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塑封《傈僳瓦器》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民间歌舞专辑VCD彩色音乐光碟、光盘、歌曲、歌碟、唱片1盒装2005年左右(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正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誉出品)
举报
-
制作者: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
-
年代:
2005
-
材质:
聚碳酸酯塑料硬片
-
尺寸:
15.5 × 13.8 × 1 cm
-
制作者: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
-
年代:
2005
上书时间2020-10-27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品相描述:全新
-
如图,珍藏多年光碟实物,保存完好,非常难得,望有缘人得之研究,珍之、惜之、爱之、藏之。
-
商品描述:
-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傈僳族总人口数为1261311人 。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
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傈僳族较流行的乐器主要有琵琶、口弦等。
琵琶是傈僳族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乐器,也是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形状与汉族琵琶大致相同,琴身较小(有的是方形的)。琴把上没有固定的音位划分,仅用松香点一小点作为1个音位的标记,用4根金属弦。演奏时用拇指与食指弹拨。
口弦亦是傈僳族的传统乐器,为每一个青年男女所喜爱。弦身是以约3寸长、半寸宽的竹片制成一条沟,中间刻起一片簧,演奏者对准口腔轻轻吹弹,让弹片的声音在口腔里引起共鸣,然后以气息的调节使音色变得柔和、悠扬。口弦的音量虽小,但很动听,尤其当夜深人静弹奏时,再伴以轻声地唱诵或吟咏,就显得更加优美动听。
傈僳族的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向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以及豁达的精神面貌。如有模仿动物动作和习惯的猴子划拳舞、鸽子喝水舞、鸟王舞等;表现日常生活的婚礼舞、洗衣舞、脚跟舞等。这些舞蹈都是以琵琶、口弦等作伴奏;也有某些舞蹈是没有伴奏的哑舞如脚跟舞和生产舞,这样的舞蹈,大都通过下肢的动作来表现,臂的动作较少,两人一对互碰脚跟,以脚跟的撞击来掌握节奏。由于舞姿生动形象,舞蹈的图样富于变化,加上舞蹈者的欢乐饱满情绪,使整个场面显得非常热烈。
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体舞,如生产舞、脚跟舞,男女围成一圈,舞蹈步子按圆圈来进行,伴奏在中间(伴奏者也随舞)。有时二人对面跳,但动作一样,只是一进一退而已。婚礼舞、割小米舞的舞步稍有不同,男女分开各站一排,行进不以圆圈作标准,男女两排有时并列行进,交叉进行,有时一进一退,互相呼应。傈僳族舞蹈大都离不开这两种形式。傈僳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活泼多变。各种舞蹈伴奏多结合舞蹈内容,采用节奏性较强的2拍或2拍、3拍混合的节奏,因此显得热情奔放,又富于泼辣、粗犷的激情,表现出傈僳族舞蹈鲜明的民族特点。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