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浩子书屋
  •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柳诒徵 新华正版
  •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柳诒徵 新华正版
  •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柳诒徵 新华正版
  •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柳诒徵 新华正版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柳诒徵 新华正版

举报

中国史的开山之作。

  • 作者: 
  •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    9787539297040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40页
  • 字数:    936千字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40页
  • 字数:  936千字

售价 45.77 3.4折

定价 ¥134.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17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八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2.94% (1575笔)
    好评率
    99.91%
    发货时间
    13.98小时
    地址
    天津市武清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xhwx_1201667745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中国史的开山之作。

      目录:

      目录弁言 001绪论 001编 上古史种之源 002 章洪水以前之制作 010 第二章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017 第三章政之萌芽 022 第四章文字之兴 028 第五章洪水以后之中国 036 第六章衣裳之治 043 第七章治历授时 051 第八章唐虞之让国 057 第九章治水之功 065 第十章唐虞之政教 072 第十一章夏之 083 第十二章忠孝之兴 093 第十三章洪范与五行 099 第十四章汤之及伊尹之任 106 第十五章殷商之 113 第十六章传疑之制度 126 第十七章周室之勃兴 134 第十八章周之礼制 145 第十九章文字与学术 224 第二十章共和与民权 236 第二十一章周代之变迁 242 第二十二章学术之分裂 258 第二十三章老子与管子 267 第二十四章孔子 276 第二十五章孔门弟子 294 第二十六章之变迁 305 第二十七章诸子之学 322 第二十八章秦之统一 342 第二十九章秦之 352 第三十章汉代内外之开辟 361 第三十一章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368 第三十二章建筑工艺之进步 390 第三十三章第二编 中古史中国中衰及印度东来之故 408 章入中国之初期 416 第二章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421 第三章南北之对峙 433 第四章清谈与讲学 440 第五章选举与世族 452 第六章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460 第七章元魏之制度 474 第八章之盛兴 485 第九章之 497 第十章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505 第十一章隋唐之制度 515 第十二章隋唐之学术文艺 537 第十三章工商进步之特征 554 第十四章隋唐之 563 第十五章唐宋间社会之变迁 576 第十六章雕板印书之盛兴 586 第十七章宋儒之学 592 第十八章政党政治 608 第十九章辽夏金之 621 第二十章蒙古之 640 第二十一章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658 第二十二章宋元间之文物 676 第二十三章河流漕运及水利 703 第二十四章明儒之学 714 第二十五章明之文物 723 第二十六章第三编 近世史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758 章西教之东来 768 第二章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778 第三章西方学术之输入 790 第四章清代之开拓 808 第五章满清之制度 819 第六章清初诸儒之思想 830 第七章康乾诸帝之于 839 第八章学校教育 850 第九章证学派 860 第十章靠前贸易与之祸 870 第十一章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 884 第十二章外患与变 895 第十三章译书与游学 920 第十四章机械之兴 937 第十五章种族与政治 952 第十六章制之变迁 963 第十七章经济之变迁 978 第十八章近之 1003 第十九章

      内容简介:

      中国史共分三编七十八章从文字与图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史学、社会俗、中外交流等方面全面介绍中国的历史与发展。书中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思潮、现象与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与通俗,勾勒出中国的全貌,表现出中国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作者简介: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中国现代有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家,民国时期历任高师、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及国史馆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他桃李满天下,培育了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胡焕庸、刘损藜、陈训慈、茅以升、宗白华等一代英才。参与主编了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国学图书馆年刊等众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杂志,为我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很好贡献。

      精彩内容:

