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刘会武 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8-11 / 平装
售价 ¥ 35.00 2.1折
定价 ¥168.00
品相 九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15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
国家高新区既是创新发展学、区域创新、产业创新等各种理论的实践场所,也是新兴理论的发源地。《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率先提出了国家高新区DUI(Doing Using Interacting)理论;从边界背景、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及第三次创业的核心要求、重点抓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家高新区的三次创业理论;全面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维系根本、建设框图等;介绍了全国众创、众筹、众包的问卷调研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高新区未来30年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会武,1973年,河北井陉人,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科技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多年来专注于高新区、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与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深度调研高新区近130家,完成重量项目20多项,主持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成都、西安、长沙、株洲、湘潭等高新区项目百余项,发表文章100余篇。作为编制组组长,主持完成科技部“十三五”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规划。 精彩内容: 靠前章 高新区发展动力与划分阶段理论靠前节 发展模式转型:重构创新驱动经济新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的背后,高新区起着不可磨灭的示范作用。自成立以来,高新区始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前景,然而,进入21世纪,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东社会震荡等,给优选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靠前经济也因为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以往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驱动的发展方式面临着愈来愈迫切的转型要求。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然而,如何重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成为关系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议题。从独立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新区要想再铸已有辉煌,切实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必须自身率先变革,加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必须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兴的发展道路,这要重构创新驱动经济的根本动力。一、支撑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经济学上是指在地区、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特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具体到高新区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条件等要素。发展的动力,犹如汽车的发动机、人体的心脏,直接关系到高新区发展的速度和持久;发展的内涵,是高新区发展的内容、发展的重点,当然,这与、省市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发展的手段,是指高新区发展的杠杆、依托和方式方法,手段越多,说明高新区能够把发展的动力优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主要指高新区发展的环境,包括不可更改的硬环境和可以塑造的软环境,这也是高新区发展的“土壤”。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2017年,纳入统计的156家高新区全年实现园区生产值9.5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的11.5%;营业收入达到3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0%;企业实际上缴税费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税收收入的12.0%。无论是在规模量方面,还是在发展质量方面,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部高新司曹国英副司长指出,高新区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新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哪里?发展的内涵、手段和条件是什么呢?高新区过去30年的发展80%以上的动力来源于税收刺激、土地政策、低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创建初期,大部分高新区坐落于偏远的郊区,为促进企业和资本在高新区的聚集,院1991年3月下发关于批准高新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发〔1991〕12号)规定:高新区内经认定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征所得税两年等。这项税收政策当时在资金支持有限的条件下对吸引社会资源、外商投资、聚集企业资源等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30年来,高新区经济发展,如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地方依靠低价的土地要素,吸引企业入驻,企业又依靠低价的劳动力获得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的成长带来地方的税收,形成高新区发展的循环圈,然而,这个循环圈的动力,是的税收政策、地方的土地刺激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过去高新区发展的内涵或要求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新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植入经济的试点,是技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点,从中关村的成立,到学院(简称中科院)科技人员下海经商,从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到靠前批、第二批高新区大部分布局在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会城市,可以得到证明。以往高新区发展的杠杆,是“招商引资”。几乎每个高新区都设置了招商局或招商中心,有的甚至设置两个招商局,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招商工作”作为高新区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产业招商、关系招商、招商、创业招商等方式,用尽各种政策,包括大企业土地优先供应、地方留成税收返还、一企一策、建设城市综合体等,鼓励靠前外重点企业在高新区投资建厂。