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淘书宝店
  • 道路意义与生命(乔治·奥威尔书信集奥威尔书信完整版)(精)

道路意义与生命(乔治·奥威尔书信集奥威尔书信完整版)(精)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221152145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38.07 3.9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9-12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九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4.19% (1541笔)
    好评率
    99.98%
    发货时间
    6.58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0654221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1903年6月25日生于印度孟加拉。1945年出版的政治寓言体小说《动物农庄》大获成功。1948年写成的《一九八四》更是确立了奥威尔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1950年,奥威尔因患肺结核病逝。 

      目录
      1920年—1930年
      致史蒂文·朗西曼(1920年8月)-2/致马克思·普劳曼(1929年9月22日)-4/致马克思·普劳曼(1930年11月1日)-5

      1931年
      致马克思·普劳曼(1月12日)-8/致丹尼斯·柯林斯(8月16日)-10/致丹尼斯·柯林斯(9月4日)-13/致丹尼斯·柯林斯(10月12日?)-17/致T.S.艾略特(10月30日)-18/致T.S.艾略特(11月4日)-20

      1932年
      致伦纳德·摩尔(4月26日)-22/致埃莉诺·贾克斯(6月14日?)-25/致埃莉诺·贾克斯(6月19日)-28/致伦纳德·摩尔(7月1日)-29/致伦纳德·摩尔(7月6日)-30/致埃莉诺·贾克斯(7月8日)-31/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9月?日)-32/致埃莉诺·贾克斯(9月19日)-35/致埃莉诺·贾克斯(10月19日)-37/致伦纳德·摩尔(11月15日)-39/致埃莉诺·贾克斯(11月18日)-40/致伦纳德·摩尔(11月19日)-42/致埃莉诺·贾克斯(11月30日)-44/致埃莉诺·贾克斯(12月13日)-46/致伦纳德·摩尔(12月23日)-48

      1933年
      致伦纳德·摩尔(2月1日)-50/致《泰晤士报》编辑(2月)-51/致埃莉诺·贾克斯(2月26日)-53/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3月10日?)-55/致埃莉诺·贾克斯(5月25日)-56/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6月?日)-57/致埃莉诺·贾克斯(7月7日)-59/致埃莉诺·贾克斯(7月20日)-60/致伦纳德·摩尔(11月26日)-62/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12月10日?)-63/致伦纳德·摩尔(12月28日)-68

      1934年
      致伦纳德·摩尔(1月27日)-70/致伦纳德·摩尔(2月8日)-72/致伦纳德·摩尔(4月11日)-73/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7月27日)-74/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8月底?)-77/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9月初?)-80/致伦纳德·摩尔(10月3日)-82/致伦纳德·摩尔(11月14日)-83

      1935年
      致伦纳德·摩尔(1月22日)-86/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2月16日)-87/致布兰达·索克尔德(节选)(3月7日)-89/致雷纳·海本斯托尔(9月?日)-91/致雷纳·海本斯托尔(10月5日)-93

      1936年
      致西里尔·康诺利(2月14日)-96/致理查德·里兹(2月29日)-98/致杰克·考曼(3月17日)-100/致杰克·考曼(4月3日)-102/致杰克·考曼(4月16日?)-104/致理查德·里兹(4月20日)-107/致约翰·莱曼(5月27日)-110/致杰弗里·高尔勒(5月?日)-111/致安东尼·鲍威尔(6月8日)-113/致丹尼斯·金-法罗(6月9日)-114/致亨利·米勒(8月26日)-116/致杰克·考曼(10月5日)-119/致伦纳德·摩尔(12月15日)-121

      1937年
      致詹姆斯·汉利(2月10日)-124/致爱琳·布莱尔(4月5日?)-125/致维克多·戈兰茨(5月9日)-128/致汤普森先生(6月8日)-130/致西里尔·康诺利(6月8日)-131/致雷纳·海本斯托尔(7月31日)-133/致杰弗里·高尔勒(8月16日)-136/致杰弗里·高尔勒(9月15日)-138/致杰克·考曼(10月?日)-141/致亨利·诺尔·布雷尔斯福德(12月10日)-143

      1938年
      致《时代与潮汐》编辑(2月5日发表)-146/致杰克·考曼(2月5日)-149/致雷蒙德·莫迪默(2月9日)-150/致阿莱克·休顿·乔伊斯(2月12日)-154/致杰克·考曼(2月16日)-156/致西里尔·康诺利(3月14日)-158/致杰克·考曼(3月底?)-160/致斯蒂芬·斯彭德(4月2日)-162/致斯蒂芬·斯彭德(4月15日?)-164/致杰弗里·高尔勒(4月18日)-166/致杰克·考曼(4月20日)-168/致西里尔·康诺利(4月27日)-170/致杰克·考曼(5月?日)-172/致《新英国人周报》编辑(5月26日发表)-174/致杰克·考曼(7月5日)-176/致西里尔·康诺利(7月8日)-178/致爱达·梅布尔·布莱尔(8月8日)-180/致杰克·考曼(9月26日)-181/致杰克·考曼(9月29日)-183/致杰克·考曼(10月12日)-187/致约翰·斯奇茨(10月26日)-191/致约翰·斯奇茨(11月24日)-194/致西里尔·康诺利(12月14日)-197/致弗兰克·詹利内克(12月20日)-200/致杰克·考曼(12月26日)-205