          绪论
          历史之学,很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无果,亦不能有果而无因。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人类之动作,有共同之轨辙,亦有特殊之蜕变。欲知其共同之轨辙,当合世界各、各种族之历史,以观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蜕变,当专求一、一民族或多数民族组成一国之历史,以觇其异。今之所述,限于中国。凡〔涵〕所标举,函有二义:一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一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盖晚清以来,积腐襮著,综他人所诟病,与吾国人自省其阙〔缺〕失,几若无可言。欧战既辍,人心惶扰,远西学者,时或想象东方之,国人亦颇思反而自求。然证以很近之纷乱,吾国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无以共信。实则凭短期之观察,遽以概之历史,客感所淆,矜馁皆失。欲知中国历史之及其之得失,首宜虚心探索,勿遽为之判断,此吾所渴望于同志者也。
          吾书凡分三编:靠前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构成独立之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是为中印两种均已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政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此三期者,初无截然划分之界限,特其蝉联蜕化之际,略分畛畔,以便寻绎。实则吾民族创造之,富于弹,自古迄今,缅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苟从多方诊察,自知其于此见为堕落者,于彼仍见其进行。第二、三期吸收印欧之,初非尽弃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中国为何?中国何在?中国异于印、欧者何在?此学者所首应致疑者也。吾书即为答此疑问而作。其详具于本文,未可以一言罄。然有一语须先为学者告者,即吾中国具有特殊之质,求之世界无其伦比也。夫世界任何之构成,要皆各有其特殊之处,否则万国雷同,何必特标之为某国某国?然他国之特殊之处,有由强盛而崩裂者,有由弱小而积合者,有由复杂而涣散者,事例綦多;而求之吾民族、吾,乃适相反。此吾民所很宜悬以相较,藉〔借〕觇之因果者也。
          中国言之,其靠前特殊之现象,即幅员之广袤,世罕其匹也。世界,固有计其所统辖之面积广大于中国者,然若英之合五洲属地,华离庞杂号称者,固与中国之整齐联属,纯然为一片土地者不同。即以美洲之合众国较之中国,其形势亦复不侔。合众国之东西道里已逊于我(中国东至西凡六十度五十五分,美国东至西凡五十七度三十九分),其南北之距离则尤不逮(中国南至北凡三十八度三十六分,美国南至北凡二十四度二十六分)。南北距离既远,气候因以迥殊。其温度,自华氏表均七十九度以至三十六度,相差至四十余度。其栖息于此同一主权之下之土地上之民族,质惯,自亦因之大相悬绝。然试合黑龙江北境之人与广东南境之人于一堂,而叩其国籍,固皆自承为中国之人而无所歧视也。且此等广袤国境,固由汉、唐、元、明、清累朝开拓以致此盛。然自《尧典》、《禹贡》以来,其所称领有之境域,已不减于今之半数。
          《书·尧典》:“分命羲仲,宅蜗夷,曰呖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今人多疑《尧典》为儒家伪造,不可尽信。然《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所出入,莫不宾服。”足见《尧典》所言国境非儒家臆造之语。即使此等境界,为儒、墨两家想象之词,初非唐、虞时事实,亦可见春秋之末,战国之初之人,已信吾国有此广大领域也)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圣哲立言,恒以国与天下对举。
          《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
          此虽夸大之词,要必自来所见,恢廓无伦,故以思力所及,名曰“天下”。由是数千年来,治权时合时分,而国土之增辟初无或间。今之拥有广土,皆席前人之成劳。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天下,抟结此天下者,果何术乎?
          第二,则种族之复杂,至可惊异也。今之中国,号称五族共和,其实尚有苗、傜、僮〔侗〕、蛮诸种,不止五族。其族之优选者,世称汉族。稽之史策,其血统之混杂,决非一单纯种族。数千年来,其所吸收同化之异族,无虑百数。春秋战国时所谓蛮、夷、戎、狄者无论矣,秦、汉以降,若匈奴,若鲜卑,若羌,若奚,若胡,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蒙古,若靺鞨,若高丽,若渤海,若安南,时时有同化于汉族,易其姓名,其文教,通其婚媾者。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回纥、唐兀、康里、阿速、钦察、雍古、弗林诸国之人,自汉、魏以至元、明,逐渐混入汉族者,复不知凡几。
          《汉书》:“金,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晋书》:“卜珝,字子玉,匈奴后部人也。”“段匹,东郡鲜卑人也。”“乔智明,字元达,鲜卑前部人也(元魏以后,鲜卑人之化为汉族者,不可胜数)。”
          《通志氏族略》:“党氏本出西羌。”
          《唐书》:“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也。”“李怀仙,柳城胡人也。”“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代北李氏,本沙陀部落。”“王武俊,契丹怒皆部落也。”“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怀光,渤海靺鞨人也。”“高仙芝,本高丽人。”“王毛仲,本高丽人。”“高崇文,其先渤海人。”“姜公辅,安南人。”“史宪诚,其先出于奚虏。”“李宝臣,范阳城旁奚族也。”
