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南京复兴书店
  • 战争事典088:D日猎手:德军反指挥官二战回忆录,从北非到诺曼底 9787516841235
  • 战争事典088:D日猎手:德军反指挥官二战回忆录,从北非到诺曼底 9787516841235
图文详情
  • 战争事典088:D日猎手:德军反指挥官二战回忆录,从北非到诺曼底 9787516841235
  • 战争事典088:D日猎手:德军反指挥官二战回忆录,从北非到诺曼底 9787516841235

战争事典088:D日猎手:德军反指挥官二战回忆录,从北非到诺曼底 9787516841235

举报

【出版社仓库直发,支持退货(不包邮费!)】

  • 作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ISBN:    9787516841235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作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ISBN:  9787516841235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5.30 4.5折

定价 ¥99.8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24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5-12

    数量
    库存3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二十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4.88% (513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8.11小时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1203596466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
      汉斯·霍勒,1921年出生在奥地利的波茨沙赫。他曾在托布鲁克、哈尔法亚山口、突尼斯、诺曼底、法莱斯和法国东部担任坦克猎手。由于他的表现,他被授予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勋章。战争结束后,汉斯·霍勒成为一名工程师,开始了成功的商业生涯,还曾多次访问他以前战斗过的地方。
      【译者】
      李晓泉,2003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现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军史题材作者与文字翻译,曾在《兵器》和《舰载武器》杂志上发表过《二战LVT(两栖车)演义》《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抗战中的白刃战》《苏俄重型直升机列传》《“地狱”之旅——二战美军陆战2师佩里琉岛登陆战片断》《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幸运的终结——浅谈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的原因》等专题文章,译有《二战特种作战精锐》《血腥奥马哈》等。对二战太平洋战场与地面部队装备有较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史与社会史类的题材也较为擅长。

      目录
      目录
      作者的话
      出版商序言
      引子 “他们已经着陆”
      第一章 生于风暴之海
      第二章 希特勒降临
      第三章 一名坦克猎手的铸就
      第四章 非洲军团
      第五章 战火洗礼
      第六章 意外离开
      第七章 接受军官训练
      第八章 近距离作战
      第九章 新任命
      第十章 风暴将至
      第十一章 最后的战备
      第十二章 D日
      第十三章 卡昂之战
      第十四章 陷入血肉磨坊
      第十五章 最后的攻击
      第十六章 身处“法莱斯口袋”的地狱
      第十七章 东撤
      第十八章 顶在脑门上的枪口
      第十九章 可怜的德意志
      第二十章 战俘生涯
      第二十一章 归家
      后记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
      汉斯·霍勒于1941年参战,并接受了坦克猎手的训练,他目睹了发生在卡昂北部和法莱斯包围圈持续数月的激烈战斗,在诺曼底战役和法莱斯隘口幸存下来。汉斯的战争于1944年末正式结束,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一直持续到了当下。他写下这本回忆录是为了面对那个时代,给那些死在他身边、死在他指挥下,甚至因为他的行为死去的士兵留下名字。他希望后代子孙再也不会在战壕里相见,流血事件只会停留在过去。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 “诺曼底登陆亲历者+反坦克军官”的罕见视角,撕开战争神话的生存手记
      作者既是诺曼底登陆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一名反坦克军官,他以简单的笔触记录了他参与战争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他成为战俘的经历,没有英雄主义的浪漫叙事,只有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 亲历者眼中的战场:看似平淡的背后,是绝望的深渊
      本书由战争亲历者回忆整理,书中所有的描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或见证过的,包含大量细节。本书既是一名德国军官对战争的反思,也是被时代挟裹的德国青年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读完此书,将更能理解那个时代。
      ※ 30余张珍贵影像,少见的个人私藏二战老照片
      作者有随身携带相机的习惯,所以本书收录的照片基本为作者个人私藏。透过作者的描述与照片,主人公亲历的每个场景都仿佛出现在眼前,真实而又鲜活。