      1939年
      致赫伯特·里德(1月4日)-212/致杰弗里·高尔勒(1月20日)-214/致赫伯特·里德(3月5日)-217/致杰克·考曼(4月9日)-220

      1940年
      致维克多·戈兰茨(1月8日)-222/致杰弗里·高尔勒(1月10日)-224/致戴维·H.汤姆森(3月8日)-226/致杰弗里·高尔勒(4月3日)-228/致汉弗莱·豪斯(4月11日)-231/致雷纳·海本斯托尔(4月11日)-235/致雷纳·海本斯托尔(4月16日)-237/致《时代与潮汐》编辑(6月22日发表)-239/致约翰·莱曼(7月6日)-242/致詹姆斯·拉夫林(7月16日)-244

      1941年
      致埃尔沃斯·琼斯牧师(4月8日)-248/致多萝茜·普劳曼(6月20日)-251

      1942年
      致萧乾(1月14日)-254/致萧乾(1月24日)-255/致萧乾(1月27日)-256/致萧乾(3月13日)-257/致萧乾(3月19日)-258/致萧乾(3月25日)-259/致萧乾(3月31日)-260/致萧乾(5月6日)-261/致萧乾(5月11日)-262/致叶公超(9月2日)-263/致《泰晤士报》编辑(10月12日)-264/致T.S.艾略特(日期不详)-266/致乔治·伍德科克(12月2日)-267

      1943年
      致R.R.德塞(3月3日)-270/致阿莱克斯·康姆福特(7月11日?)-272/致雷纳·海本斯托尔(8月24日)-275/致劳伦斯·弗雷德里克·拉什布鲁克-威廉姆斯(9月24日)-277/致菲利普·拉夫(10月14日)-279/致伦纳德·摩尔(12月6日)-282/致菲利普·拉夫(12月9日)-283

      1944年
      致伦纳德·摩尔(1月9日)-286/致格莱伯·斯特鲁福(2月17日)-288/致罗伊·福勒(3月7日)-290/致伦纳德·摩尔(3月19日)-292/致维克多·戈兰茨(3月19日)-294/致伦纳德·摩尔(3月25日)-295/致伦纳德·摩尔(3月31日)-297/致伦纳德·摩尔(4月5日)-298/致伦纳德·摩尔(4月5日)-299/致伦纳德·摩尔(4月15日)-301/致菲利普·拉夫(5月1日)-303/致伦纳德·摩尔(5月9日)-306/致H.J.威尔摩特(5月18日)-307/致伦纳德·摩尔(6月8日)-310/致伦纳德·摩尔(6月24日)-312/致T.S.艾略特(6月28日)-313/致约翰·米德尔顿·莫里(7月14日)-314/致雷纳·海本斯托尔(7月17日)-316/致伦纳德·摩尔(7月18日)-318/致约翰·米德尔顿·莫里(7月21日)-319/致约翰·米德尔顿·莫里(8月5日)-320/致约翰·米德尔顿·莫里(8月11日)-323/致伦纳德·摩尔(8月29日)-325/致弗兰克·巴伯(12月15日)-326

      1945年
      致伦纳德·摩尔(2月15日)-330/致罗杰·塞恩豪斯(3月17日)-331/致安东尼·鲍威尔(4月13日)-332/致莉迪亚·杰克逊(5月11日)-334/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6月13日)-336/致《论坛报》编辑(6月)-338/致伦纳德·摩尔(7月3日)-341/致赫伯特·里德(8月18日)-344/致弗兰克·巴伯(9月3日)-346/致阿索尔女公爵(11月15日)-347

      1946年
      致阿瑟·凯斯特勒(1月10日)-350/致杰弗里·高尔勒(在美国)(1月22日)-353/致赫伯特·罗杰斯牧师(2月18日)-356/致多萝茜·普劳曼(2月19日)-359/致伦纳德·摩尔(2月23日)-361/致F·丁尼生·杰西(3月4日)-363/致F·丁尼生·杰西(3月14日)-365/致《前进报》编辑(3月16日发表)-366/致阿瑟·凯斯特勒(3月16日)-369/致阿瑟·凯斯特勒(3月31日)-372/致菲利普·拉夫(4月9日)-374/致阿瑟·凯斯特勒(4月13日)-376/致A.S.F.高(4月13日)-378/致斯塔福德·考特曼(4月25日)-381/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5月4日)-383/致米切尔·迈耶(5月23日)-386/致弗农·理查兹(8月6日)-387/致西莉亚·科文(8月17日)-389/关于“文学的花费”的信(9月发表)-392/致乔治·伍德科克(9月2日)-396/致乔治·伍德科克(9月28日)-398/致伦纳德·摩尔(11月2日)-400