虽然高新区在设立之初把重心放在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作上,而不是招商引资,尤其是引进跨国企业,然而,由于地方经济核的要求及地方支持的财力所限,各高新区不由自主地走上招商引资的道路,并以此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和依靠。高新区成立和发展的条件是指,其依托的先天的区域位置、基础、科技资源等。20世纪90年代初批复的52家高新区,一部分位于大学、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一部分位于基础较好的城市(譬如大庆、鞍山、吉林、包头、洛阳、宝鸡等),还有一部分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譬如苏州、无锡、厦门、珠海、惠州、中山等),这些天然的条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二、新时期高新区建立新兴发展模式的必然进入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优选通货膨胀的风险、欧债危机放缓优选经济增长步伐、中东社会动荡加剧石油供应危机等,尤其是美国统挥舞关税贸易大棒导致优选经济危机风险不断提升,同时,靠前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盾和,给高新区过去30年形成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新区原有的发展动力将难以为继。有专家指出,靠前一线城市的土地成本与发达不相上下,甚至更高;随着党的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劳动力成本将进入上升的快轨时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国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受制于靠前货币和汇率政策影响,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有上升的趋势,再加上,我国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制度成本也不容忽视,很后,使得实体企业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提升利润难上加难。优选经济进入深化时期,跨国企业垄断化趋势明显。几家跨国大企业垄断整个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飞机行业基本上被美国的波音、欧洲的空客垄断,优选智能手机基本上被苹果、三星主宰等,其他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也基本上被跨国企业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高新区再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而不站在优选竞争的角度获得创新能力,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再仅仅依靠招商引资,即使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但是要获取行业的高额利润,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再希望通过区域环境等先天条件发展高新区,不亚于“白做梦”!当前,经济优选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优选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超乎想象,竞争的结果也过去的你死我活,竞争的对象成为高端人才、高端技术、新兴商业模式等的争夺和创新,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和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这种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企业的创新是根本,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架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对原有产业或企业的再改造、再提升;要素创新是手段,通过台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等要素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优越的环境;空间创新是载体,在靠前化视野下实施的开放式创新,通过核心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进而辐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创新是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系统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这种全面创新的理念,植入高新区的原有发展模式,探索新兴的发展动力、发展杠杆、发展内涵、发展条件,进而形成开放式、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是新时期高新区自身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承载使命的必然要求。三、高新区新兴发展模式的概念与内涵高新区新兴发展模式是指,面向优选,以强化园区组织的资产管理能力为驱动力,变招商引资为突出培养自我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紧紧抓住智能社会发展的机遇,突出大数据、智能技术、知识等优选生产要素的创造和应用,开放式创建具有旺盛活力的、高端资源能自然聚集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制度创新带动环境建设、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成长的发展道路。“面向优选”,是高新区建设新模式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创建世界品质园区的高新区,还是唐山、武进、柳州等新升级的高新区,必须开展优选化的资源整合、优选化的市场竞争、优选化的规则适应、优选化的开放创新,建立优选化的发展理念,培养优选化的管理人才,形成适应优选化企业家队伍和培养具有区域特的优选化企业。(一)新型模式下的发展动力“强化园区组织的资产管理能力”,是高新区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培养技企业的基本依托。中国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一点也是高新区的优势所在,然而以往高新区的管理者更多注重服务企业,通过土地、税收返还吸引企业,而忽视引导企业的后续发展和园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过去高新区的管理者,虑到自己是的派出机构,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界定为行政机构,承担了土地规划、项目引进、人事管理等行政审批的职能。当然,很多高新区的管理者也开始探索服务创新的职能,包括一站式办公、创业孵化、帮企业融资等服务型功能。相比行政管理,这种服务能力的建设是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更多是根据企业需求所提供的一种“被动”服务。未来,高新区管理者更需要探索制定政策,提升“”服务的能力,包括于企业认识的具有导向的产业规划与决策能力、以环境品牌建设自然吸引而非通过政策补助的高端人才吸引能力、以园区的公共资产带动大量金融资本入驻而带动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能力、以土地资产与能力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升土地增值功能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等等。