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市地政局为请补行登记由 呈文一件 局长祝平钤印
举报
上书时间2021-08-16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祝平,江苏江阴县青阳镇人,上海市地政局局长,当年任江阴同乡会会长
七、上海市地政局
民国34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国民政府派员来沪接管日伪上海市政府。地政局局长陈石泉于9月12日接管伪地政局及伪建设局测绘科。继任局长祝平、沈振家。地政局的任务是:(1)土地测量;(2)图籍整理;(3)土地登记;(4)土地使用;(5)土地征收;(6)公地清查;(7)土地升科;(8)规定地价;(9)征收地税;(10)地政统计。1949年5月被人民政府接收。
浦东港、上海人口、原子弹:规划者们的争论
1946年8月24日下午3时,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在市府会议室举行成立大会,并召开了首次会议,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意味着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这个委员会和秘书处的会议记录基本被保存下来,经过现代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汇编成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大上海都市计划》),当年规划者们的争论之声才能重新被“听见”。
争论之一是“城市自由道”。 “城市自由道”是上海都市计划中的干道线路,初听这个名词可能会以为是类似近日的公交专用道或者骑行道路,实则这是“高架的电气铁道与高架的汽车路的合并道路”,是今日常见的地铁或轻轨和高速公路的合体,当时的美国人称之为“城市自由道”(Urban Freeway)。虽然当时也有人提出建造地下铁,但是上海土质较软和地下水位较高是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双重难关,时任上海工务局局长赵祖康认为尚需调查研究。
《大上海都市计划》
争论之二是浦东港口问题。以陆谦受为首的反对派,包括上海市地政局局长祝平、伍康成等,他们认为浦东发展费用太高,还会使交通混乱,而且浦东工业处于不利地位,吴淞港口有地利之优势,浦东则宜打造为市民身心修养的住宅区和农业区。以朱国洗为首的支持派,包括A. Age Corrit、卢宾侯、金经昌等,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将来吴淞港口必不能应付上海货物的吞吐量,东西发展需要平衡,观世界其他发达城市如纽约曼哈顿岛和香港岛可知浦东的潜力,放弃浦东的天然海岸线优势实属可惜。以上海市公用局局长赵曾钰为首的中立派,包括姚世濂等人,他们认为都市计划偏重理想属于合理范围,浦东必须与浦西一同计划,可以适当考虑浦东的发展。最终,浦东筑港问题被搁置了,浦东建立为工业区、码头区的想法也双双搁浅。
争论之三是时间问题。“上海都市计划”从来不是一个短期的计划。计划以自规划之年起至今后50年为对象,这是最后目标,如果此计划能够决定,则再拟定5年计划、10年计划,这是初期工作。在实际工作之中,可能更倾向于25年,《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会议记录》有载“依次着手以25年为对象之上海都市计划,则所得之结果不致离理想过远,都市发展必有其过程,25年之计划不能一蹴而就”,秘书处技术委员会座谈会出席者陈占祥有言“上海都市计划,乃根据25年后之需要为对象,同时以50年后之准备为原则”;在二稿的论述中,出现了“所以,为25年或50年的设计中,我们采取比英美标准较小的住宅单位”,对时间的限定出现了明显的摇摆。所以,对于都市计划的年限问题,可推测上海都市计划是满足未来25~50年城市需求的,因为经济问题而不得不将原定50年的目标缩为25年。
争论之四是人口问题。“上海都市计划”是以50年为拟定目标,再以5年计划、10年计划为之后的推进步骤。上海人口在1936年达380万,1946年4月最新数字为390万(除去周浦、塘湾两区),依据这些数据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区划组最终拟定上海市25年内人口增至700万人。对于这个数字,并不是得到每个人的认同的。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何德奎认为必须考虑原子弹问题,他认为理想的城市人口是20万人,700万人集中于630平方公里之浦西地区如遇一颗原子弹,则灰飞烟灭。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总经理黄伯樵认为上海人口集中绝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他的参考依据是南京的人口增长速度。委员会最终确定的数字还是700万。根据这些争议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面对着一个巨变的世界采取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最为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都市计划的成功与否在于政府与市民,制定城市规划的精英则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从计划制定过程中来看,规划者们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力求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从计划制定的时间来看,前前后后历经四年,跨越两个政权,是一个具有宽阔眼界的远景规划。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