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淘书宝店
  • 神话简史
  • 神话简史
  • 神话简史
  • 神话简史

神话简史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作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ISBN:    9787229150662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229150662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29.26 6.1折

定价 ¥4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8-29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30969095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神的历史》《轴心时代》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力作★以神话之名,追寻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揭示其于人类非同寻常的意义《神话简史》是一部叙述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不同神话演变历史的通俗著作。它不是一部神话故事合集,而是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线,按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西方大变革时期的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不同时期的神话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人们对神话的观念变化及表现,反思了人类的信仰演变,从而揭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哲学思考。
      在《神话简史》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神话是先贤圣哲们创作的源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们对儒道思想、印度教、佛教、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等思想的塑造,皆是神话给予的灵感。先民们通过神话,拨开了未知世界的团团迷雾,而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神话,了解先祖们的生活状况:限于技术水平,他们依然通过神奇的想象构建对世界最朴素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是早期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最初认识。

      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特朗(1944年—),英国当代闻名遐迩的文化、宗教学者之一,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曾在伦敦大学教授现代文学。1981年出版了处女作《穿过窄门》,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七年修女生活,风靡一时。2008年获富兰克林·罗斯福四大自由奖章,2013年获英国国家学术院伊夫·鲁赞跨文化理解奖,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现担任“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

      目录
      第一章
      何谓神话/10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19
      狩猎神话(约公元前2万年—公元前8000年)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41
      农耕神话(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4000年)

      第四章
      早期文明/56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800年)

      第五章
      轴心时代/74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第六章 
      后轴心时代/94
      (公元前200年—1500年)

      第七章
      西方大转折时期/106
      (1500年—2000年)

      注释/131

      内容摘要
      凡有人类的地方,必有神话。神话是什么,它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神话?英国著名作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以优美而富有洞见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西方大转折时期的神话历史。
      从狩猎神话、农耕神话到洪水神话、创世神话,从苏美尔神话、迦南神话到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等,神话之于人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旧石器时代,神话用于缓解人类因狩猎杀生而产生的负罪感;新石器时代,神话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循环往复、大地死而复生的规律;早期文明时期,神话反思秩序和混乱之间的争斗;轴心时代,神话是圣哲们诠释哲学的灵感之源,而先知们在与神话的抗争中创建了新的宗教;在近代,艺术家借用神话,为失落迷惘、遍体鳞伤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
      阿姆斯特朗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将神话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娓娓道来,直指神话的神圣体验和灵性境界;在条分缕析中矫正了我们对于神话的各种误解,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理性张扬的现代社会,神话仍旧是不可缺席的。

      主编推荐
      ★ 《神的历史》《轴心时代》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力作
      ★ 以神话之名,追寻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揭示其于人类非同寻常的意义
      《神话简史》是一部叙述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不同神话演变历史的通俗著作。它不是一部神话故事合集,而是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线,按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西方大变革时期的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不同时期的神话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人们对神话的观念变化及表现,反思了人类的信仰演变,从而揭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哲学思考。
      在《神话简史》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神话是先贤圣哲们创作的源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们对儒道思想、印度教、佛教、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等思想的塑造,皆是神话给予的灵感。先民们通过神话,拨开了未知世界的团团迷雾,而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神话,了解先祖们的生活状况:限于技术水平,他们依然通过神奇的想象构建对世界很朴素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是早期人类对宇宙万物的很初认识。