          《通志》:“支氏,其先月支胡人也。”“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竺氏,本天竺胡人。”
          《元史》:“昔班,畏吾人。”“余阙,唐兀人。”“斡罗思,康里氏。”“杭忽思,阿速人。”“完者都,钦察人。”“马祖常,世为雍古部。”“爱薛,西域弗林人。”(此类甚多,姑举以示例)
          《知录》卷二十三:“《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六十八,而此邑如‘术’、如‘’,尚未之录(《广韵》“”字下注云:“齐大夫名。”)。今访之术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术虎高琪之后(原注:土人呼术为张一反,按《金史》术虎汉姓曰董,今则但为术姓)。盖二字改为一字者。而撰姓之时,尚未登于黄册也。以此知单姓之改,并在明初以后。而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永乐元年九月庚子,上谓兵部尚书刘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宜赐姓以别之。于是兵部请如洪武中故事,编置勘合,赐给姓氏(按洪武中勘合赐姓,《实录》不载,惟十六年二月,故元云南右丞保降,赐姓名李观。又《宣宗实录》:丑闾洪武二十一年来归,赐姓名李贤)。’从之,三年七月,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儿灰名柴秉诚,保住名杨效诚,自此遂以为例。”
          凡汉族之大姓,若王、若李、若刘者,其得氏之始,虽恒自附于中国帝王,实则多有异族之改姓。其异族之姓,如金、如安、如康、如支、如竺、如元、如源、如冒者,在视之,固亦俨然汉族,与姬、姜、子、姒若同一血统矣。甄克思有言:“广进异种者,其社会将即于盛强。”
          《社会通诠》(甄克思):“世界历史所必不可诬之事实:必严种界,使常清而不杂者,其种将弱而驯致于不足以自存;广进异种者,其社会将即于盛强,而种界因之泯。此其理自草木禽兽以至文明之民,在在可征之实例。孰得孰失,非难见也……希腊邑社之制,即以严种界而衰灭,罗马肇立,亦以严种界而几沦亡。横览五洲之民,其气脉繁杂者强,英、、德、美之民,皆也。其血胤单简者弱,东方诸部,皆真种人矣。”
          顾欧陆诸国,虽多混合之族,而其人至今犹严种界,斯拉夫、条顿、耳曼之界,若鸿沟然。而求之吾国,则“非族异心”之语,“岛夷索虏”之争,固亦时著于史,如: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通鉴》卷六十九:“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而异族之强悍者,久之多同化于汉族,汉族亦遂泯然与之相忘。试问吾国所以容纳此诸族,沟通此诸族者,果何道乎?
          第三,则年祀之久远,相承勿替也。世界开化很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西洋上古史》(浮田和民):“迦勒底王国,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以前,至一千三百年而亡。亚述(即亚西里亚)兴于公元前一千三百年,至六百零六年而亡。巴比伦兴于公元前六百二十五年,至五百三十八年,为波斯所灭……埃及旧帝国兴于公元前四千年,中帝国当公元前二千一百年,新帝国当公元前一千七百年,至五百二十七年,为波斯所灭。”
          《印度五千年史》(高桑驹吉):“印度吠陀时代,始于公元前二千年,公元后七百十四年,为回教徒所征服。”
          中国历年之久,姑不问纬书荒诞之说。
          《春秋元命苞》:“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七十六万岁。”
          即以所传书籍之确有可稽者言之,据《书经·尧典》,则应托始于公元前二千四百年;据龟甲古文,则作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据《诗经》,则作于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共和纪元以后,则逐年事实,皆有可,是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汉、唐而降,虽常有异族入主之时,然以五族共和言之,则女真、蒙古、满洲诸族,皆吾中国之人。是即三、四千年之间,主权有转移,而初未亡灭也。并世诸国,若、若英、若俄,大抵兴于梁、唐以后,即本号称万世一系,然彼国隋唐以前之历史,大都出于臆造,不足征信。则合过去之与新兴之而较之,未有若吾国之多历年所者也。试问吾国所以开化甚早、历久犹存者,果何故乎?
          答此问题,唯有求之于史策。吾国史籍之富,亦为世所未有。所传之正史,共计三千五百四十三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撰。《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宋范晔撰(内《续汉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等撰。《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旧唐书》二百卷,晋刘昫等撰。《新唐书》二百五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撰。《旧五代史》一百五十二卷,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欧阳修撰。《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等撰。《辽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等撰。《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等撰。《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民国柯劭忞撰。《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清张廷玉等撰。
          ……

