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杨开忠 李国平 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2021-11 / 其他
售价 ¥ 78.00 2.9折
定价 ¥268.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12-02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
本书共由三篇三十四章和三个附录构成。篇为学科篇,试图体现中国区域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包括对中国区域科学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以及应用研究,中国区域科学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愿景,空间经济学渊源、建模策略、基本模型、中国空间经济学发展及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产业集聚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展望,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主要研究脉络与流派、研究热点及其未来展望,空间分析历史、近三十年的研究方法进展以及未来展望,专题分析方法与模型以及综合分析方法与模型等的回顾与介绍。第二篇为领域篇,涉及区域科学研究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区域、城市、乡村、规划、管理等方方面面,该篇是系统了解中国区域科学各主要专题领域研究进展和区域科学工作者在各专题领域中学术贡献的一个窗口。第三篇为经济区篇,是能反映中国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区域科学重大实践、服务社会和贡献决策的部分。一是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研究、中部地区崛起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东北地区振兴研究构成的四章,不仅系统总结梳理了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四大区域的发展历程、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还对各区域发展以及研究方向进行了研判;二是分别对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划、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科学性提炼和前瞻性展望;三是围绕区域发展中的对外开放,开展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以及“一带一路”的研究,分别就其实践、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总结和科学研判。三个附录分别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三十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大事记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专业委员会介绍。
杨开忠,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规划与政策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以及中国发展与改革。曾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攻关专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教育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李国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致力于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
目录 篇 学科篇 章 中国区域科学过去三十年 节 区域科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区域科学主要流派 第四节 中国区域科学应用研究 第二章 中国区域科学未来三十年 节 区域科学理论研究 第二节 区域科学实践研究 第三节 城市发展实践研究 第四节 区域科学前沿技术与方法研究 第三章 空间经济学 节 空间经济学渊源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建模策略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基本模型 第四节 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节 空间经济学研究未来方向 第四章 新经济地理学 节 本地市场效应 第二节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节 研究热点和展望 第四节 学科贡献 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 节 区域经济学演进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发展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发展新动态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未来展望 第六章城市经济学 节 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脉络与流派 第二节 城市经济学研究热点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经济学研究展望 第七章 空间分析 节 空间分析的历史 第二节 近三十年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第三节 空间分析展望 第八章 区域定量方法 节 引言 第二节 专题分析方法与模型 第三节 综合分析方法与模型 第二篇 专题篇 第九章 生态文明研究 节 生态文明研究脉络 第二节 生态文明研究热点与特点 第三节 生态文明研究展望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术发展史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 第十一章 流域经济研究 节 流域经济理论研究脉络 第二节 流域经济研究热点梳理 第三节 流域经济研究展望 第十二章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 节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发展历程 第四节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重点领域与代表性成果 第五节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展望与重点科学问题 第十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节 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学术进展和研究脉络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拓展性研究 第十四章 区域人口与发展研究 节 区域人口变动研究进展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发展研究进展 第三节 区域人口与发展研究热点及其展望 第十五章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节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沿革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分析方法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成果与应用 第五节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展望 第十六章 民族经济研究 节 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诞生与民族经济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民族经济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经济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 第五节 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第十七章 区域文化研究 节 区域文化研究的定位与理论格局 第二节 区域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与专题领域 第三节 区域文化研究的跨学科交叉与综合 第四节 区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建设与理论拓展 第十八章 区域旅游研究 节 区域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热点领域研究进展与成果 第三节 区域旅游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十九章 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节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历程 第二节 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政策展望 第二十章 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 节 文献计量分析 第二节 学术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节 主要研究领域与进展 第四节 研究展望 第二十一章 城市管理研究 节 导言 第二节 城市管理概述 第三节 城市管理的学科现状 第四节 城市管理的学术研究 第五节 城市管理的研究展望 第二十二章 乡村规划研究 节 乡村规划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乡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 第三节 乡村规划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乡村规划研究展望 经济区篇 第二十三章 东部地区发展研究 节 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条件 第二节 东部地区区域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 第四节 东部地区区域科学学术研究综述 第五节 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新动向 第二十四章 中部地区发展研究 节 中部地区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部崛起的直接动因 第三节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推进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五章 西部地区发展研究 节 西部地区发展进程和政策实践 第二节 西部地区发展的学术进展和研究脉络 第三节 西部地区发展的研究热点和主要领域 第四节 西部地区发展的研究展望和未来方向 第二十六章 东北地区发展研究 节 东北地区发展回顾 第二节 东北地区发展现状评估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未来发展及研究展望 第二十七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节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学术研究脉络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展望 第二十八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节 基本文献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主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第二十九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政策实践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学术进展和研究脉络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热点和主要领域 第四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展望 第三十章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科学基础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及其展望 第三十一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演进阶段与政策实践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的热点课题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展望 第三十二章 成渝地区发展研究 节 成渝地区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成渝地区相关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发展研究及重点领域 第四节 成渝地区发展研究展望 第三十三章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港)研究 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 (港)发展沿革与制度创新 第二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 (港)研究热点和重点 第三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 (港)研究展望 第三十四章 “一带一路”研究 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脉络 第二节 “一带一路”研究的总体情况与热点分析 第三节 “一带一路”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一带一路”研究展望 附 录 附录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三十年 附录二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大事记 附录三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专业委员会介绍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