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图书条目标准图
刘学斌 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4-01 / 平装
售价 ¥ 76.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6-16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书系·政治思想与比较政治文化系列·应为何臣臣应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臣道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臣是基本的政治主体。他对君为臣,对民为官,实居于承上启下之枢纽地位。关于臣的理论思考即臣道思想。与以往主要关注君、君道思想不同,《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书系·政治思想与比较政治文化系列·应为何臣臣应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臣道思想》专论臣道思想。春秋战国之世,伴随着社会大变动和思想大活跃,臣道思想出现了初步繁荣。
思想家们一方面对历史上、现实中的君臣关系、臣、臣道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则以道或类似概念为基点思考臣及臣道。最终,他们从内在素质、行为规范两方面对理想的臣进行了理论建构。值得注意的是,臣道思想虽以臣为考察对象,但却以整体利益和君主利益为归宿。该时期的臣道思想具有原初性质和明显的秩序偏好,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对今^思考政治也不无裨益。
刘学斌,男,生于1977年,山西人氏,现居天津。先后求学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性平淡,好读书,喜思考,涉猎甚广,不为学科所限,然关注点始终如一,即文化传统、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政治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一、问题的提?二、本书的价?第二节研究现状一、对臣道思想、君臣思想的研究二、对臣的意识的研?三、对臣、君臣关系的研究四、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四派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研?五、对“臣”字的文字学、考古学研究第三节主要概念的界定与说明一、臣二、臣道三、臣道与君?四、臣道与官?五、臣与吏、?第四节其他说?一、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的选择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三、研究范?四、研究目?五、创新与发展第二章君臣关系——臣道思想的现实依?第一节君臣关系——制约臣的主要政治关?一、君、臣、民——基本的政治主体二、君臣民关系第二节变化与走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一、周室衰微与统一政治秩序的解体二、春秋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变动与走向第三节对历史上和当时臣、君臣关系的反思第三章道——臣道思想的理论基点第一节道的含义与特性一、道概念的来源二、儒道法墨诸派对道的理解第二节对道与政治关系的思考第四章理想的臣的内在素质——臣道思想的理论结论之?第一节素质的含?第二节理想的臣的思想道德素?一、儒家:重伦理道德、道德修习二、道家:体悟自然之道三、法家:忠君不二四、墨家:非儒但重视仁义忠第三节理想的臣的文化素质一、儒家观点:明先王之道、仁礼之学二、道家观点:悟天地之道、自然之理三、法家观点:有智有能、精通法?四、墨家观点:懂技术、明逻辑、能实干第五章理想的臣的行为规范——臣道思想的理论结论之二第一节儒家观点:依礼从道、尊君重臣一、孔子:忠诚于君、依礼事君、积极参政二、孟子:扬臣抑君、以德抗位三、荀子:品分君臣、因君因事定行?第二节道家观点:以道佐君、臣道有为一、以道事?二、无为与有?第三节法家观点:绝对忠君、守法有为一、竭忠为君二、臣须有为三、非德非贤第四节墨家观点:尚同一义、忠而有道一、尚同一义二、坚持原则的忠诚三、为君之耳目四、谋道重于谋食五、行为选择的原则第六章臣道思想的特征与影响第一节臣道思想的特征一、时代特征二、理论特征第二节臣道思想的影响一、历史影响二、理论影响第七章结论与讨论一、一般意义二、当代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