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足音,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也许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其中有晴空丽日下的流星大步,有风雨交加中的快行疾步,也有星光月色中的轻履慢步。上海和新加坡的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描绘出城市行进的屐痕,在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可以听见城市的足音,这足音,驳杂,纷纭,却曲折深沉,让人产生遐想,也让人心生感动。
八年前,曾有 《城市的呼吸》一书在上海问世,上海和新加坡两地作家用散文、诗歌和微型小说,抒写了他们因城市生活的而生发的种种感受,这些感受,因城而异,因人而异,喜怒哀乐,缤纷多姿。文字的斑斓,演绎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
上海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繁华大都市,一个多世纪来历尽沧桑,不同的时代,在这个城市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一百多年来,不断有文人墨客在文章中描绘她,解剖她,想像她,其中既有赞美和讴歌,也有无奈的叹息,甚至有苦痛的诅咒。生活在上海的作家和诗人们,眼睛里看到的是城市的景象,过日子体验的是城市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作为一个城市人的经历、感想和思索,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上海作家写自己的故乡之城,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上海。
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城市国家,她繁荣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令世人赞叹,她的城市形态和生态,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新加坡作家的创作和上海作家的创作,在题材内容上有相近之处,但文字的风格和写作的习惯,却展现出很多不同的面貌,他们的作品,既有炽热的激情,细腻的感性,也有冷峻的思索,值得中国读者仔细阅读。新加坡作家的华文写作,在华语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是世界华语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新编 《城市的足音》,可以说是八年前问世的 《城市的呼吸》的续集,或者说是姊妹篇。八年前,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获得成功,八年来,上海一直在为世界准备着举办这个盛会。 《城市的足音》出版之时,上海世博会已经展期过半。八年前,上海世博会的展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八年后,这里的万国展馆如奇花斗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世博会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类文化的大联欢,是人类文明的交谊舞。世博会是面向未来的,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寻。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并非我们已知的客观现实的总结,而是一种理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正是上海世博会要回答的问题。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展馆中,在那些彩色的屋顶下,答案正在斑斓纷呈地展开。我想, 《城市的足音》这本书,是上海和新加坡两地作家献给上海世博会的一件礼物,礼物虽小,却涵义深长。书中的文字,也可以看作是对上海世博主题的一种文学诠释。
《城市的足音》中的文字,和 《城市的呼吸》一样,还是散文、诗歌和微型小说,三种不同的体裁,自有不同的特点和韵味,散文写实,诗歌抒情,微型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它们交织在一起,汇成心灵的合唱。说这是城市的足音,也并不勉强。城市的构成,绝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铺,不仅仅是霓虹飞动和车马喧嚣,城市的主体,是在这里生活的人。城市人的心灵之歌,难道不是城市的足音?
《城市的足音》为正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