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浩子书屋
  • 故乡潮州 散文 陈原 新华正版

故乡潮州 散文 陈原 新华正版

举报

一阙思乡曲,回望人生路。陈原教授新书抒写家乡潮州情。

  • 作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ISBN:    9787100215596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8页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8页

售价 63.44 7.2折

定价 ¥88.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2-12-12

    数量
    库存3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xhwx_1202739781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书是陈原教授谈论故乡潮州的新作。文体不拘,主题鲜明,只谈故乡,只忆潮州。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说:“在我心目中,潮州的优选特点,在于它是一座仍然充溢着生命力的活着的小城。”正因为有了如陈原教授笔下这些鲜活的生命记忆,这座城市也有了血肉。书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于家乡潮州的深情。离开家的读书人,究竟能为家乡做一些什么?或许是记录,或许是研究,或许是编一本关于家乡的读本,或许是在适当的机会提出更好的创想。爱乡爱土,忆人思城,情到浓处,笔墨生辉。

      目录:

      辑一  回望故乡

      如何谈论“故乡”

      六看家乡潮汕

      ——一个人文学者的观察与思

      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

      ——关于《潮汕读本》

      古城潮州及潮州人的品格

      纸上的声音

      ——从书展到月历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

      美食三柱

      阅读趣味与地域

      ——我读许地山、林语堂、丘逢甲、张竞生

      《潮汕三人谈》小引

      《一纸还乡》小引

      《潮汕读本》序

      “潮人潮学”开场白

      《图说潮州》序

      辑二  故乡人文

      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在“爱国”与“爱乡”之间

      ——以晚清潮州乡土教材的编写为中心

      走向地方的新

      ——《潮州民间文学选辑》序

      孤独的寻梦人

      新运动的另一面

      ——从卢梭信徒张竞生的败走麦城说起

      自学成才的好处与困境

      “为善”真的“乐”

      《潮剧史》小引

      《旧影潮州》序

      《行读天下》序

      《造化心源——林丰俗作品展》序

      辑三  自家生活

      父亲的书房

      父亲的诗文

      永远的“高作文”

      子欲养而亲不待

      未完成的“家族史”

      不知茱萸为何物

      乡间的野花

      ——回忆我的中学生活

      五味杂陈的春节故事

      扛标旗的少女

      ——我的春节记忆

      冰糖鸡蛋

      那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

      教育的责任与魅力

      ——在韩山师院“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馆忆旧

      山乡春节杂忆

      农校子弟

      ——“洋铁岭下”之一

      上学去

      ——“洋铁岭下”之二

      逃学记

      ——“洋铁岭下”之三

      我的语文老师

      ——“洋铁岭下”之四

      《双亲诗文集》缘起

      《学书小集》序

      《游侠·私学·人文——陈原手稿集》后记

      后记:忆是潮州


      内容简介:

      如何谈论“故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心境。在一个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谈论“在地”且有“实感”的故乡,已然不纯粹是怀旧,更包含着一种理想与生活趣味。本书是学者陈原教授对于故乡潮州(精)的一次探寻,也是“却顾所来径”的深情回望。书中以“潮州”为题,、随笔、演讲、序跋,体裁丰富,指归却一:故乡。无论是体味故乡的地域特质、生活方式、品格,还是谈论故乡的地方文学、乡土教材、名人,都是一种别样的“返乡”。至于那些对童年与青春的记录、对亲人的念怀,更是与读者分享的自家心情。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我们,该如何怀乡,或如书中所言:“不妨从自家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

      作者简介:

      陈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馆馆员,院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教委和院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获得者”(1991);获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第五届中国出版奖提名奖(2021)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三十余种。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情的温润。近期出版的随笔集包括故乡潮州、大圣遗音、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增订版)、怀想中大(增订版)、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等。

      精彩内容:

