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徐奉臻 、 赵爱伦 、 孙艺年 、 黄进华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07 / 平装
售价 ¥ 12.00 2.5折
定价 ¥48.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3-07-19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作为黑龙江省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和两项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对历史学所具有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启迪民智之功能的分析为楔入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框架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从对“历史”和“历史学”概念的辨析、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分期、体例与结构的思考,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定位、时空定位和方法定位的层级释义入手,紧紧围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关联性、针对性、发散性和张力感的“疑”和“难”问题做纵横双向多维解读,既展示历史嬗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体现历史的博大与精深,又凸显作为“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纲”中之“要”,即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任课教师在“授业”过程中,通过“解惑”方式实现教育的“传道”功能。
序言1.“亡其国者,先亡其史”:历史功能的破的之见。2.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期、体例与结构的思考。3.契机、框架和原则:关于本书的三个问题。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下面话中包含怎样的“盛世”与“衰世”的悖论:“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2.如何理解“1500年以前,是世界冲击欧洲;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之命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拥有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何会败在列强麾下?问题的症结是否在于“现代化”与“前现代化”之博弈?2.以史实和经典原典诠释命题:“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3.龚自珍发出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说明什么?以诗还原历史。4.“三国干涉还辽”何以体现“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的均势外交基本原则?5.历史学家蒋廷黻为什么说“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之大错”?6.蒋廷黻说义和团运动属“拳匪运动”,“是反对现代化的”,而孙中山则强调义和团的血战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两段话彼此矛盾吗?7.“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请结合史实分析之。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