      1947年
      致《论坛报》编辑(1月17日发表)-404/致维克多·戈兰茨(3月14日)-409/致维克多·戈兰茨(3月25日)-411/致维克多·戈兰茨(1947午4月9日)-413/致索尼娅·布朗内尔(4月12日)-414/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5月31日)-418/致乔治·伍德科克(6月18日)-420/致乔治·伍德科克(8月9日)-422/致安东尼·鲍威尔(9月8日)-425/致阿瑟·凯斯特勒(9月20日)-427/致朱丽安·西蒙斯(10月9日)-429/致罗杰·塞恩豪斯(10月22日)-430/致安东尼·鲍威尔(10月23日)-432/致朱丽安·西蒙斯(10月25日)-433/致安东尼·鲍威尔(11月29日)-435/致西莉亚·科文(12月7日)-437/致托斯科·菲弗尔(12月31日)-438

      1948年
      致格温·奥肖纳西(1月1日)-442/致朱丽安·西蒙斯(1月2日)-444/致乔治·伍德科克(1月4日)-447/致西莉亚·科文(1月20日)-449/致安东尼·鲍威尔(1月25日)-451/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2月4日)-452/致约翰·米德尔顿·莫里(3月5日)-454/致朱丽安·西蒙斯(3月21日)-456/致乔治·伍德科克(3月23日)-458/致朱丽安·西蒙斯(4月20日)-460/致格莱伯·斯特鲁福(4月21日)-462/致乔治·伍德科克(4月24日)-464/致罗杰·塞恩豪斯(5月3日)-466/致罗杰·塞恩豪斯(5月6日?)-468/致朱丽安·西蒙斯(5月10日)-469/致乔治·伍德科克(5月24日)-471/致西莉亚·科文(5月2日)-473/致安东尼·鲍威尔(6月25日)-475/致朱丽安·西蒙斯(7月10日)-477/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10月22日)-479/致朱丽安·西蒙斯(10月29日)-481/致安东尼·鲍威尔(11月15日)-485/致格温·奥肖纳西(11月28日)-487/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12月21日)-489/致罗杰·塞恩豪斯(12月26日)-491

      1949年
      致雷金纳德·雷诺兹(1月17日)-494/致理查德·里兹(1月28日)-496/致朱丽安·西蒙斯(2月2日)-498/致朱丽安·西蒙斯(2月4日)-500/致理查德·里兹(2月4日)-501/致《新闻纪事报》编辑(3月3日发表)-503/致理查德·里兹(3月3日)-504/致米切尔·迈耶(在瑞典)(3月12日)-506/致朱丽安·西蒙斯(3月15日)-508/致理查德·里兹(3月16日)-509/致伦纳德·摩尔(3月17日)-511/致理查德·里兹(3月18日)-513/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3月30日)-515/致理查德·里兹(3月31日)-517/致理查德·里兹(4月8日)-519/致罗伯特·吉劳(4月14日)-521/致托斯科·菲弗尔(4月15日)-522/致理查德·里兹(4月25日)-525/致安东尼·鲍威尔(5月11日)-527/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5月16日)-529/致安东尼·鲍威尔(6月6日)-531/致弗朗西斯·亚当·亨生(节选)(6月16日)-532/致朱丽安·西蒙斯(6月16日)-533/致弗农·理查兹(6月22日)-535/致戴维·阿斯特(7月14日)-536/致露丝·费·希尔(7月15日)-537/致戴维·阿斯特(7月15日)-538/致戴维·阿斯特(7月18日)-539/致理查德·里兹(7月28日)-541/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8月4日)-543/致托斯科·菲弗尔(8月11日)-544/致伦纳德·摩尔(8月12日)-545/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8月12日)-547/致弗雷德里克·约翰·沃尔伯格(8月22日)-548/致菲利普·拉夫(9月17日)-549/致朱丽安·西蒙斯(9月17日?)-550/致伦纳德·摩尔(10月11日)-552/致托斯科·菲弗尔(10月25日)-553

