、从现实生活中领悟科学的特性 第二节 科学本质、科学探究及科学素养 一、科学本质 二、科学探究 三、科学素养 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理论基础 节 科学教育的发展史 一、古代的科学教育 二、近代的科学教育 三、现代的科学教育 四、科学教育的深化 五、我国的现代科学教育改革 第二节 当代科学教育的主要理论与思潮 一、培根经验论的科学教育理论 二、斯宾塞实证主义的科学教育理论 三、杜威的科学教育理论 四、贝尔纳的科学教育观 五、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科学教育理论 六、英国科学家弗雷泽的科学教育理论 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学科基础 一、科学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科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科学教育的内涵 节 科学教育的本质 一、科学教育概述 二、科学教育的内容 三、科学教育的方法 四、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 五、科学教育的价值 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 七、对科学教育本质的理解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目的 一、科学教育的目的 二、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 三、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 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一、科学教育的特点 二、科学教育的功能 第四节 科学教育改革与研究前沿 一、国际科学教育改革 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前沿 第四章 科学课程与教学 节 科学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科学课程 二、科学课程教学 第二节 场馆教育的科普实践与策划实施 一、场馆教育目标定位 二、场馆教育资源开发 三、科技馆的科普实践活动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开发 二、教学设计 第四节 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学校教育和场馆教育的局限性 二、学校教育和场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章 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 节 科学传播的起源 一、西方科学传播的发展与演变 二、中国近代科学传播 第二节 科学传播的界定 一、科学传播的概念理解 二、科学传播的参与主体 三、科学传播的内容与渠道 四、科学传播的当代需求与任务 第三节 科学传播的依据与目的 一、科学传播的依据 二、科学传播的目的 第六章 科学传播与媒体 节 建构科学传播:传播者、媒介与受众 一、以科学共同体为主导的科学传播者 二、媒介变迁下的科学传播 三、迈向多向互动的受众 四、主体间性:传播者、媒体、受众的融合 第二节 如何科学传播:渠道及模式 一、科学传播的渠道 二、科学传播的模式 三、科学传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及其典型模型 四、科学传播的非线性传播模式及其典型模型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 一、新媒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点 三、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媒介 四、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约束因素 五、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构建的方法 第七章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节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一、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区别 二、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联系 三、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融合 第二节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科学素养提升的当代需求 二、我国科学素养建设 三、促进科学素养提升的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的当代实践 第三节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一、思想的结合 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三、馆校合作视域下的协作教育 第四节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传播的发展趋势 二、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 第八章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发展 节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特征 一、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内涵 二、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特征 三、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四、互联网时代下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发展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发展途径与方法 二、科学教师的发展途径与方法 三、场馆工作者的发展途径与方法 四、科学家的发展途径及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序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