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侯康明 著 / 地震出版社 / 2012-05 / 平装
售价 ¥ 20.00 1.0折
定价 ¥198.00
品相 九品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9-3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通过系统的地震地质调查,大尺度深地震探测、精细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跨断层联合钻探、地质构造及地质槽探剖面研究,并结合新年代学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了南京市及其郊区的地震构造环境,主要隐伏目标断层的活动性及其深、浅部耦合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书还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南京市及其郊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及历史地震的发生特征。科研成果可使广大读者了解工程探测、科学研究的过程,及南京市的地震构造环境,从中有所受益。《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地质科研单位、城市规划部门、工程建设部门从事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地质、地震预测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第一章概述1.1地震活动断层研究的重要意义1.2工程建设的立项背景1.3探测与评价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1.3.1探测目标及工作范围1.3.2主要任务1.3.3主要技术难点1.4工程建设的主要实施单位及完成人第二章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简析2.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2区域沉积建造特征2.2.1区域大地构造分区2.2.2区域沉积建造特征2.2.3区域构造旋回和构造层2.2.4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3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2.3.1中、新生代构造盆地2.3.2垂直差异升降运动2.3.3断块活动的继承性、差异性和新生性2.3.4区域新构造分区2.4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深部结构2.4.1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2.4.2区域地壳变形特征2.4.3地壳深部结构特征2.4.4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深部形态)2.5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2.5.1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2.5.2小震综合节面解2.5.3区域震源机制解2.5.4区域构造应力场2.6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2.6.1地震目录2.6.2工作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2.6.3地震重新定位结果2.7区域主要断层特征2.7.1区域内目标区主要断层基本特征2.7.2区域内目标区周缘主要断层基本特征2.8区域地壳运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2.9区域地震构造调查的主要结论第三章区域第四纪地质环境分析3.1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3.2钻探工程地层划分与对比3.2.1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3.2.2非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3.3钻孔地层年代学测试方法及年代学剖面的建立3.3.1年代学测试技术简介及样品的采集3.3.2释光方法及测年结果3.3.3HC方法及测年结果3.3.4各场地钻孔柱状图对比3.3.5标准钻孔测井和波速测试3.4第四纪地层标准钻孔孢粉组合与古地理气候环境演化3.4.1N06S6的样品采集与孢粉主要类型3.4.2N06S6钻孔孢粉组合带3.4.3第四纪气候环境及其演化3.5主要结论和认识第四章目标区隐伏断层试验探测结果4.1探测方法及工作条件4.2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试验工作4.2.1波场调查及不同震源试验资料分析4.2.2不同频率检波器及横波检波器的接收试验资料分析4.2.3不同道距试验资料分析4.2.4不同井深试验资料分析4.2.5不同药量试验资料分析4.2.6试验结论4.3施工方法试验4.3.1探测方法及原理概述4.3.2观测系统选择4.3.3施工方法及采集参数4.3.4测量工作4.3.5工程量及试验工程量4.4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4.4.1技术要求4.4.2资料的试处理4.4.3资料的批量处理4.4.4数字处理的重点环节4.5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4.5.1反射波地质层位的确定与解释4.5.2反射波的对比及断点解释第五章目标区主要断层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5.1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的技术思路5.2目标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5.2.1南京-湖熟断层(Fa)5.2.2甲山槽探地质剖面与南京一湖熟断层的活动性鉴定5.2.3幕府山一焦山断层(F:)5.2.4跨断层联合钻探剖面与幕府山一焦山断层活动性鉴定5.2.5江浦一六合断层(F。)5.2.6方山一小丹阳断层(F4)第六章目标区及其邻区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与研究6.1探测技术方法及其工作目标6.1.1探测工作量6.1.2技术内容与要求6.1.3技术指标与要求6.2深地震反射探测6.2.1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与测量6.2.2深地震反射勘探的野外方法6.2.3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解释6.3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6.3.1野外探测方案的总体设计6.3.2震相的分析对比6.4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6.4.1Pa波资料6.4.2速度结构波前成像6.4.3时间项反演6.4.4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处理6.4.5地壳结构和断层构造6.5深地震主要探测结果及深部环境特征6.5.1地壳浅部基本结构和断层构造6.5.2剖面浅部的断层特征6,5.3基底断层在折射记录截面上的反映6.5.4地壳深部的二维速度结构6.5.5深地震反射揭示的壳内界面和断层第七章地震活动断层的危险性评价7.1工作技术途径7.2地震构造环境分析7.3区域构造应力场7.3.1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7.3.2目标区的实测大地应力数据资料7.3.3本地区视应力分析结果7.3.4目标区内的断层受力状态与应力集中位置7.4主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7.4.1目标断层上的历史地震7.4.2目标区内设定地震的位置7.4.3目标断层设定地震的最大震级7.4.4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7.5主要结论第八章地震活动断层的危害性评价8.1三维地下结构模型8.1.1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界面的确定8.1.2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参数的确定8.2目标区活动断层震源模型8.2.1地震动预测中的震源模型8.2.2设定地震震源参数的确定8.3南京市活断层地震危害性评价结果8.3.1计算过程8.3.2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使用的钻孔资料8.3.3计算过程示例8.4计算结果分析8.4.1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分布8.4.2预测结果的定性分析8.4.3目标区代表时程8.5结论与预测结果应用第九章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系统建设9.1设计目标9.2数据库建设9.2.1数据建模9.2.2数据库建设9.2.3专题数据库完成情况9.3三维地壳模型9.4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9.4.1系统配置需求分析9.4.2信息系统研发9.5主要结论第十章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主要结论10.1区域地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10.2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综合评价10.3目标区地震危险性综合评价10.4目标区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参考文献图版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