              如何谈论“故乡”
          如何谈论“故乡”,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心境。什么是故乡,简单说是自己出生或长期生活的地方。《史记·高祖本纪》录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故乡又叫家乡、老家、故里、桑梓等。可别一听“乡”字,以为是山村、边地或县以下行政单位;这里的“乡”,也可泛指自己生长的地方或者祖籍。比如,你出生在北京或上海,那这里是你的故乡。
          科举试时代,籍贯很重要;现代社会不一样,人流动很厉害,原籍在哪里已没有多少意义了。以前填各种表格,都有籍贯这一栏,现在你拿护照看,改为出生地了。可这也不保险,很多人出生不久离开,故乡的记忆照样很模糊。你低头思的是哪一个故乡,很难准确定义。1924年,周作人写《故乡的野菜》,其中有这么一段:“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成了我的家乡了。”这个态度我很喜欢——你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无论乡村、小城或都市,都是你的故乡。
          你我的故乡,很可能不止一个。因为,近40年中国城市化进展神速,据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1949年是10.64%,1979年为19.99%,2018年已经是59.58%了。也是说,当下中国,有一半以上人生活在各大、中、小城市。很多人都跟你我一样,儿时在农村或小镇,每天与青山绿水为伴;念大学后,洗净了泥腿子,变成了城里人。繁华都会里很多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往上推一辈或20年,都是“乡下人”。这些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整个生命被裁成两截,一截在城,一截留乡。因此,今人的怀乡,大致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在都市而怀念乡村,二是人到中老年而怀念儿时,三是在互联网时代而怀念农业文明或文明。
          在一个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玄幻的时代,谈论“在地”且有“实感”的故乡,不纯粹是怀旧,更包含一种理想与生活趣味。谈故乡,不妨从自家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谈四个“乡”——乡音、乡土、乡愁、乡情。
          学语言或文学的,喜欢抠字眼,“乡”通“向”,四乡应该是四方。《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或者《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这么说,四乡是指四方。可我从小说“四乡六里”,或者“四乡邻里”,那里的“四乡”,除方向之外,似乎还包含距离。长大后游走四方,方才知道这是潮汕话,别的地方并不这么说。所谓“四乡六里”,我的理解是看得见、走得到、摸得着、不太遥远的四面八方——包含地理、历史与人文。
          一、关于“乡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人贺知章的诗句众相传。此君浙江人,武周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而后长居长安,晚年回到故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在朝当官,必须说唐代的国语(雅言),这跟自小熟悉的吴越方言有很大差别。几十年后回去,还能“乡音未改”吗?我很怀疑。在外谋生者,游走四方时,必须跟使用国语或各地方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乡音改了。前些年我在港中大教书,某次参加潮州商会雅集,恰好汕头电视台来录节目,希望大家都为家乡说几句。在场的人要不说粤语,要不说普通话,只有我自告奋勇,用自认为标准的潮州话侃侃而谈。可很快地,我意识到自己语言笨拙乏味,都是简单的判断句,像初中生一样。事后反省,音没变,语没问题,但我离开家乡40年,这40年中涌现的大量新词及新的表达方式,我都必须在脑海里翻译一遍,才能磕磕巴巴说出来。这不太流畅的“乡音”,还能说“未改”吗?当然,贺知章生活的时代,语言变化没有这么大,但长期在外生活的,说话不可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乡音”其实很难保持纯粹。
          这种尴尬局面,是方言区长大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我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途径及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中,专门讨论为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课堂要发放讲义,主要原因是教授们方音很重,北方学生听不懂。所谓“某籍某系”,特指浙江籍学者在北大中文系占主导地位,他们都很有学问,但讲课不无问题——有讲义那好多了。等到1980年代我在北大教书,沟通没有问题,但南方音依旧是个遗憾。可我没有自卑感,甚至半开玩笑说,北方朋友太可惜了,他们缺少方言与国语之间的巨大张力,语言敏感度不够。
          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里的,为何选择讲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文史研究馆开会,我提出这个问题,有知情人回答:当时电影主管部门曾召集各地影院负责人征求意见,问银幕上的、、,到底该怎么讲话。8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讲湖南话、应该讲四川话,因为此前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