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2-4
刘俊 / 花城出版社 / 2000-04 / 平装
售价 ¥ 45.00
品相 九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0-12-15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悲悯情怀
不论我们从白先勇的小说中看到什么,我们都能从白先勇所展示的“现象”的背后,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悲悯”的本质。并且,当我们走进白先勇那被“悲悯”笼罩着的小说世界的时候,感应着他的那颗悲悯之心的跳动,在我们的心底,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悲悯。 “悲悯”也许在有的人的字典里含有负面的、消极的意思和色彩,但悲悯的前提是同情,而同情的前提则是爱心。因此,白先勇在他的作品中所内蕴着的悲悯情怀之所以能够打动别人并引发出别人的悲悯之心,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源自他的爱心——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执着和毫无保留的爱。
刘俊,一九六四年九月生,南京市人。一九八二年九月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一九八六年六月从该校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九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八八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台湾暨海外华文学,一九九一年六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
自序 第一章 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 ——白先勇个体特征性分析 思想底蕴: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文学观念:文学是表现人性的一种艺术 艺术特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基础上对西方文学精神和技巧的融汇 第二章 “求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与“情感渴求的艰难” ——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的短篇小说 感应着时代和文学对新人的历史的呼唤 独特的情感倾向的形成和对文学创作的选择 以残缺的爱为视域揭示人类情感的困境 第三章 “生存的迷惘和困惑”与“放逐的哀痛和歌哭” ——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五年的短篇小说 母亲病逝和置身异域的双重刺激所引发的生存思考 在文化的尴尬中展示情感和生命的放逐 理论意识的自觉和审美情趣的转化 第四章 “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与“历史流变的沧桑” ——《台北人》 从生存困境和文化乡愁中激发起命运意识的觉醒 在历史意识和命运意识的坐标系中显示出人的生存的苍白和无奈 第五章 “心灵的独特和辩解”与“道德的反思和重铸” ——《孽子》 第六章 “大中国意识的强化”与“对历史的再次聚焦” ——《夜曲》和《骨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