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著名人类学家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的田野工作日记发表。这本日记揭掉了田野工作的假面具——马先生是人类学大师、田野民族志方法的奠基人, 而他在日记里却多处表达对自己调查对象的贬低和侮辱,比如,他 不无鄙夷地说:I see the life of the natives as utterly devoid of interest or importance, something as remote from me as the life of a dog……(我觉得土著的生活绝对没啥意思,毫不重要,他们的生活就像狗的生活一样 离我很远)此书的英文版,是张澄宇送给我的。 此书一出,学界震惊,人类学失却清白。这本书让人类学很尴尬,学者们标榜的客观中立被颠覆,造成了一个表述困境:作者自己的国家、种族、教育、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写作,他不可能客观——民族志方法的创始者马林诺夫斯基本人 就是例证,-emic/-etic(phonemic与phonetic;音位 / 主位,音素 / 客位)理论失去光环。 事实上,人类社会,没有实质上的他者。调查者与研究对象是平等的实践主体。如果田野工作只是看看就走,回到城里就想当然地信天游一番,没有自己对人家的认同和反思,至多不过是外行看热闹的言说。 人类学家干脆承认民族志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写作行为,从主观视角反思自己的田野工作,而且还更干脆地用单数第一人称(即我)叙述,写最生动、最具个人情感和情趣的东西,写从自己文化背景对事件(events)的反思。 张澄宇的《传统的背后》即是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反思摸石头过河吃螃蟹的尝试。 早在20世纪70 年代,已经有不少讨论、研究彝族音乐的优秀著作出现;而且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有关彝族音乐的部分,已是洋洋大观;此外,迄今为之,彝族背景的知识分子群体,更是已经就彝族音乐做出、阐发出并结晶出极有见地的研究。一个生长在长沙、求学在北京的湘妹子,要想研究彝族音乐,筛出个题目都难。 张澄宇到凉山去了。她第一次去,写什么心里完全没底。她在凉山调查彝族音乐舞蹈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凉山结识了不少朋友。听说她这个汉族女孩要研究彝族民间音乐,人们都愿意帮助她。回北京后,她给我汇报自己的凉山之行,选中的研究课题是达体舞。我在凉山十二年,一生的诗酒年华抛洒在那里,却从没听说过什么彝族达体舞,要说跳碰脚、跳罗梭,那我还知道,我还抱过腰沟子(彝式摔跤)呢。达体舞?那是个什么东东? 张澄宇给我看拍摄的广场群众达体舞——一看就明白,这不是自发的大妈广场舞,而是有动作规范、有艺术提炼的彝族风格的舞蹈。 张澄宇给我听她录的达体舞音乐——一听就知道这是专业创作的彝族音乐,它的根子在山寨、在民间,但风格飘遍凉山——一不小心你就会在荞地山乡、拖乌梁子、库莫坡上……看到阿米子用皮条背着东西,歌声绕岗而来,就是这种调调。可是,据我知道,彝族没有达体舞。这是个问题。 达体舞怎么来的?张澄宇又到凉山去了。 她带回了很多权威可信的资料,从发起人、聪明的巴莫尔哈副州长(我认识的安国忠市长),到普通的广场达体舞者,从多年研究 彝族的音乐的学者(如我仰慕而无缘拜见的曾令士先生),到编舞、教舞的阿芝、阿曲、彭蓉等专职群文工作者,从编曲、作曲、配器的 吉古夫特、巴莫尔特、宋小春等各位让彝族音乐更美而不失其根本的作曲家,到民间竹笛演奏家彭约翰,到我当年的大提琴蒙师冒景 阳,从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吉克所长到文化馆的母文秀……张澄宇一一做了采访、调查、谈话、录音。 接下来,张澄宇做了大量的音乐记谱,比对、分析,找出它们共有的元素(elements),顺便说一句,这些手段是民族音乐学的利器,证明它们拥有共同的风格元素。音乐其实是一种符号的规则系统,而音乐的行为是应用规则的具体活动。民族的音乐规则起源于长期形成 的共同约定,它一旦流行于民间,就具有强制性——你可以选择,然而却是规则内的选择,否则,得不到认同、接受、流传。这种理论归纳的话语比较拧巴,然而它符合结构的基本原则。 是的,我们可以说达体舞是创造出来的传统。归根结底,传统是人创造的,所以,当需要新的传统,人们便主动创造一个目的和方法,决定它是否成功。达体舞成功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它成了民族的、民间的、传统的集体舞蹈。领导高兴,作曲高兴,编舞高兴,教舞高兴,跳舞高兴……阿木科高兴,老木苏高兴,阿米子高兴,日卜子高兴,上上下下都高兴,全民族都高兴。而我高兴的是张澄宇的书得到彝族学者巴莫阿依的认可,对一个汉族女孩来说,做到这点不容易。 达体舞是一个人文事实。它并不因张澄宇是否考察而存在,她不过是根据一个学科的规则研究它、阐释它。这种研究的实质是音响如何创造、连接,它们造成的印象、伴随的事物、即时的感知和留下的心理痕迹。现代写作更强调的是自己的感受。张澄宇被自己调查对象的淳朴、善良和友好感动,她经历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她在凉山爱上了这个民族,他们保留着景象繁华的大都市难觅的真挚。她回报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字里行间织进了那么多的情意。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