      精彩内容
      什么是神话人类完成自身进化的过程是历史上最为漫长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塑形期。此外,从各方面来看,这也是一段充满恐惧和绝望的日子。在这个阶段,这些早期人类还没发展出农业,无法依靠一己之力耕种粮食,只能完全依赖狩猎和采集。神话对他们至关重要,就像他们为了杀死猎物并在某种程度上操控他们所处的环境而进化出的狩猎武器和技能一样。和尼安德特人一样,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也没有留下任何神话记载,但这些故事被证实它们对人类自我认知及理解自身困境是如此重要,从而得以通过碎片的方式在后世文化的神话中保存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当今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去推测原始人的早期经验和关注——例如,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土著至今仍像旧石器时代一样生活在狩猎社会,从来没有经历过农业革命。
      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原住民从神话和象征角度来思考问题很正常,因为原住民非常强烈地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神性的一面。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中,被我们称为“偶像崇拜”或者“神性崇拜”的经验对于人们而言显得极为遥远,但对于澳大利亚土著人,它不仅是完全自明的,而且比物质世界更为真实。例如,“黄金时代”——澳大利亚土著在睡眠和幻觉中能体验到它,它无始无终,并且“随时”可以发生。它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坚实背景,而主宰日常生活的则是死亡、变化无常、无穷无尽的事件以及四季的轮换更替。“黄金时代”属于我们的始祖——他们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原型生物,教给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诸如狩猎、战争、性交、纺织以及编织工艺。因此,这些并不是亵渎,而是神圣的活动,它们使凡人与“黄金时代”发生了关联。例如,一个澳大利亚土著打猎时,会极力模仿所谓“原型猎人”的行为方式,直到感觉“原型猎人”已经跟自身完全合为一体,能够企及更具力量的原型世界。只有当他体验到这种与“黄金时代”的神秘统一时,生命才具有了意义。随后,当他从那种原始的丰饶甘美的神秘体验中坠落,重返这个时间世界时,他会感到恐惧,害怕这个世界会将他吞噬,抹去他的所作所为,让一切化为乌有。
      原住民认为,精神世界是如此直接而令人信服,它一定曾经更容易为人类所理解。在每一种文明里,我们都能发现关于“失乐园”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人类与诸神有着密切的日常接触。他们都不会死,彼此和睦同居,与动物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世界的正中,往往生长着一棵大树,坐落着一座山峰,或者矗立着一根柱子,连接着天地,人们可以很容易爬到诸神的领域。接着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圣山崩塌、神树被伐,人类再也无法接近乐园。这类“黄金时代”的故事属于很早期的、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神话,它从来就没有试图成为历史。它来自于人类自发而强烈的宗教体验,并且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一种焦虑——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感到着急。在远古社会,大部分宗教和神话都渗透了对“失乐园”的渴望。这些神话并非追思怀旧之作,其主要用意是向人们指出一条重返原型世界之路,让它不仅仅只存在于瞬间的迷狂幻觉中,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
      如今,宗教信仰已经跟世俗生活分道扬镳。对于旧石器时代的猎人们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没有世俗这个概念。他们所看到或者体验到的每一事件都将与神性世界的原型相对应。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包含着神性。而他们所做的每个动作都相当于事奉了一次圣礼,让他们得以接触诸神。最常用的方式是举行各种仪式,必死的人类通过仪式随时参与到永恒的世界之中。而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象征符号已经跟不可见的实体截然分开,并左右了我们的注意力;而在希腊语中,象征(symballein)却意味着“把……放在一起”——两个相异之物变得不可分割,就像鸡尾酒里的杜松子酒和汤力水。当你观察任何一个地球上的物体之时,你都会看到它在天国的对应物。这种对神性的参与是神话世界观必不可少的,神话的意义也就在于让人们更充分地意识到精神维度的存在,它从四面八方紧紧地包裹着他们,是生命的自然组成部分。
      最早期的神话教导人们如何洞悉眼前的有形世界,去发现另一种似乎包含着某种“彼岸性”的真实世界。不过它并不要求“信仰的飞跃”,因为在那个阶段,在神圣与世俗之间还不存在形而上的鸿沟。当那些早期人类注视一块石头时,他们看到的并非一块了无生气、千年不移的石块。它有力、永恒、坚固,是另一种象征着绝对的生命式样,完全不同于脆弱的人类生活。石头迥异于人类的“他性”,为自身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显圣物”——神圣的启示。再例如,一棵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行自我复生,将凡俗男女无法拥有的奇妙生命力具象化,变为可见之物。同样,当他们目睹月亮的盈亏,又再度发现了一种神圣的再生力量7,它既严酷又仁慈,既令人恐惧又给人安慰。树木、石头和天体本身并不值得崇拜,但却因为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某种隐形力量而受到崇拜。这种力量在自然界中随时可见,它驱使人们相信另一种更强大的现实存在。
      有些神话的发生年代非常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们的传说内容大多跟“天”有关,似乎“天”是最早赋予人类神性概念的对象。他们仰望天空——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天空,与他们卑微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天”的凝视中,他们获得了一种宗教体验。天空高在九霄之上,看不到尽头,难以接近而且永恒不朽。这就是超验性和他性的本质。人类根本无力撼天。雷鸣、日食、风暴、落日、彩虹和流星——它们在另一个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上演着无休无止的剧情,恣意炫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人们仰望天空,心里不由怀着恐惧和欢欣,怀着敬畏和惧怕。“天”既吸引着他们又压迫着他们。伟大的宗教历史学家鲁道夫·奥托(RudolfOtto)曾经这样描述,“天”的本性就具有超验性,既可怕又迷人;并没有任何虚拟的神性隐藏在其后,“天”本身就是“令人畏惧的神秘”和“令人向往的敬畏”。
      这些思想已经初步包含了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双重要素。在我们这个怀疑论时代,我们经常假设人们都是有信仰的,因为他们试图通过崇拜从神那里得到自己的所求。他们试图获得支持他们的神力。他们祈祷长命百岁、远离病厄、长生不老,他们自认为能说服神给予他们恩宠,答应他们的请求。但远古时代的“圣显”表明,崇拜活动并不一定是为了自我。人们并不指望能从“天”那里得到任何恩宠,而且也很清楚他们对“天”完全无能为力。从远古时代起,我们就已体验到世界是如此神秘莫测,它使我们保持敬畏与惊奇,那正是崇拜的实质所在。后来,以色列民族以“qaddosh”一词来指称通过崇拜而“神圣化”。它意味着“(从日常世界中)析离出去,成为他者”。纯粹的超越经验就其自身而言具有深刻的自足性,它为人们带来迷狂体验,令他们意识到某种超越于自身的更高存在;人们感到激情燃烧、想象力勃发,从而从有限的生存环境里超脱出来。而试图“说服”天空按渺小卑微的人类意愿行事,对原始人类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

      媒体评论
      “诙谐,见多识广和沉思:阿姆斯特朗女士可以简化复杂的想法,但绝不简化。” ——《纽约时报》书评
      “阿姆斯特朗写作敏锐而智慧。 她运用广泛的学习方法来反映人类经验中闪烁不定的光影。”——《时代》周刊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