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南京复兴书店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故宫与名人(前的人前的事)(精) 9787213111860

举报

【出版社仓库直发,支持退货(不包邮费!)】

  • 作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ISBN:    978721311186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ISBN:  978721311186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63.60 5.4折

定价 ¥11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2-04

    数量
    库存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31900578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肖伊绯,四川成都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曾游学法国、印度等地,长期从事人文领域多学科互动研究,致力于思想史、古典美学、宗教文化等多个专题写作。已出版《听园》《民国斯文》《左右手:百年中国的东西潮痕》《中国哲学史大纲》《1939最后的乡愁》《民国学者与故宫》《观禅》《百年温柔》等专著、编著20余部。

      目录
      导 言? “故宫”的词性及其他               2 
      第一部分? 同为“故宫”的颐和园和圆明园    27 
      第一章? 王闿运:空费词说圆明园             29 
      晚清以来,湘绮老人王闿运所作《圆明园词》,为唯一专述圆明园罹劫的鸿篇巨制,是堪与唐代“元白诗派”两大长篇诗作——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提并论的不朽史诗。 
      一、废园中诞生的《圆明园词》 …………………………… 30 
      二、“奸民焚掠”还是夷人放火 …………………………… 33 
      三、王氏自注为何至死亦未发表 …………………………… 39 
      四、题跋道出作者誊抄本秘藏往事 ………………………… 42 
      五、银圆一百,自注本终归唐副司令 ……………………… 44
      六、序文究竟为何人所作 …………………………………… 45 
      七、《圆明园词》与《颐和园词》 ………………………… 50 
      八、吴嘉瑞与吴恭亨跋文中的线索 ………………………… 51 
      九、作者自注之研讨,始于瞿兑之与黄秋岳 ……………… 54 
      十、“假名于徐,以序其事”的可能性 …………………… 59 
      十一、王闿运为什么主张迁都 ……………………………… 64 
      附录:圆明园词(并序) …………………………………… 71 
      第二章? 王国维:酬生唱死颐和园            78 
      这一对可以视为近代故宫史诗双璧的杰作,无论是两篇诗作,还是两位作者本身,命运却似大不相同。《圆明园词》文风苍凉激昂,却又不得不因顾忌文祸而有所遮掩,可即便如此,还是在作者生前即已盛名远扬,海内传诵。《颐和园词》亦堪称绝代之作,作者本人也颇引以自得,此作在异邦已初获盛誉,国内却几无反响,至少在作者生前并未因之享誉一时。 
      一、“辞”“退”“逊”“废”,溥仪移居颐和园 ……… 79 
      二、悼诗写尽觉罗氏末路事 ………………………………… 82 
      三、献书感皇恩,行走南书房 ……………………………… 96 
      四、义无再辱,成仁颐和 ………………………………… 103 
      五、挽联里的“ 玄”字颇有深意 ………………………… 109 
      附录:颐和园词 …………………………………………… 117
      第二部分? 学者与逊帝                      121 
      第三章? 胡? 适:三个故宫曾步入            123 
      1922年5月30日,时年三十一岁的胡适如约前往故宫面见溥仪。这是中国现代学者首次应召“进宫”,当然,也是中华民国的教授首次面见大清帝国的皇帝,还是新文化运动开创者之重要一员,头一遭直面封建文化最高缔造者……很多为此次会见赋予的重大历史意义,都可以定格在这一天。 
      一、大清皇帝约见新文化领袖 …………………………… 123 
      二、“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 ……………………… 129 
      三、“我称他皇上”,一语犯众怒 ……………………… 130 
      四、“其实我的话正中他们的要害” …………………… 134 
      五、冯玉祥逼宫,胡适抗议遭“围攻” ………………… 138 
      六、清室复辟密档里胡适“为皇上所化” ……………… 144 
      七、北京与武昌,“驱胡”与“批胡” ………………… 147 
      八、胡适反对故宫文物南迁 ……………………………… 150 
      九、胡适主持台北故宫古籍摄影录副 …………………… 152 
      第四章? 钱玄同:祝贺皇帝变平民            156 
      人,总应该堂堂地做一个人,保持他的人格,享有他的人权,这才是幸福。一个人要是沦为强盗、瘪三、青皮、痞棍、土豪、地主、王爷、皇帝等等,他们的生活方面虽大有贫富苦乐的不同,但其丧却人的地位则完全一致,我认为这都是些不幸的人们。 
      一、公开调侃末代皇帝 …………………………………… 157
      二、清宫发现密谋复辟文件 ……………………………… 169 
      三、《故宫日历》的早期玩家 …………………………… 176 
      第五章? 周作人:谈虎谈龙谈奴气            185 
      (冯玉祥逼宫溥仪)从我们的秀才似的迂阔的头脑去判断,或者可以说是不甚合于“仁义”,不是绅士的行为,但以经过二十年拖辫子的痛苦的生活,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的经验的个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虽然说不上是历史上的荣誉,但也决不是污点。 
      一、不赞同胡适抗议逼宫事件 …………………………… 185 
      二、也“祝贺”溥仪离开故宫 …………………………… 191 
      三、明确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 …………………………… 195 
