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北图精品书店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宣纸线装24函240册全足本 黄山书社正版包邮限量发行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8开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8开

售价 680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3-09-29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国学古籍
      商品描述: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
      作者:李翰文等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册数开本:
      书号ISBN7807074884
      定价128000元
      编辑推荐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采用宋代典籍的尺寸和宋代典籍的版式,旨在完美呈现中华典籍之美。成书全部采用宋代手工形式装订,下捻线装,不易破散,纸质轻柔,便于翻阅,庄重典雅,尽显“天下第一史书”的尊贵。封面则采用真丝绫面,绢签铺底,上拓洒金宣纸。全部手工装订,尊显当年皇家藏书的气派,并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亲笔签名,限量发行800套。
      二十四史的缘起
          明朝时起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再后又把散佚的《旧五代史》依据《永乐大典》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其后,“二十四史”成为中华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
          中国古代史书的编写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采用的是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汉以后改为“志”)”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故为以后正史所沿用。唯一的足本手工宣纸《百衲本二十四史》权威专家重刊点校本,全240册。
      版本介绍
          通行武英殿本的遗憾在1936年《百衲本二十四史》问世之前,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殿本”)即为清朝和民国两代研究中国历史最为通行的正史版本。但“殿本”的编纂者多为御用史官,他们往往为当朝帝王和时政左右,不仅避讳颇多,而且史实错讹亦不可计数;加之当时编修典籍、查核原文极为不易,编书时常以学者背忆为准,更增加了错误几率。所以,“殿本”的校勘不仅存在大量单字的错误和避讳,还存在段落颠倒、整段文字脱落丢失等错误,这些缺漏为后世遗害甚多。磨砺18载的绝世百衲本。
          鉴于“武英殿本”的种种缺陷,民国之初,著名国家大师张元济先生产生了“重校正史之愿”,发誓要汇集善本,重新校勘辑印一部古本全史,恢复中华正史原貌。他秉持“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广泛搜求各史最佳善本。克服了社会动荡、战火纷飞、校勘辑录工作多次蒙受损失等重重困难。他于当年涵芬楼附近,设立编校中心。张元济先生为确保版本无失,甚至字字精心校勘,页页仔细修润。他为《百衲本二十四史》所做《校勘记》就达百余册。他还亲自选定纸张、监督印刷、事事亲力亲为,前后历时18个寒暑,至1936年,著作方与国人最终见面。百衲本,顾名思义即如僧侣补缀很多的衣服一样,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修补合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首先选用历朝历代最为优秀的版本为工作底本,然后再将各种流传的版本加以参校,核准确有残缺随即补入。如此宏大之工程,堪称“前无古人,功泽后世”。《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都是时间最为古远的善本。张元济先生搜罗汇集了珍贵的宋刻善本史书15种、元刻善本史书6种、明清初刻史书3种。如《史记》选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选用宋景祐刻本;《晋书》则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史学界公认的“中国最佳全本正史”,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新版本的缔造者张元济(1867.10.25—1959.8.14)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御刁章京。1898年因参与戊戌维新运动而被革职,以后去上海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长、经理、监理,1926年后任董事长。建国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出生于藏书世家。其六世祖张宗松等即以涉园藏书闻名,后递传至道光年间,所藏因战乱散佚。张元济自青年时就有“继承先世遗业之志”。经多年寻访,共搜集到原涉园藏书和刻书104种。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所长时,为了保存、流传祖国的文化遗产和编译工作的需要,不遗余力多方访求图书。1906年起陆续收入大批古籍,建立了藏书室,1908年命名为涵芬楼,1926年又扩充收藏建成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仍作为其善本书库单独存在。1932年“一·二八”战役中该馆遭日军轰炸,除另藏于他处的精本500多种得以幸免外,其余全部被毁。张元济精于目录、版本和校勘之学,他主编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经过精心选择,详细校勘,所写题跋细密详实。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出版有《校史随笔》(1938)、《涉园序跋集录》(1957)。所编书目出版的有《宝礼堂宋本书录》(1939)、《涵芬楼烬余书录》(1951)。
      再造传世善本
          保值的手工宣纸 宣纸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文化传播形式。我国宋代用宣纸刊印的典籍至今保存完好。所以,在中国素有“纸寿千年”之说。安徽泾县的手工宣纸更是其中的上之品,宣纸之名亦为泾县古称宣州而得名。《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全部选用我国最著名的宣纸原产地—安徽泾县的极品手工宣纸。这种特供极品宣,具有质地坚韧柔软、着墨吸墨力强、印刷网点精细清晰、色泽洁白均匀、防虫蛀防老化等特点,被国家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定为中华善本再造工程的特用宣纸。再现宋版的中华典籍之美。
        《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采用宋代典籍的尺寸和宋代典籍的版式,旨在完美呈现中华典籍之美。成书全部采用宋代手工形式装订,下捻线装,不易破散,纸质轻柔,便于翻阅,庄重典雅,尽显“天下第一史书”的尊贵。封面则采用真丝绫面,绢签铺底,上拓洒金宣纸。全部手工装订,尊显当年皇家藏书的气派。
      二十四种史书概况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班固撰,《汉书》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以资料繁复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他史书补足。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 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四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还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 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北史》记述北朝从公元 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宋仁宗认为《旧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与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工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成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棗《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矛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两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辽史》撰成于元代,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一般人认为,《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他正史所没有的。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