      精彩书评:

      读翼谋所著中国史两册,此书原为翼谋前在东南大学史学系教授时所用之讲义刻本,数经改订,曾刊登于学衡杂志,极为学者所欣赏。全书分中国为三大时期:靠前期,由邃古以迄两汉,是为中国民族,本其创造之能力,由部落而建设,构成独立之之时期。第二期,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有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期,自明季以迄,为中印两种均已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政治,以次输入,相互激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叙述详明,议论宏达。——印水心柳诒徵先生的中国史,曾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去年由钟山书局印行此书约有六十余万字,是中国出版界的一部大书。中国史之试作虽有几位学者计划过至今未有成书。坊间所出小册子,更不足论。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史的开山之作,读者评者都应该记得这一点。因为是开山之作,我们都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感谢他为中国史立下了一个草创的规模,替一般读者搜集了一些很方便有用的材料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这正是开山的工作。柳先生的论断也许有许多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但他的方是一种“纲目”,纲是他的论断,目是他的材料;此的用意是每下一句论断必须引用材料作根据。读者若能了解此种方的好处,然后虑作者的论断是否都有可靠的依据,那才能得着此书的益处。——胡适柳诒徵先生著中国史,曾举三事以为问: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祀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梁漱溟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连镳并驾,而其治学方亦相类似者,厥唯丹徒(今自属镇江市)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据、义理、词章,以综合贯通之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史。——吴宓予初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先生正主讲中国史,不蹈昔人蹊径,史学史识一时无两。其所著中国史,实为开宗之著作。其门弟子多能卓然自立,时号称“柳门”,正与当时北京大学之疑古派分庭抗礼焉。——胡先骕柳氏又为中国史其书中精义,络绎纷纭,几于触目皆是,俯拾即得凡柳氏所陈宋、明、清三代学术大趋,与夫其分别异同得失之所在,较之当时群所鼓嚣之学风,尽力推尊清代乾、嘉诸儒之据,而菲薄宋儒义理心之学者于不屑一顾,正不啻恰相处在一对立之地位。然在当时,北方学者新运动之声势方张;柳氏讲学南雍俊彦群凑,隐然为一方重镇。——钱穆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体例虽为近代史者,而质则与无锡顾亭林知录之中篇“治道”,阳湖赵翼廿二史劄记之第四类“综论历代史迹”相近;其议论亦在二氏之间,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缪凤林这是一本庄严郑重的巨著,从大体上看来,可以说是目前正统派史学家的代表作品。它既不泥古,亦不骛新。凡是未经确切否认的传说,它都姑予承认。凡是证据尚不充分的新说,它都置之不理。近人通病,每对古的过于怀疑,而对新的过于信仰,看了柳先生的著作,也许要笑他顽固。其实柳先生是不顽固的。例如他说“种之起源,盖不可”,便不像个顽固派的吻。使他在本书之内未言禹为大虫,而说禹有治水之功,这不是因为他对古史信仰过分,而是因为古史辨中所曾提出的疑问,至今还是疑问。对于一个正统派的学者,我们不可希望他把疑问当做事实。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本史是用过多年的讲义,在学衡上早已发表过了,柳先生也许是因为年纪老了,懒得修改,故对那些比较值得虑的新说,亦未加以充分注意。全书九十万言,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很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己见,加以新的解释。