      四、投日事伪,“觐见”溥仪 …………………………… 201 
      第六章? 陈? 垣:书山学海在故宫          205 
      当局急欲“接收”故宫,只能力图直接除去清室善后委员会这一“障碍”。要除去这一“障碍”,首当其冲的并非是当时因受通缉已避居上海的委员长李煜瀛,而是这一团体的实际主持人、代理委员长陈垣。 
      一、守护故宫,竟被“传唤” …………………………… 205 
      二、逼宫事件后,艰难维系故宫防卫工作 ……………… 207 
      三、“故宫交还溥仪”声中,乱象丛生  ……………… 210 
      四、“宣统帝大婚”里的历史信号 ……………………… 213 
      五、“故宫改组”风波又起 ……………………………… 218 
      六、“传唤”陈垣的台前幕后 …………………………… 227
      七、被软禁期间,著成奇书 ……………………………… 231 
      八、整理故宫明清档案,力创“陈氏八法” …………… 244 
      九、抗战留平,守望故宫 ………………………………… 248 
      第三部分? 守护故宫的学者                  253 
      第七章? 沈兼士:乱档堆里觅真知             255 
      沈氏将故宫巨量的“大内档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将之重整为可查阅、可索引、可研究的,极具第一手资料价值的宝贵资源,使之从“废纸堆”化身为“学术富矿”。 
      一、万余字专访,十一次连载 …………………………… 255 
      二、故宫内阁档案大放异彩 ……………………………… 262 
      三、力保文溯阁《四库全书》不致流失 ………………… 265 
      四、沈氏逝世,蒋介石特电致唁 ………………………… 270 
      第八章? 陈寅恪:痛陈古物不可散             279 
      正式赴任故宫专门委员以来,陈寅恪得以在浩若烟海的故宫文献宝库中全心投入、精心考证,那万卷尘封史料,也就此涓涓汇入学海,令其如鱼得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陈氏只知埋首故纸、闭门读书,在那个外患日增、内忧积重的年代,在事关民族危亡、国宝存毁的大局面前,其人对国事时政,对故宫保护,都曾发出过自己的声音。 
      一、出任专门委员,初探故宫文献宝库 ………………… 280 
      二、四千字联名公开信,坚决反对古物分散 …………… 282 
      三、力主抗战,毅然南渡 ………………………………… 290
      第九章? 蔡元培:力主南迁护国宝           292 
      蔡元培一直全力支持并确保古物南迁按原计划进行,始终凭借自己在国内文教界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令同为故宫博物院理事的蒋介石、宋子文等当局高层人物,对此事予以高度关注与通力配合,为古物南迁争取了来自国家权力顶层的强力支持与资源保障。不难揣摩得到,应当正是在当局高层的亲自过问之下,古物南迁去向的种种争论终于得以遏止,最终都以统一暂贮上海法租界及中央银行等处,再分批转运南京而尘埃落定。 
      一、迁与不迁,各执己见 ………………………………… 293 
      二、观象台仪器的“前车之鉴” ………………………… 296 
      三、蔡元培为首批南迁古物连写两信“告急” ………… 300 
      四、汴洛沪宁多变迁,蔡元培一己苦撑 ………………… 302 
      五、古物南迁多艰险,辗转四方终保全 ………………… 304 
      第十章? 马? 衡:南北驱驰为故宫           311 
      马衡也曾与同时代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点相近,起初都是不太赞同,甚至“极端反对”古物迁移的。可随着形势发展,时局进一步恶化,战局已然无可扭转之际,马衡“亦主张迁出为良”。 
      一、代理院长争取主动公关策略 ………………………… 312 
      二、“古物北迁”终未果 ………………………………… 317 
      三、故宫裁员风波起,辞职未成再受命 ………………… 323 
      第十一章? 向? 达:名园罹劫费思量         328 
      向氏对此次展览所寄予的希望,归结起来,不外乎就是这四个方面:首先,告诫国人永世不忘圆明园罹劫之国难与国耻;其次,国人应了解圆明园在西方艺术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再者,国人还应知悉圆明园曾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可纪念之物;最后,国人今时之责任乃全力守护圆明园现有遗迹与遗物。 
      一、石破天惊的纪念圆明园罹劫的文章 ………………… 328 
      二、国内第一场“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 …………… 333 
      三、圆明园遗址“捣石掺米”屡禁不止 ………………… 336 
      四、圆明园的华表搬到了燕京大学 ……………………… 344 
      五、圆明园石碑被赠给哈佛大学 ………………………… 351 
      六、“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之深远影响 …………… 354 
      七、一部“洋书”中译本首现圆明园流散文物 ………… 362 
      八、“战利品”—拍卖品—收藏品—“艺术品” ……… 372 
      第十二章? 梁思成:为故宫战至终章          383 
      故宫之于梁思成,归结起来,至少有三大因缘:一是故宫以古典顶级建筑样本的超级范例,为其中国建筑样式学、古典建筑美学打通权威路径;二是故宫为其撰著《中国建筑史》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故宫为其测绘、修复古建筑提供了最初蓝本。 
      一、故宫“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 383 
      二、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解码”之契机 ………………… 388 
      三、文整会联名上书呼吁保护北平古建筑 ……………… 399 
      四、“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 ……………………… 406 
      五、为保护京城古建筑战至终章 ………………………… 413

