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淘书宝店
  • 硅芯筑梦(王守武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9787504667236
图文详情

硅芯筑梦(王守武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9787504667236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 ISBN:    9787504667236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 ISBN:  9787504667236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25.16 5.2折

定价 ¥4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7-29

    数量
    库存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0.7% (1962笔)
    好评率
    99.91%
    发货时间
    6.46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自然科学
      货号:
      3115107
      商品描述: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故乡和家世
        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
        父辈对科技与教育的贡献
        父亲王季同
        兄弟姐妹
      第二章  求学经历
        家庭教育
        中小学学习生活
        战火中的大学生活
        短暂的工作和教书时光
        留学美国普渡大学
        回国
      第三章  初涉半导体领域
        报效祖国的第一步
        在应用物理所的半导体研究工作
        全国半导体会议的召开
      第四章  主持半导体研究机构工作
        参与制定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组建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
        赴苏联学习考察半导体
        半导体研究室时期的重要成果
        半导体研究所成立和“两弹”专用计算机的研制
        组建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
      第五章  开拓半导体激光器领域
        半导体激光器问世
        中国第一代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
        发展半导体激光技术研究的任务书
        逆境
        半导体激光器应用研究
      第六章  畴雪崩现象研究
        畴雪崩现象的发现
        深入研究及成果
        与美国科学界的交流
      第七章  执着创“芯”
        集成电路的初步探索
        研制4千位动态随机存储器
        研制16干位动态随机存储器
      第八章  主持集成电路大生产试验
        科学管理109厂
        集成电路大生产试验
        组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
      第九章  精心育人与战略决策
        人才培养与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交流
        发展战略思考与建议
      第十章  晚年生活
        纷至的荣誉
        温馨家庭
      结语  科学思维创新贡献
      附录一王守武年表
      附录二王守武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他是我国微电子和半导体光电子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亲手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锗合金晶体管,第一个半导体激光器,全功
      能4K位和16K位DRAM(动态
      随机存储器)等。他在国内最早积极倡导建立超净实验室,并率先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自主建立了一条超净线。他最早提出研究和提高LSI(犬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问题,并在半导体研究所以4K位动态随机存储器成品率的提高做出示范。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现代科学的语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与分化,今天的物理学工作者,可能有人偏向实验研究,有人仅擅长数学理论,要存实验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成果十分困难。
      也许有人会对某个方面有所偏爱,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但王守武是理论和实验兼长,这是他极高科学素养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参与和支持多项研究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硅芯筑梦(王守武传)》(著者:李艳平、康静、尹晓冬,主编:王春法、张藜)记录了王守武的生
      平事迹。


      精彩内容
       虽然还没有完整系统的高等数学知识基础,但王守武已经表现出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物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斜面没有摩擦,方棍和圆棍都不会发生转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就知道,方棍和圆棍的下滑应该是一样快的。王守武是根据经验判断,考虑的是实际的有摩擦的情况,思路简洁明了。老师是理论推导,演算过程复杂,反而增加了出错的机会。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一些,老师讲滑轮组时,陷入对每个滑轮的分析,让同学们十分费解。王守武提出,应该把几个滑轮一起来列方程组处理,问题立刻就变得简明清晰了。
      当时同济的基础课教学还可以勉强维持,高年级的专业课就只能停开
      或者少开,教学实习等就更难以安排了。学校的教学时断时续,学生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学。王守武说:“我这个人,对上课和自学,更乐意于后者。因为我养成了习惯,喜欢安静,喜欢独自钻研。我不怕落课,不怕多次的转学,原因就在这里。读一本书,我不满足于似懂非懂,而是要弄清楚,认真消化。在读数理方面的教材时,认真算习题,反复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都对了,我才满足。”王守武先生晚年曾谦虚地说:“除了‘方的快,圆的快’以外,我在大学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念。”几十年过去了,对于发生
      在课堂上的争论,谁对谁错都不重要,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纰漏也可以理解,这样的争论和讨论促使王守武更深入广泛地自学和思考,以及严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了他敢于质疑的态度,也增加了他对自己学识的信心。
      在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中,王守武学习了数学、
      传动机械学、金工工艺学、动力学、静力学、机械原理、电工学、蒸汽锅、内燃机、工具机学等课程,1939年7月四年级下学期王守武所有专业课程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平均分97.71,为全班37名同学中的最高分。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王守武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艰苦的生活、长时间的自学实践,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增强了他的信心。王守武在后来的科学生涯中,一直坚持读一本书就要读懂读透的学习态度,他不倡导研究人员泛泛地翻阅很多书,而是强调要真正读懂读透。他在读文献时会对其中省略的推导过程等做出补充演算。王守武一
      生少言寡语,但他从不轻信、盲从,遇事冷静,思维缜密,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他的这一特点在大学时期已经显露出来。
      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日机不断侵扰。八九月份日机对昆明的轰炸更加猛烈,轰炸范围扩大到昆明的郊区,日军开
      始组织精锐部队向云南境内进犯,形势日趋危机。同济师生天天在警报的鸣响中惶恐度日,教学无法维持,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济大学领导
      层紧急商议,决定迁
      校至四川宜宾与泸州一带。同济大学派人几经联系,四处奔波调查,但当时宜宾等地已安置了多个内迁机构,早已人满为患,难以再接纳有几千名师生员工和家属的同济大学。此时,四川南溪县李庄士绅罗伯希和王云伯得知同济大学急于寻找校址消息,他们找到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的罗南陔,表示愿意出资帮助同济大学迁往李庄。经罗南陔与一批士绅名流、巨贾富商商议,及与当地官员洽谈,最终达成共识,他们向同济大学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文(图2-6)。10月,同济大学开始第六次迁校,从昆明迁往四川李庄、宜宾等地,后同济大学在这些地方度过了大约五年的时光。李庄是长江上游一个偏远古镇,位于宜宾市下游19千米处的长江南岸,下距南溪县城24千米,当时只有人口3000余人,其镇内外号称有九宫十八庙。在同济大学之后,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及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人为骨干的中国营造学社也迁来这座千年古镇。
      王守武这一届毕业班的同学们没有参加同济大学的第六次迁校,1941年春,他们在昆明郊外同济大学的临时校舍毕业。
      P42-44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