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图书条目标准图
王仕勇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6-11 / 平装
售价 ¥ 58.80 7.4折
定价 ¥79.00
品相 全新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18-04-1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
《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采用文献阅读、个案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相结合,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共生关系、网络社会的独特时空结构、现实社会转型实际入手,首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深入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机制、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折射的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等系列问题。
《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从学理上回答了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从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逻辑改变入手,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构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流行文化社会学、网络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创新虚拟社会管理、个人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等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仕勇,1970年生,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舆情分析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2项。在《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探索》《出版发行研究》《当代文坛》《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理解网络文化:媒介与社会的视角》,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6部。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第一节 社会变迁:从流行语到网络流行语一 文化内涵:从单一到多元二 流行领域:从单一到丰富三 流行人群:从较单一群体到多阶层四 流行范围:从区域到广泛五 生产方式: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第二节 互联网与社会转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浪潮:信息社会二 中国: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三 互联网:社会变革的驱动器四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及当代意义一 流行语研究:社会学的三个理论视角二 网络流行语社会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第四节 我国网络流行语相关研究述评一 总体情况及主要理论取向二 研究的主要议题三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研究走向第五节 研究视角、理论框架和方法一研究定位与研究目标二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三研究方法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类型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基于社会学的概念分析一 既有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关联性二 网络流行语内涵界定应厘清的几个问题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一 空间范围: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二 发生过程:自发的生产与传播三 使用主体:年轻人群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划分一 从网络流行语内容涉及的领域划分二 从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态划分三 从网络流行语意义指向划分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动力机制分析第一节 现实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内源性动力一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舆情二 网络流行语涉及社会舆情的内容分析三 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呈现与议题建构第二节 意义模仿与互动: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符号动力一 意义模仿: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因二 模因: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三 网络语言符号的空间结构及特性四 网络语言符号的独特社会功能五 网络流行语造句行为特征第三节 社会网络: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结构性动力一 社会网络及网民的社会网络二 强弱关系和节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因素三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关键节点第四节 网络社会性软件: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技术动力一 社会性软件的类型及功能二 社会性软件对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影响第五节 网民行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主体动力一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生产行为二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四种基本使用行为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两个场域四 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取向五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程度第六节 新旧媒介互动:网络流行语跨时空传播的综合动力一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二 传统媒介对网络流行语的扩散:取景的观点三 传统媒介: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扮演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属性分析第一节 民族特性一 汉语文化底蕴与网络流行语二 多元民族性格与网络流行语三 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与网络流行语四 民族思维方式与网络流行语五 民族文化心态与网络流行语第二节 阶层属性一 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三 社会中间阶层: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四 网络流行语:社会中间阶层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五 网络话语:社会底层被边缘化第三节 群体属性一 表意群体和趣缘群体二 网络流行语指称的网络社会群体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社会群体及特征第四节 心理属性一 从众心理:集合行为与群体极化二 娱乐心理:恶搞和“呐喊”三 冷漠心理:陌生人社会的“看客”四 求新心理:忙碌的“逐潮者”五 质疑心理:“天使”与“魔鬼”六 怨恨心理:“贫富冲突”和“官民冲突”七 焦虑心理:社会压力与社会安全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分析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发挥与环境变量一 社会功能理论二 影响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变化的环境变量三 基本结论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正功能一 人际交往功能二 身份识别功能三 娱乐时尚功能四 舆论监督功能五 民意及情绪表达功能六 安全阀功能七 推动相关网络事件发展和问题解决八 推动语言创新九 规范社会道德十 反映和考察社会舆情十一 商业经济功能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负功能一 形成语言暴力二 影响语言规范三 消解和冲击传统价值观四 造成社会语文水平的低下五 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六 增加现实社会压力七 影响社会知觉,易导致人们对社会状况的误判八 影响年青一代的思维方式第六章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及控制第一节 社会问题理论与网络社会一 社会问题相关理论二 网络社会与社会问题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现实社会问题一 结构性社会问题二 变迁性社会问题三 越轨性社会问题四 病态性社会问题五 心理性社会问题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反映的网络社会问题一 另类的网络暴力二 若隐若现的网络色情三 被扩散的网络信息污染四 网络民粹情绪泛滥第四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一 社会控制与网络社会治理二 我国虚拟社会治理历程三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第五节 繁荣健康网络文化,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一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附录附录1 网络流行语调查问卷附件2 2008-2013年网络流行语典型案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