      精彩内容
      关于战争——当时我对战争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当时还没有所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只有那一场“世界大战”。有时男人们会讲述战争的往事。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我们德、奥两国人民实际上并没有失败,而是成了一场惊天叛卖的受害者。但是“战争”本身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父辈却只字不提。于是,在我的头脑中,战争似乎是一场诚实公平的交易:只有自然而然的绅士举止和对荣誉的追求,却远离了残破不堪的尸体、无辜死去的平民和其他所有的恐怖。有人在战争中阵亡,但是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市镇中心的一座战士纪念碑上——在我看来,这足以让这一主题变得庄严,让我们永远铭记死者。就这样,我们在与波兰作战。其实,事情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因为广播里谈到了高歌猛进的德国国防军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的消息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他们本着“我们要让你们瞧瞧我们的厉害,现在是复仇的时候了!”的精神,勉强承认了这一点。
      我们每周集训生活的亮点,是观看所谓的“新闻影片”(Wochenschau)。每当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声响起,士兵们总是带着胜利的笑容向看不见的敌人行进,坦克凶猛地冲出灌木丛,被称为“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啸。在我们看来,我们这些“希特勒男孩”已然身临战场,我们想象着自己作为坦克车长高声下达指令,或是双手握住“梅塞施密特”战斗机的控制杆在天空翱翔。在观看影片之后,我们兴奋地讨论着当中的细节,谈论各种不同的作战车辆,我们对它们的型号和装备的武器了如指掌,我们对敌人除了鄙视和嘲笑,有时也带有一些怜悯。我们毕竟不认识他们。我从未见过波兰人,也不认识任何法国人,在我的想象中每个英国人都是自命不凡的绅士老爷。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一点东西,因此便从影片中吸收了与这场战争和德国国防军有关的一切。
      很快,当我证明了自己有成为领导者的潜力之后,1940年春,我被送到了位于伊布斯河畔魏德霍芬(WaidhofenanderYbbs)的“希特勒青年团”地区领袖学校(HJ-Gebietsführerschule)接受进阶培训。在那里,我很高兴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致力于完成我们的任务。在地区领袖学校中,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每天早上,我们在进行越野跑之前都要在纳粹党旗前集合。除此之外,白天还有额外的运动项目。最终我们都获得了“希特勒青年团”运动徽章,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你必须有相当优异的表现才能获此殊荣。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其他各式各样的竞赛。赢得比赛被视为至关重要,因为这激发了我们的好胜心,并促使我们凡事尽力而为。在此期间,我们接受各种训练并进行理论学习。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顺利履行作为领导者的职责。我没有仔细审视过这些课程的目的,重要的是我赢得了信任,我的成绩得到了认可,并且大家也期望我能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年轻的同志。
      是传授给年轻的同志们,而不是教给(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们。“坚如克虏伯之钢铁,韧如皮革,迅疾如灵犬”是希特勒对“希特勒青年团”的期许,而我们也不愿让他失望。我们称希特勒为“我们的元首”,而非仅仅将他称作“元首”。另外还有所谓的“世界观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确保让这种状态继续维持下去,并且确保我们对我们的所作所为——甚至是对作为整体的德意志人民——越来越充满信心。
      1940年夏,在德国国防军于短短六周内将一直以来被其视作头号劲敌的法国彻底击败之后,我也以优异的成绩从工程技术学校毕业。
      在军旅生涯开始前的最后一个夏天里,我与我的三位同学一起前往“老帝国”,在位于柏林-特格尔(Berlin-Tegel)区的博尔西施(Borsig)公司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暑假实习。此次工作的重点是获得对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某种深刻而直观的感受。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东马克”前往德国令我兴奋不已,我们几人搭乘同一趟列车去柏林,旅途中每时每刻都受到善意的对待。在我看来,来自“东马克”的我们特别受欢迎,不过,偶尔我的头脑中也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我们就是些从穷乡僻壤前往大都市的“乡巴佬”——至少有一些“帝国德意志人”在大谈特谈柏林时给了我这种感觉。
      在博尔西施公司,我们很快就抛开了德国人与“东马克人”之间的所有怀疑和成见结交了新朋友。我们的新朋友很乐意带我们四处参观,同样地,当我们这些“新德意志人”看得目瞪口呆时,他们也会充满自豪。当然,柏林人也很高兴自己被视作新的“大德意志”首都的特权公民。
      几个星期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我们向主管询问,是否可以将我们的归家之路安排得风光一些——说得直白一些,我们是想绕道游览沿途的几座大城市。这一请求不仅立即得到批准,还包揽了我们所有的费用。于是我们乘火车途经慕尼黑、国王湖、萨尔茨堡(Salzburg)、陶恩(Tauern)山脉、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直至奥地利南部的克拉根福(Klagenfurt),最后穿过塞默灵(Semmering)山口回到我们的家乡。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我留下如此多的深刻体验的旅程。我第一次看到阿尔卑斯山,了解了各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以及各地的人民——哪怕时间短暂,但足以留下永恒的记忆。回到故乡之后,我们理所当然地迎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因此不得不详细讲述我们在柏林遇到的新鲜事和漫长的归家之旅。出自我们口中的玫瑰色的传奇,为听众平添了许多乐趣。
      1940年很快就过去了,凛冬将至。1941年年初,那个日子终于到来了。完成在职校的学业后,我也收到了我的征兵通知书。1940年7月,我庆祝了我的19岁生日。在我的朋友里,有许多中学毕业后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或已经获得文凭的同龄人现在都已经上了前线。说实话,我对于自己19岁了还待在家里感到有点愧疚。一方面,德国国防军正在从一个胜利奔向另一个胜利,我却还安稳地待在后方的家里。另一方面,大我八岁的哥哥已经参加了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他曾兴奋地向我讲述随军打仗的种种见闻。他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战争的对错,或者为战争的杀戮与破坏感到沮丧。显而易见,现在是证明我本人的价值的时候了。不过这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的父母对我把征兵通知书推到他们面前感到不太高兴——他们宁愿看到他们的二儿子成为一名“对战争事业至关重要”的工程师。我的观点则不同。
      我的征兵通知书要求我前往驻扎在威斯特法伦州(Westfalen)锡根(Siegen)的炮兵部队报到。炮兵?(在战争中)待在如此靠后的地方并不符合我的期待。我毫不犹豫地前往位于维也纳新城的地区军事总部,向负责的长官表达了我的烦恼。我的意愿被欣然记录下来,于是,我被分配到了驻扎在曼海姆(Mannheim)附近的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的一个反坦克营(Panzerj?ger-Abteilung)。
      在前往集合点报到时,我热切地表达了自己想成为预备军官的愿望。如果我要为祖国服务,那么我应该以一名军官的身份亲力亲为。并非只有我一人有这样的想法。在前文提到过的我最好的朋友弗里茨·德克尔也有同样的信念。我高兴地告诉他,我们的申请已被接受,我们甚至还喝了一杯杜松子酒来庆祝这个时刻。而我的父母呢?在离家前的日子里,我发现妈妈会时不时地看向我,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怜爱,然而不时也会流露出悲伤。“哎,就这样吧,哪会有那么糟糕。”我心想。附近的小伙子还没有人在战斗中阵亡,仅有的几位在战场上牺牲的外乡人,也几乎没有哪个被埋在当地的墓园,他们的遗体应该已经被送回他们的故乡。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