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名曲(王国潼演奏、张镇田伴奏)》音乐歌曲·乐器演奏·立体声磁带、歌带、声带、录音带、卡带、专辑1盘1盒装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举报
-
制作者: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年代:
改革开放 (1977-1989)
-
材质:
聚碳酸酯塑料硬片
-
尺寸:
11 × 7 × 1.5 cm
-
制作者: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年代:
改革开放 (1977-1989)
上书时间2024-02-2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如图所示,珍藏珍贵稀少1980-1990年代音乐磁带,内碟保存完好,有封面单,外盒正常磨损,比较难得,详见部分实拍图片及实物。
很有中国音乐发展、影视发展、音乐艺术研究价值及收藏纪念意义,亦可为音乐研究者,音乐爱好者、发烧友,剧中出演人物及后人,相关研究机构见之赎回,望有缘人得之研究,听之、珍之、惜之、爱之、藏之。
照片拍摄时间:2023.3.26。
-
商品描述:
-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
他发起与参与组织国乐研究会、乐友社、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音乐社团,创办《音乐杂志》,对当时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第一个采用了近代记谱法记录了《梅兰芳曲谱》,并在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天华与其兄刘半农(著名文学家)、其弟刘北茂(著名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华史上的“刘氏三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刘天华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他反对全盘西化,但也不排斥西方文化。在创作上既能掌握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又能巧妙地吸收借鉴西洋技法。他不仅将民间状态的二胡升格为富于独特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达到高等乐府专业教学的层面,而且这些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他是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奠基人,当代中国的二胡演奏艺术无不受其理论与风格的影响。在民族乐器改革和演奏技艺的创新上,他又是一个勇于开拓的革新家。他毕生为民族音乐创作与教育而奋斗,培养了蒋风之、陈振铎等一批著名演奏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可以说,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