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有路图书城
  • 经济地理学(第2版)

经济地理学(第2版)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    9787040198713
  • 出版时间: 
  • 版次:    2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页
  • 出版时间: 
  • 版次:  2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页

售价 9.10

日常价 ¥13.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6-09-15

    数量
    库存2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八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100% (18笔)
    好评率
    99.87%
    发货时间
    16.78小时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经济
      商品描述:
      【图书描述】:
      本书追溯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入手,研究单一企业(单部门、多部门、跨国及全球企业)区位、区域内企业关联及区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全球化。
      【编辑推荐】:
          《经济地理学》第一版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内容简介】:
          《经济地理学(第2版)》第一版是教育部推荐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地理学规划教材。修订版又被列为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教材,全国高等教育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第2版)》追溯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以特点鲜明的框架,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人手,研究单一企业(单部门、多部门、跨国及全球企业)区位、区域内企业关联及区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全球化。并简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及近年来的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突出基本理论并注重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实际相结合,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教育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教材。
          《经济地理学(第2版)》既可作为大学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区域开发规划、城市规划、区域政策、市场策划、企业咨询等方面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特点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节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二、零售业空间模型
      三、零售引力模型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三、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一、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二、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环境
      三、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便于化的区域影响
      第四篇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媒体评论】:
          该书的结构“可以说逻辑严明,由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分析,基本与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相一致。……该书的结构设计和重点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传钧

          本书以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为脉络,从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经济地理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和经济地理新发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并注意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相结合,注意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介绍,是一本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教育接轨的教材。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该书吸取了当前世界经济地理学新的理论成就与教材方面新的框架体系,是一本优秀的教材。
          ——北京大学教授

          本书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组织活动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探索性。非常有利于用作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一代经济地理人才的教材。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李振泉
      【文摘】: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研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创新往往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从环境条件和经济能力看比其他地方更适于接受创新成果。具体来讲,梯度推移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此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在我国,梯度推移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之中,主要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重点转移问题。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该根据区域之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首先要重点发展高梯度区域,在高梯度区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然后依次向低梯度的区域推移。随着高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推移的速度将加快,从而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
          上述梯度推移观点提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有人从多层次和作用主次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结果,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纠。其一,反梯度推移论。认为,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具备,那么,不论区域处于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优先开发。因此,处于低梯度的区域,也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然后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其二,并存论。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
          ……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