书之主体,毕竟还是柳先生对于中国史的见地,而非种种史料之堆积。——英士中国学者常讲读易与读史,哲学与史学是相辅相成的。史学有哲学深切著明具体的事例,哲学有史学疏通知远抽象的。两者的关系,在中国史一书中充分发挥出来。柳师著书宗旨,扼要言之,是要表扬中国的民治精神和学者精神。前者指中华民族群策群力急公好义的精神,后者指中华志士提高人格注重节的精神。中国册第十章题为“治水之功”。柳师论曰:“治水之难,以人工及经费为首。近世人工皆须以金钱雇之,故兴工必需巨款。吾国古代每有力役,但须召集,无须予以金钱。故史书但称禹之治水,不闻唐虞之人议及工艰费巨者。此其能成此等大工之优选原因也。西人但读禹贡,不知其时治水者,实合之力,故疑禹为很好之人。”柳师所说的力役,是所谓“义务劳动”。先生手著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极力主张“双手多能”的重要。因为大禹能以身作则,躬行实践,所以老百姓都能踊跃出力,众志成城,完成治水的大业。柳师在中国册第廿五章孔子,表彰中国之学者精神。他说道:“孔子以为人生优选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学真义,唯此而已。”他又说:“虽然,孔子之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身外之事也。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国天下,其于建国、为政、理财、治赋之,无一不讲求而蕲致用于世。”柳师对史学,主张沿流讨源,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他以为万事非财莫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历史的公律。他对于胡林翼“用士人理财”之说,表示赞同;对于传统说“轻徭薄赋,便是美政”,他认为不都对。——张其昀柳师讲授的中国史,不仅文科的要听,理工科的也来听,足见其内容的精彩动人。当时在校内用铅字印成讲义,以后由钟山书局、正中书局公开发行过,即有名的中国史。这部书共三巨册,约计七十万字,内容博大精深,真是无所不包,从历代的典章制度、文武攻略、各派学说、工商、民俗、货币服饰,无不追本求源,究其发展,举其功用,论其得失。用当今的语言来讲,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着政治史、制史、军事史、开疆史、学术思想史、科技史、民族史、史等,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专题史。尤其柳师所用的夹叙夹议方,引述一段原始资料,接着一段,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我们如再结合老师晚年另一巨著国史要义来看,那不能不承认,老师在中国史学目前的地位无疑是划时代的了。——胡焕庸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史也是大学讲义。此书可说流传很广,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史无不滥觞于此。此书创稿于1919年,曾于1931年、1947年、1988年等多次重版,全书共八十九万八千余字,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导,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由于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这是先生写这一部史的根本宗旨由于先生淹贯经史,尊重史实,故此书征引繁博,叙事章节主题鲜明,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有系统的中国史重要参书。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史一书可说传授很广,不失为从出版到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史的“老母鸡”。——蔡尚思其著中国史,参书目几达七百余种,自群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与近代报章杂志、统计资料,靡不广为搜集。主题鲜明,叙事详尽,论断谨严,引文完整。复以小字低格,附列于章节之后,以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实先生著作体例之创格,沾溉后学至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