      附录一:奥威尔大事记-556

      附录二:奥威尔著作中译情况-570

      修订后记-581

      内容摘要
      乔治·奥威尔的一生相对短暂却丰富多彩,他在缅甸当过警察,在法国当过洗碗工,在英国当过流浪汉,在西班牙打过仗,在德国当过战地记者,在赫布里底群岛当过农民。像他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一生写了很多信,部分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信特别迷人且有深度。
      本书选取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书信200余篇。
      在本书选译的200余篇书信中,最早的一篇写于1920年8月,最后的一篇写于1949年10月,那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距离他逝世只有不足三个月时间。从书信中几乎可以读出奥威尔的全部人生历程。这些书信中,有的是写给出版商和经纪人的,有的是写给报刊编辑的,有的是写给亲属的,有的是写给朋友的。从这些信中,你可以了解到奥威尔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到其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情况,了解到他的感情世界和心路历程。在他的书信中,其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真挚坦诚、亲切感人的风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相信读者读过本书后是能够有所体会的。

      精彩内容
      译者序本书选取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书信200余篇。
      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1903年6月25日生
      于印度孟加拉邦,其父是英国在印度的低层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寒却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中长大。1917年,他因获得奖学金得以进入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接受了4年的系统教育,并在校刊上发表了他最初的作品。1922年,他到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任职。因为了解缅甸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敌视与憎恨态度,奥威尔感到十分内疚,1927年离开缅甸。后来,这段在缅甸的生活为他以后创作小说《缅甸岁月》、自传体散文《猎象记》以及《绞刑》等作品提供了素材。回到欧洲后,他曾先后在巴黎和伦敦居住,当过教师,做过书店店员,为了赎罪,他甚至穿上破旧的衣衫,到巴黎和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居住,同工人、乞丐等生活在一起,与流浪汉一同流浪,跟贫民结伴去肯特郡的田野里收摘蛇麻草,度过了一段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些经历在他1933年出版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得到体现。从此,奥威尔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1934年出版的小说《缅甸岁月》,描写了正直敏感而情感上孤独的个人与不诚实的、令人压抑的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他日后的小说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1935年出版了《牧师的女儿》,描绘了一位老处女的生活;1936年他又完成了《让叶兰继续飘扬》,讲述了一位书店店员的故事。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奥威尔奔赴西班牙报道内战情况。他加入了共和军方面的民兵,投入到抵抗法西斯军队的斗争中。在战斗中他两次身负重伤。1937年,他因反对西班牙共产党镇压政治反对派,愤而逃回英国。1938年,他写成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标志着他的思想从倾向社会主义转向畏惧共产主义。返回英国后,他还以保守主义的笔调写作了《游上来吸口气》,检讨英国过去的行为,并道出自己对战争的恐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英国国民军成员,并且为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工作。1943年,他做了工党左翼报纸《论坛报》的文学编辑,后来又成为《观察家报》的撰稿人。这一时期,他写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及政治、文艺评论,被称为多产的新闻记者和文艺评论家。他为媒体写作的文章后来被收入《鲸鱼体内》(1940年)等书中。1945年出版的政治寓言体小说《动物农庄》使奥威尔名利双收。1948年写成的《一九八四》更是确立了奥威尔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1950年,奥威尔因患肺结核病逝。
      奥威尔的文风痛快淋漓,简洁明快。他继承了斯威夫特平易的传统,但是比起斯威夫特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使用的句子更短,选择的词汇更普通、更常见,叙事更加质朴,议论更加直截了当。他在《政治与英语》一文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语言风格的追求。他提出的六条要求是:(1)不用已经在出版物上出现过的明喻、暗喻以及类似的陈腐辞藻;(2)能用短词就不用长词;(3)能少用一个词就坚决不多用一个词;(4)能用主动语态就不用被动语态;(5)能用普通英语词就不用外来词、科学词和专门词;(6)为了不至于让自己说的话不像话,可以不遵守以上任何一条要求。奥威尔还在这篇文章中说:“语言是表达思想而不是掩盖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含糊混淆必然导致思想的含糊混淆,而思想的清晰表达是民主自由权利的基础。他的确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语言不陈腐僵化,不故弄玄虚,不以词害意,不似是而非。相反,他做到了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真挚坦诚、亲切感人,在貌似平淡的文字里隐藏着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我的感觉是,奥威尔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但是这种艺术难以描述,因为它看上去坦率、诚恳、简单,没有艺术的修饰。”(见W.F.普里特查德《透视一切:英国作家》)这种文风不仅获得当时读者的广泛推崇,还被同时代的许多作家所效仿,被后世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所怀念。他在英国散文的平易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推陈出新的作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本书选译的200余篇书信,最早的一篇写于1920年8月,最后的一篇写于1949年10月,那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距离他逝世只有不足三个月时间。从书信中几乎可以读出奥威尔的全部人生历程。这些书信中,有的是写给出版商和经纪人的,有的是写给报刊编辑的,有的是写给亲属的,有的是写给朋友的。从这些信中,你可以了解到奥威尔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到其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情况,了解到他的感情世界和心路历程。在他的书信中,其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真挚坦诚、亲切感人的风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相信读者读过本书后是能够有所体会的。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