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淘书宝店
  • 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田野社会丛书

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田野社会丛书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10016228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52.34 8.4折

定价 ¥6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8-26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30289780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英泽,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著有《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2012)。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转载。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凿井而饮
        一、水井与空间建构
        二、水井与社会秩序
        三、井神崇拜与生育习俗
        四、水井与公共空间
        五、水井与村际关系
        小结
      第二章  挖池蓄水
        一、水池开凿与用水环境
        二、水池与治所营造
        三、水池与社会秩序
        四、水池与人文景观
        五、旱井与水池
        小结
      第三章  修渠引水
        一、且灌且食之水渠
        二、由灌而食之水渠
        三、军民争水之水渠
        四、四社五村之水渠
        小结
      第四章  明代边地守战与生活用水
        一、文献所见边地生活用水环境
        二、北征与水源供应
        三、土木之变与满四叛乱
        四、边镇经营与水源扼守
        五、明末山西寇乱与乡村水井
        小结
      第五章  水质与民生
        一、生活用水环境与水质问题
        二、生活用水形式与水质特征
        三、水质与居民身体健康
        四、古人的水质观念及改善水质的经验
        小结
      第六章  安泽县的生活用水与地方病医治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二、水土病在安泽县的流行
        三、群众运动下的水土病防治(上)
        四、群众运动下的水土病防治(下)
        小结
      第七章  节水及其他习俗
        一、水源开发与节水
        二、日常用水与节水
        三、妇女与节水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传统乡村日常生活的写照,作者利用文献考证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搜集了大量碑刻和访谈资料,对水井、水池、旱井、守战、水质、节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细腻地刻画了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具体实践图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研究乡村社会的新概念——生活用水圈。生活用水圈是对黄土高原乃至北方乡村社会具有主导性、统摄性地位的生活用水与社会关系的概括与解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精彩内容
      水池与水关联,水池的开凿及其方位、形态等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州县治所、乡村聚落的水池修建均包含改变或补益风水的思想意识,在县城水池则是“为济民用而助文风,所系甚矩”e。在乡村则是“所以壮观瞻,所以补风水也”。山西省万泉县之王公惠民池,“非特莲动竹喧,利穷檐之浣濯,抑且桂科杏第,关阖县之文明”。壶关县康熙年间将章公堰改为水池就体现了风水思想,“形家谓乘离应坎,文运于此焉启。而水行所旺,聚宜设池”。河南省林县县城的水池的修凿似乎更加突出了水与“文运”的密切关联。水池碑文载“堪舆家言,阖邑风水所关,往时常流,科第极盛,后壅塞不利。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徐贷详请疏浚,照旧灌注,未几黄骏果登贤书。又新浚洪峪涧渠,下注辛安池内……康熙三十一年知县熊远寄修浚,渠道坚固,三水复注,有便民汲,次年牛孟图又捷秋闱,士民立石记之”。据上所述,水池在州县治所不仅供求生活用水,同时突显了补益“文运”的作用。
      在广大乡村,水池修凿在村庄的布局中也有相当的风水讲究,所谓“池坡之说,所以壮观瞻,所以补风水也。余村旧有池坡,观形度势,实在中央。迄今数百余年,而人文蔚起,户口繁殷,则村势之兴隆,未始不借此以助其风脉也”。水池在乡村“不独小益于人事,而且大有补于风脉”的思想在乡村水池碑刻较为常见,如山西省昔阳县某村庄同治六年(1867)水池碑刻载:“事有关于风水……改作方池,俾水为停蓄,似有财源宠深之象焉,盖于吾乡汲水不无小补。”山西省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水池名为鲲化池,池为何得名,因为“形家之说,村近鱼形,鱼得水而生,而又不终为池中物也”。遂取庄子“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之句,得名鲲化池。是池之成,固以维风,且以济用。在乡民看来,乾隆年间的一次长达三年的修理实在是一件惠泽长远的善举,“以言维风,则人文渐以蔚起,以言济用,则饥渴可以无忧矣”。山西省洪洞县罗云村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水池后,村人以为,此次修池,不仅扩大水池容量,减少了水池渗漏,“行见水日积而日采,万民之薄澣自便,六畜之式饮随时。犹其后也,而池水之澄清,远映霍岭之秀,近接云山之灵。异日者,地运渐转,人文蔚起,移风易俗……”陕西省蒲城县永丰村北部,南临沟畔,以风水观之则为地势不足。乾隆三十二年(1767)合村捐资凿池,工成之后一年,已是绿树荫浓,蔚然深秀,“村墟殊觉改观,况水为财库,而将来之富厚可豫卜矣!是以叹人功之造作,可以取天之所生,而补地之不足”。
      在古人看来,除生活、生产、娱乐等基本功用外,水池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万泉县王公惠民池“水色空明,天光掩映,秋露降而暮漪洁,春雪消而新涨平……轻风徐漾,鲛人织水面之绡,明月孤悬,龙女捧波心之镜”。莲动竹喧,浴鸭而呼,是黄土大塬上的风情。山西省壶关县西池“北枕龙溪,东凭雉堞,西南亦皆带螺峰,形势秀远,且池陂高旷,登高而眺焉,宛然负郭之幽渚也”。水池在修理之后,“巨浸澄鲜,不减东泉曲江之胜,……固令人流连不置矣。试观东西辉映,秀启舆图,彼涸此盈,既可相需为用,而波光云影,润泽林峦,不更钟灵文运哉!”则是一派太行山间的美景。河北省武安县阳邑村之圣水池,每年春季赴马洺泉顺水渠流20余里入池中,“春夏之际,锦鳞游泳,凫鸭互飞,水色天光,一碧无涯,往来行人,群聚相观者,恒无虚日,此邑西一大观也”。山西省黎城县洪井村的大池不仅规模大,“其修理之要,经营之久,风景之丽,与夫功用之宏,均有为他池之所不及”。此池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春冰即泮,池水湛清,楼台倒影,毫发可鉴,花光树色与水面相照映;夏则黄童白叟,往来运麦,与水底之影成四行焉;至秋则月印波心,静若沉璧,雨洒微澜,水与天接,苏子云:‘潋滟固好,空濛亦奇’者非此也耶?冬则坚冰既结,其明若鉴,六七童子,相与蹩躄其上,作溜冰之戏”,则勾勒出一幅乡村的田园画。黄土高原一些乡村水池旁建有池神庙、龙王庙,与之相对则有舞台、戏楼,演戏酬神。有的水池旁建有影壁、楼牌、社亭等,神庙、戏楼、影壁、楼牌、社亭等与水池联为一体,使水池景观内容更为丰富,形成了乡村广场。壶关县固镇《济旱池碑记》载:“西修影壁,固元气也,东移舞楼,广市场也。”水池周围不仅是汲水之地,还是聚会之处,游乐之场,交易之所。
      在黄土高原地区,无论州县治所,抑或广大乡村,水池与其他景观共同形成了区域景观,但在相对缺水的北方地区,水池这一人文景观形象化地突出反映了居民生活用水最基本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类型。它作为人类利用环境的产物,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其改造利用的态度。本文有关水池的诸多论述,包括水池事务的组织形式、用水秩序、风水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探讨这种景观形成的人文因素,反映了水池景观之所以形成的独特文化。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