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虞万里 著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8-12 / 精装
售价 ¥ 195.00 4.1折
定价 ¥480.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16点前付款,当天24点前发货;16点后付款,次日24点前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5-06-27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河南洛阳出图了大批汉魏石经残石,当时一流学者竞相研究,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石经学,揭开了汉魏经古文经学的面纱。可惜的是,时过境迁,随着金文热、简帛热的出现,石经研究渐趋消沉,以致少有人问津。立足于儒家经典而言,汉魏石经和其他五朝石经,既是历朝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也是研究今古文经学和篆隶楷行字体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套装上下册)》选录二十世纪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汇成一集,以存文献之真,并借以保存一段珍贵的学术史资料。
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擅长经学、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文献证。著有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榆枋斋学林等,发表学术一百多篇,整理古籍数百万字,主持高邮王氏四种明经世文编等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兼任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教授和研究员,现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任客座教授。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 精彩内容: 如果要追溯與石經面之緣,那應該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上海圖書館借閲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和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二書。當時翻閲,並没有仔細體會,瀏覽一過,買櫝還珠,對其用殘石復原碑圖甚感好奇,於石經並無特别印象。十多年後,我步趨屈先生復原碑圖之方法——時並未知王國維、羅振玉、張國淦已復原在先,釋復原過幾片敦煌寫刻本殘卷,引起敦煌學界注意,由是而自鳴得意過一陣。本世紀初,我研究上博簡緇衣,援用唐石經校勘緇衣,因爲是唐代石經,在異文上雖無收穫,但却引起我對石經之興趣,於是轉身研究漢石經魯詩,申請國家哲社課題獲准,撰寫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一書。在撰諸過程中,深感石經於儒家經典傳承關係之密切,而石經題跋、書籍、拓本難找難見,遂萌發匯集歷代石經研究資料之想法。二一三年獲准立項後,即全面展開工作。 漢魏石經研究雖然宋代已經開始,但真正作爲石經學的系統研究則集中在二十世紀。當年隨著漢魏石經殘石之出土,曾出現過一股石經研究熱潮,但歷經搜集、傳拓、匯聚之後,至少在大陸學界已偃旗息鼓。屈萬里在臺灣繼續了這項工作,並指導學生將熹七經重新研究。大陸在五六十年代續有殘石發現,八十年代在河南洛陽也發掘出一批殘石,但只有一二篇研究報道,其他也只是零星文章,不成氣候。究其原因,學界的熱點已從石經轉向甲骨、金文以至簡牘中的戰國文字,而二十世紀上半葉發表在舊雜志上的論文基本被塵封在圖書館中,不易借閲,也是造成石經學冷落的客觀原因。隨著簡牘學的興起,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以至清華簡的面世,很多學者去追溯討論儒家經典的原貌與原始文本。我覺得要追溯經典的原始文本,深深烙下經今古文文本印記的漢魏石經决不可棄置不顧,所以想先將這一百年中重要的石經論文都爲一集,展示其價值,提供學界借鑒參。於是思編例,收集資料。當我將此一設想與童力軍副總編交流後,他欣然表示可以接受,使我很感欣慰。之後,這個計劃又得到上海新聞出版局的支持。正當我要著手編集時,被家事拖累,無法進行,旋又去臺灣大學客座講學半年,停頓一年有餘。二一六年八月回滬,我躲在書齋二個多月,收集選編,形成初編文稿。由於編選的文章長達一個世紀,各文刊出時的樣貌差異很大,繁簡字體不同,圈斷標點異轍,横竪版式各樣,必須在排版前做一次編輯加工,於是由馬濤、侯金滿、徐煒君、張濤、郭妍伶、陸駿元先分頭統一格式,規整字體、標點等,再交互複審,然後送交出版社。選編過程中,幾篇臺灣學者論文,多承郭妍伶幫我尋找複印;編選之後,張濤曾爲撿尋缺漏,略有調整。但有些文章限於各種原因,没有收録,只能俟之續編。 石經文章特别之處,即有很多圖片,這些圖片有殘石拓本,也有復原圖,復原圖有手寫,也有排版,形式多樣,且因年月久長,大多模糊不清。