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秋实书业
  • 【正版新书】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崔保山 科学出版社

【正版新书】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崔保山 科学出版社

举报

新华库房直发,正版新书! 天津,河北,无锡,成都,广州五大仓库发货,质量品相有保障!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030714497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48.70 7.9折

定价 ¥56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09

    数量
    库存1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11542222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

       1.1 中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围填海活动

       1.1.1 中国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1.2 中国围填海活动演进特征

       1.1.3 中国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围填海活动的关系

       1.2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和结构的受损情况

       1.2.1 改变滨海湿地格局,造成滨海湿地生境丧失

       1.2.2 破坏滨海湿地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2.3 削弱滨海湿地功能,加剧近海水体污染

       1.3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发展历程

       1.3.1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时空格局

       1.3.2 中国各类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基本特征

       1.3.3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1.3.4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1.4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发展历程

       1.4.1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历程与现状

       1.4.2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1.4.3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2章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生源要素转化过程

       2.1 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及土壤呼吸对水盐变化的响应

       2.1.1 水盐调控措施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1.2 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对水盐变化的响应

       2.2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2.2.1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时空分布特征

       2.2.2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

       2.2.3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磷的矿化过程

       2.3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硫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2.3.1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硫赋存形态的剖面分布特征

       2.3.2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SO2-4的吸附解吸特征

       2.3.3 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硫的矿化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章 滨海湿地水盐胁迫及生物响应

       3.1 盐沼植物定植过程对潮流阻断的适应机制

       3.1.1 不同拦潮结构中种子库分布的空间格局

       3.1.2 盐沼植物种子扩散过程对潮流阻断的反馈机制

       3.1.3 潮流阻断干扰下盐沼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响应

       3.2 滨海盐沼植物种间作用与胁迫

       3.2.1 滨海盐沼植物种间作用与胁迫

       3.2.2 滨海盐沼植食作用机制

       3.2.3 滨海盐沼对胁迫的弹性

       3.3 盐沼植物定植对降雨模式的适应性机制

       3.3.1 植物定植对于春季降雨和潮汐模式的响应

       3.3.2 植物定植对土壤水盐条件的响应

       3.3.3 特别降雨条件下植物的定植

       3.4 基于生境阈值的盐沼植物定植修复机理

       3.4.1 水盐调控措施促进植物定植的作用机制

       3.4.2 植物定植对水盐胁迫消除措施的响应

       3.4.3 植物成功定植的控制阈值

       3.5 基于环境胁迫解除的湿地恢复实践

       3.5.1 基于淡水输入的盐沼重建

       3.5.2 滨海淡水湿地修复实践

       参考文献

      第4章 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适应性

       4.1 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分布特征

       4.1.1 根际微生物相对丰度分布特征

       4.1.2 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

       4.1.3 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4.1.4 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4.2 围填海活动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1 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4.2.2 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差异菌分析

       4.2.3 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系统发育特征

       4.2.4 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4.3 淡水湿地土壤微生物适应性

       4.3.1 水盐变化下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响应机制

       4.3.2 水盐变化下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4.3.3 模拟水位变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4.3.4 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滨海湿地地下水水文过程及生境适宜性

       5.1 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时空动态特征

       5.1.1 水文地质状况

       5.1.2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特征

       5.1.3 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

       5.2 沟渠开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影响

       5.2.1 沟渠开挖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5.2.2 沟渠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

       5.2.3 沟渠形态因子对地下水排水效果的影响

       5.2.4 基于生态地下水位的沟渠开挖方案优化

       5.3 海岸线变迁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变化

       5.3.1 海岸线变迁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5.3.2 海岸线变迁下地下水流场分布及其水均衡特征

       5.3.3 海岸线变迁下的地下水变化

       参考文献

      第6章 滨海湿地营养级联效应作用机理

       6.1 营养级联概述

       6.1.1 营养级联的理论基础

       6.1.2 营养级联的主要特征

       6.1.3 营养级联的研究要点

       6.2 资源输入对消费者功能群的调控作用

       6.2.1 食物网结构对输入碎屑可利用量的响应

       6.2.2 环境梯度下的碎屑可利用量影响营养级联过程

       6.2.3 资源可利用量与营养级联强度间的非线性规律

       6.2

      内容摘要
      第1章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挤占日趋严重,造成了滨海湿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消失。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下降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害,严重制约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补偿(ecological off setting),但修复成效参差不齐。深入系统地剖析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清晰地认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补偿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本章从整个滨海尺度,阐明了近30~60年来我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及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历史变化趋势,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全面解析了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发展了围填海活动强度指数,揭示了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作用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而系统剖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1中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围填海活动加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退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阐明了我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围填海活动的演进特征,建立了围填海活动与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  1.1.1中国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为分析我国滨海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并为围填海活动情况提供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依据我国自1981年至今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台湾省数据缺失,本书研究范围不包括台湾省。,收集了我国滨海各省(区、市)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人口、GDP总量等社会经济数据,并以此分析了我国滨海人口、经济等的历史变化趋势。在过去60年间,我国滨海区GDP和人口均呈现出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显著不同,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长呈爆发态势。20世纪50年代至1980年,我国沿海区GDP基数低且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22亿美元[图1.1]。改革开放刺激了沿海GDP的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沿海GDP总量占据全国的50%左右,1978~2010年增长到了60%。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沿海人均GDP增长不足3倍,而1978~2010年沿海人均GDP增长率超过了18倍。并且在2010年,大约15%的GDP来源于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产业,6%来源于直接消费海洋生物和生态服务的产业,如渔业、运输业、滨海旅游及油气产业等。  与GDP增长态势不同的是,我国滨海区人口总量虽然也在过去60年间逐渐增长,但人口增长的速率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无明显差异。从1954年2.6亿人到1978年的4亿人,再到2010年的5.9亿人,年均增长600万人。我国滨海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0%~43%,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图1.1(c)]。这说明,我国滨海区经济增长(而非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是驱动滨海区变化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近60年来海洋捕捞、污染排放、海水养殖、盐田、围垦、海洋运输等15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子的相关数据发现,所有因子在60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呈增长趋势,有些甚至呈数量级的增长(图1.2)。富营养化、二氧化碳排放、海水养殖以及海洋货运等因子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呈现相似的增长轨迹。专属经济区(EEZ)渔业捕捞、远洋捕捞、盐田、上海围垦、江苏围垦和海洋客运量等因子呈现较低的增长率[图1.2(a)]。  图1.1中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  (a)本节涉及的中国沿海省份及其2010年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美元);(b)过去60年中的相对增长;(c)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变化(同时表示了内陆GDP和人口的情况);(d)改革开放前后年均增长(±95%CIs)情况。图中垂直和水平虚线分别表示经济改革和以1978年为本底的相对影响的开始时间。如果在95%置信区间内没有重叠,表示改革开放前后有显著差异;NS表示暂无数据  图1.2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趋势(以相对于1950年的倍数表示)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