这种资产管理能力的主体包括:①创业中心,把公共资产与企业培训相结合,提升企业家的管理服务能力;把公共资产与风险投资相结合,提升企业的投融资服务能力;把公共资产与企业检测、测试、知识整合相结合,提升产业的共技术服务能力;②招商中心,增强优选化项目的识别、判断和引入能力;③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突破以往知识产权的申报、检索等一般服务,拓展到知识产权的分析能力、知识情报的判断能力、知识产权的整合能力等;④园区建设开发公司、专业化园区管理基地等组织,与产业服务组织相结合,强化产业投资和地产价值提升服务能力,尤其探索可输出、复制和增值的新兴的服务模式,类似新加坡的裕廊园;⑤园区的金融投资公司,包括产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资助公司等;⑥园区其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组织、物业服务公司等,都是增强资产服务能力的主体,甚至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类、市场难以自组织形成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同时,突破以往仅仅把土地、设备、股权等作为高新区资产的狭隘理念,这里的资产包括:①所有的办公设施、厂房等物理空间;②投资形成的技术设施,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台、技术服务公司等;③高新区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及招聘的各类人才,这是一大笔往往被忽略的核心资产,因为容易被忽略,所以不注重对其能力的提升。未来,要大力增强这类资产能力,必须提升对这批人的培养力度;④高新区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也需要高新区下大功夫去经营和提升;⑤的政治资产,包括与高层组织的对接、融洽、组织和协调等。(二)发展内涵以往高新区发展的内涵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未来高新区发展的内涵,则要以
目录CONTENTS前言 i第一章 国家高新区发展动力与划分阶段理论 001第一节 发展模式转型:重构创新驱动经济新动力 001第二节 国家高新区DUI 理论与实践 008第三节 三螺旋TH 创新理论与郑州高新区实践 014第四节 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理论的提出 020第五节 国家高新区的本质特征与迈向世界一流园区 034第二章 新型科研组织与创新生态理论及其应用 041第一节 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误区及应对建议 041第二节 新型科研组织产生的理论认识与基本特征 047第三节 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与启示 054第四节 从三个理论视角再认识创新生态系统 064第五节 创新运营:生态系统维系的根本 071第六节 互联网时代创新生态系统变革及其对国家高新区的作用 077第七节 国家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的逻辑框图 086第八节 国家高新区“十三五”科技创新离不开“1+6”发展思路 093第九节 案例研究:潍坊高新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100第三章 创业孵化与双创迈进新时代 105第一节 创业中国:国家高新区万事俱备 105第二节 创业转型:孵化器发展的新趋势 111第三节 创业社区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117第四节 国内典型的创业社区案例 122第五节 国外典型的创业社区案例 126第六节 众创空间的概念、运作机制与发展建议 133第七节 众创空间引领高新区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142第八节 国家高新区众创、众筹与众包调研分析——基于全国19个省市国家高新区的调研数据 146第九节 国家留学生创业园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57第十节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与经济范式转变 164第四章 产业转型升级再思考与政府作用 171第一节 产业变革新趋势与青岛蓝谷高新区产业选择 171第二节 新形势下高新区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78第三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研究 184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生态系统研究 191第五节 佛山、沈阳和湘潭高新区智能制造发展经验 203第六节 新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再认识及建议 210第七节 我国“互联网+ 现代乳业”的发展战略与思考 216第八节 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政策重心 226第九节 政府如何引导产业集群实现创新型发展 230第五章 国家高新区——全球化战略与中国特色 233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创新崛起之路 233第二节 全球科学城历史演变及其对高新区发展启示 241第三节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高新区国际化发展思考 251第四节 国家高新区应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 257第五节 创新生态系统全球演化与中国实践 265第六节 挖掘全球科技金融发展的中国特色 269第七节 硅谷指数与国家高新区创新指数比较研究 276第六章 国家高新区坚守创新政策试验田角色 292第一节 转型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政策理念三次演变 292第二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评述 296第三节 国家高新区与我国技术市场的战略转型 305第四节 关于技术市场战略与改革试点的再思考 313第五节 新时期推进技术资本化试点的条件及对策分析 322第六节 国家高新区——供给侧改革的坚守者和引领者 329第七章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理论与实践 336第一节 国家高新区创新指数的提出和应用 336第二节 产城融合研究与指标体系构建 342第三节 科技金融研究与指标体系构建 351第四节 创业生态研究与指标体系构建 361第五节 基于ISM 张江创新指数案例研究 366第八章 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理论与实践 377第一节 关于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最近调查 377第二节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 386第三节 国家高新区变革与创新型政府建立 393第四节 国家高新区“四个跨越”的再认识 400第五节 加快依法制定“国家高新区条例” 406第六节 资本运营乃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方向 410第七节 案例研究:沈阳高新区“政区合一”管理体制 417第九章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和政策 423第一节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辨析 423第二节 新时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导向 426第三节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27第四节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433第五节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441第十章 国家高新区未来30 年展望 473第一节 打造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473第二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新区发展转型 479第三节 中国经济转型与高新区发展机遇 484主要参考文献 489致谢 494
展开全部
图2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