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李建民 著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7-03 / 平装
售价 ¥ 18.00 5.6折
定价 ¥32.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6-19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是一个内涵非常宽的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的中日关系史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是自1989年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相互交往的历史,它是中日关系历史长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日两国冷战后各自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包括中日两国的政府间往来、议会往来、政党往来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和友好人士为发展新时期的中日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既有直接的双边接触,也包括中日两国政治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的往来;既涉及中日两国间的问题,也包括亚洲和世界上对中日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课题;既有官方往来,也有民间渠道的沟通。 第二,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经济合作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政治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可以减缓、防范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冷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已经发展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相互投资、政府资金合作等全面的经贸合作,互补互利、形式多样、日益紧密和稳定发展的经贸合作关系已经形成。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本身,还是对中日关系全局的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中日两国的安全关系。中日间的安全问题是冷战后开始显现的一个问题,突出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困境。安全关系集中表现在两国军事态势和国防政策之中。由于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新的日美防卫合作安排中又以“周边事态”、“有事法制”等措辞突出了台湾问题,加上在一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上的立场不同,因此如何看待彼此军事力量的增长,也是思考冷战后的中日关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往。中日之间的文化往来,早在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之前,就以民间交往的方式展开,并成为中日交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冷战结束后,中日文化交流发展更为迅速,其范围涵盖科技、信息、教育、产业、旅游等文化领域,呈现出官民并举、以民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崭新局面,不仅是当前联系两国人民感情的重要纽带,对中日关系的继续发展意义也不可低估。 当然,以上四方面并不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全部内容,对它们的研究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探讨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安全关系、文化关系内在规律的同时,对这四大领域的相互关系作出解释和说明,也是本书试图完成的任务。
李建民,男,1969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副教授。近年主要围绕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学术研究,内容涉及全球化与现代化、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中日关系等领域。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冷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内容和起点 第二节 冷战后中日关系史的特点 第三节 冷战后中日关系史的基本线索 第二章 中日关系发展的新起点(1989、6-1993、7)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发展的新机遇 一、冷战的结束 二、“六·四事件”后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化 三、日美离心倾向与政治大国战略的强化 四、经历了严峻考验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 中日高层交往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日两国迎来邦交正常化20周年 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访问日本 三、日本天皇实现首次访华 第三节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中日经济关系的波折 二、中日两国努力加强经贸关系 三、申日经贸关系的成就与问题 第四节 中日民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一、民间组织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恢复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加强 第三章 中日关系的大转折(1993、8-1997、8) 第一节 日本政局的动荡与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1955年体制”的崩溃 二、中国威胁论的兴起 三、日美同盟关系的“再确认” 第二节 中日政治摩擦的加剧 一、日台关系的发展与徐立德访日事件 二、日本政界的否认历史逆流 三、钓鱼岛问题 第三节 加强相互理解,促进中日友好 一、细川、羽田两届内阁的对华政策 二、着眼于未来,推动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发展 三、两国人民努力维护中日关系的大局 第四节 中日在经贸、党际、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关系 一、经济联系的加强与矛盾的显现 二、两国政党之间的交往向纵深发展 三、中日双方就防卫安全问题进行对话 第四章 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1997、9-2001、4) 第五章 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冷战后中日关系简明政治年表 附录2 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相关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