      内容摘要
      从皇家禁地到保藏文物、服务公众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创办前后(1900—1949)的发展史,内涵丰富、蕴藉深远,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与学术史上地位堪重。本书叙写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知识分子与故宫的相关史事,透露出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人与国家、学术与政治、道义与世情的诸多细节,也提供了以故宫博物院院史为个案,观察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历程的特殊角度。全书约40万字,配图百余幅,图文并茂;披露大量第一手资料及近现代学者的珍罕文献,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故宫博物院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变迁。

      精彩内容
      一、废园中诞生的《圆明园词》1860年10月9日至10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竞纵火焚毁了圆明园,一代名园就此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十一年之后,同治十
      年(1871)春,湖南长沙人徐树钧(1842—1910)与王闿运(1833—1916)约访“故宫”。这里提到的“故宫”,乃是指清漪园遗址,即今人惯指的圆明园遗址与尚可游赏的颐和园。
      当时,一代名园焚毁
      之后,并没有做任何修葺,至于后来从中区隔修整为“颐和园”的那一部分,仍还在“颓垣断瓦,零乱榛芜”之中。换句话说,徐、王等人所游访的“故宫”,乃是圆明园的废墟
      与未来颐和园的前身,当时还确实都是一片废旧的宫苑遗址,确实可以概括为OldPalace,“旧宫”或“故宫”,皆无不可。
      一行人于当年四月十
      日,即1871年5月3日这一天,怀着感伤苍凉的意绪,悄然步人了清漪园遗址之中。一路上只见到“宫树苍苍,水鸣呜咽”,当天傍晚从昆明湖归来时,还看到“铜犀卧荆棘中,犀背御铭,朗然可诵”,怎不令人唏嘘。
      次日,一位“年七十有余,自道光初人侍园中,今秩五品”的董姓宫监,带着他们“从瓦砾中”穿行而去,开始了圆明园遗址
      的一日游程:入贤良门而北,指勤政、光明、寿山、太和四殿遗址,前湖圆明寝殿五楹,后为奉三无私殿、九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