所以書稿送到出版社,仍留有許多問題。出版社三審后,我亦曾率馬濤、徐煒君、侯金滿、陸駿元到出版社,集中處理文稿中的各種問題。專論雖由我選編,但確是與友生和出版社編輯一起共同完成的。因石經内容需要和文章時代,我們保留了一些原有字形,並未用一種標準規整。當然書中仍不有不盡如人意甚至錯誤的地方,這個責任應由我來承擔。 這是一本匯聚了二十世紀重要的石經論文集,我在書前正對所收論文作了粗略的概述,由於一百年來對七朝石經研究的不衡,所作概述也呈顯出詳略輕重的不同,且限於篇幅,無法追溯、關聯前人與同時代人研究的脉絡,但藉此可以觀照這一百年中的石經研究走向和深度。願學界閲讀、利用此書,不僅去瞭解石經研究的過去,更望能够想到石經研究的未來——將石經與經典原始面貌、今古文文本、戰國文字、同音通、歷朝正字、四書形成、碑刻形制演變等聯繫起來,在統觀的層面上作深入的思和研究,這是筆者編纂此書的一個素願。 二一八年八月寫於榆枋齋
二十世纪儒家石经研究汉熹平石经宋拓汉石经残字跋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篇》残字跋汉熹平石经《公羊春秋传·僖公》《成公》残石跋汉石经及《论语》残字考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读汉石经《周易》残字而论及今文《易》的篇数问题汉石经《鲁诗·小雅》二石读校记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序洛阳石经考汉熹平石经后记真伪考汉熹平石经后记真伪考内的自行更正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汉石经碑图叙例汉石经《鲁诗·唐风》残字跋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新出伪熹平石经《尚书》残碑疏证记梁丘氏《易》记小夏侯《尚书》熹平石经《鲁诗》残石文于二氏所臧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校字记汉石经《周易·家人》至《小过》残石跋汉石经《周易·系辞》《文言》《说卦》残石跋新出汉熹平《春秋》石经校记石经摭考初论汉石经汇考汉熹平石经残字校记汉石经经数为七补证汉石经《周易》为梁丘氏本考——跋张溥泉先生藏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汉石经《易》用梁丘本证读熹平石经残碑记汉石经概述旧雨楼藏汉石经残字辨伪谈汉石经汉熹平石经《春秋》残字考由汉石经残字看今文《尚书》由汉石经残字看今本《论语》汉石经《周易》非善本论初稿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论汉石经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新出土的汉石经残石汉熹平石经《诗经》系用今文本考汉熹平石经《春秋公羊传》残文考释两块未见着录的熹平石经《诗》残石的校释及缀接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研究汉熹平石经概说洛阳近年出土的汉石经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证汉熹平石经与八分书汉熹平石经的新发现及其价值(上)汉熹平石经的新发现及其价值(下)梁丘《易》与汉熹平《周易》石经汉石经《论语》残字异文考汉石经《尚书》残字异文考魏正始石经魏石经考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跋魏正始石经残石跋魏正始石经《尚书·多士》及《春秋·文公》残石跋与于右任论三体石经书与于右任论三体石经书与章太炎论三体石经书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三体石经跋尾与胡朴安论三体石经书跋三体石经残文释骁与弟子吴承仕论三体石经书书洛阳续出三体石经后与于右任论三体石经书魏石经残石考《正始石经残石考》跋正始石经《尚书·尧典》残字跋正始石经《皋陶谟》三残石存字跋正始石经《尚书》《春秋》跋魏正始石经《尚书·尧典》残字跋新出三体石经考《汉魏石经残字》叙论魏三体石经古文之来源并及两汉经古文写本的问题魏石经概述石经残石孙氏《魏三字石经集录》校正跋顾鳌藏魏正始石经西安市出土的正始三体石经残石魏石经《尚书·多士》《多方》残字考魏石经古文渊源考论魏石经,并论《汉书·艺文志》所着录古经及《说文》所谓古文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论孔壁的古文经与说文所谓古文以及魏石经中的古文一体魏石经古文尚书考魏三体石经《尚书》考述一方未见着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唐开成石经唐石经跋己丑开成石经公羊文字校例明拓唐石经考唐石经与宋本谈唐石经唐开成石经补字概述关于《五经文字》蜀广政石经宋拓蜀石经跋蜀石经《春秋谷梁传》残石跋蜀石经《春秋谷梁传·文公》第六残叶跋蜀石经残拓本跋蜀石经考异叙录蜀石经残石跋蜀石经和北宋二体石经近代出土的蜀石经残石孟蜀石经残石孟蜀石经蜀石经述略宋嘉佑石经宋嘉佑石经异说考北宋嘉佑石经《周礼》《礼记》残本跋汴学石经《礼记·檀弓》残石初拓本跋汴学石经宋拓残本跋记开封新收集的北宋石经河南开封陈留发现北宋二体石经一件南宋绍兴石经南宋石经跋戊子旧杭州府学南宋石经考宋高宗御书石经南宋石经考述清乾隆石经乾隆石经考文提要书后综合谈石经《尚书》与历代石经石经辨疑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