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博古墨缘斋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图文详情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宜昌文化史料:宜昌新文化开拓者宜昌抗战剧团解放剧团领导陈沫潮证明材料

举报
  • 作者: 
  • 年代:    大跃进 (1956-1965)
  • 页数:    2页
  • 作者: 
  • 年代:  大跃进 (1956-1965)
  • 页数:  2页

售价 12000.00

品相 八品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7-12-03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8% (52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9.52小时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名人墨迹 > 信札
      品相描述:八品
      宣纸2页,自鉴。
      商品描述:
      宜昌新文化开拓者陈沫潮跌宕人生:陈沫潮,原名廷芳,曾用名陈抹潮、陈易永,笔名莫越、莫叶、念惠。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重庆市一个中医家庭。其大哥陈宥为大革命时期重庆最早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在广州暴动中牺牲。陈沫潮尚在家乡中山中学读书期间,便受进步思想熏陶倾向革命。年方15岁即经中共地下党员童庸生介绍加入共青团。1926年受组织派遣出川东下,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了半年培训。
          正当少年陈沫潮意气风发、渴望在革命中建功立业之际,却事与愿违,初遭挫折。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混乱中他失去了团的组织关系,这怎能不令他苦恼。当他从怅惘中重新振作起来后,便决心加紧学习,充实自己,等待革命时机的到来。
          1928年陈沫潮回到四川,先在万县第四师范学校就读。1929年又顺江东下,考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学西画。学习时间虽只一年多,但对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迷上了具有战斗性的木刻艺术,并从中领悟到怎样运用文艺武器参加革命斗争。1930年5月,他与朋友刘庆易同到上海,计划筹办出版社作为斗争阵地。到了7月间仍无头绪,两人又因参加了飞行集会示威,刘庆易被英国巡捕拘押,办出版社的愿望未能实现。
           同年10月,陈沫潮来到宜昌另找出路,他找到四川中学(今宜昌市第四中学)校长杜浮生,杜浮生介绍他进川中教书。川中当时聚集着不少进步师生,陈沫潮也从此与宜昌结下革命之缘。他一边教书,一边与蒲剑秋等在 《公报》副刊上辟一文艺专刊《我们》,宣传进步思想。就因为“太红了”惹眼,只办了一个月就被迫停刊。但他们仍未放弃,到了1932年,陈沫潮又与黄半波同去找 《公报》的副刊编辑杨空无商量,得到同意又创办文艺副刊。副刊以两人名各用一字。因黄半波“波”字有三点水,故陈抹潮将原名“抹”字改为“沫”,有相依为伴之意,副刊以《半沫》问世。他的木刻作品,也曾在后来冷善远(又名钟纪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筹资创办的《海燕》刊物上发表。可惜在长期的斗争和战乱中,这些刊物及木刻作品,都未能保存下来。他1938年的木刻作品《女战士》、《她不愿做亡国奴》曾代表中国在1945年赴莫斯科参加中苏文协展览,作品受到苏联著名美术评论家苏沃洛夫在《中苏文化》杂志发表的《评中国木刻》署名文章的高度评价。陈沫潮曾应邀为《云南日报》副刊《南风》制刻两块木刻,受到昆明文艺界的赞誉。
          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陈沫潮又选择了另一种文艺形式作为斗争武器,这便是群众性更为广泛的戏剧。而且从文明戏到话剧,在宜昌得以普及与发展,陈沫潮也从此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
          1930年至1937年,陈沫潮辗转任教于宜昌、沙市、巴东等地。他一边教书一边寻求革命真理,渴望加入革命组织。1936年冬,陈沫潮在沙市鄂中小学率先教唱 《义勇军进行曲》,“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声,迅速传遍了沙市。陈沫潮涉嫌参加革命活动被捕,经宜昌富贾、爱国名士何元干营救出狱。1937年11月,陈沫潮与孙德枢、张家祥、冷善远、黄鑫贞等共9人集体加入所谓沙宜“自发党”,陈沫潮被选举为“自发党”书记。陈沫潮作为宜昌地区的代表,经沙市到斗湖堤参加了鄂西第一次党代会。后来中共湖北省组织部决定解散 “自发党”,然后再由个人以自然人的身份,一个一个申请审核入党。中共湖北省委派王军随同省委组织部长钱瑛来到宜昌考察。陈沫潮于1938年春经王军(又名罗乃夫)介绍,再次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宜昌的刘真(新中国宜昌第一任市长)、简化生(曾任中国对外关系研究所党组书记)、陈黛玉、文家香、黄鑫贞、胡传孝等24人先后被吸收入党。
          1937年初,冷善远去上海看了话剧《日出》和《武则天》,感受到了话剧的宣传鼓动作用。冷善远与陈沫潮、谭兴邦、张家祥、陈鸿儒、罗思源、王世焕等人在圣母堂附近野餐,讲述戏剧是宣传抗日救亡的极好艺术形式。大伙决定策划组建一个话剧团体。他们到二马路请在那里当公司会计的湖北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陈穆当导演,并制定了剧团的简章和团徽,创作了团歌。组织了四川中学、四川小学、学院街小学等学校一批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在云集路梅安里成立了的“梅安里话剧组”。“梅安里话剧组”刚成立,演员队伍中就吸收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青年救国团”的进步青年,还吸收了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中共宜昌地下组织把该剧团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陈沫潮是“梅安里话剧组”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他们为后来成立宜昌抗战剧团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宜昌抗日救亡显英才
           这个时期的宜昌,正处在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高潮中,同时也处在革命高潮中。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是宜昌中共地下组织。爱国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纷纷组建抗日文化宣传组织。其中,成立于1938年5月29日的抗战剧团,是影响最大、时间最长,也最有战斗力的革命文化团体。抗战剧团设立在环城南路39号,是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抗战剧团成立党支部后,陈沫潮首任剧团的党支部书记,后任党支部书记为简化生。先后有中共宜昌特支、中共宜昌区工委、中共宜昌中心县委、中共湘鄂西区党委的负责人钱瑛、王致中、孙世实、何功伟及宜昌县委负责人高山(徐远)等同志直接领导抗战剧团工作。剧团演出的剧目有:《我们的故乡》、《突击》、《八百壮士》、《最后一计》、《妇女进行曲》、《烙痕》、《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场公演72次,演出60多个剧目共874场,观众约11万人次。公演献金2000多元,征集慰问信2000多封,征寒衣300多件,赴沙洋前线抢救难童100多名。宜昌抗战剧团成就显著,影响很大,仅各种报刊登载宣传报道文章就达140多篇。
          抗战剧团磁石般聚集着一批优秀青年,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3岁。陈沫潮像兄长般热情地关心着他们的进步,照料着他们的生活。因他在兄妹中排行老二,同志们便都亲昵地称他为二哥。许多青年在抗战剧团这个革命大家庭里锻炼成长,三分之一的骨干被培养成为中共党员。在抗战剧团入党的青年中,有抗战剧团的另一位领导者冷善远,还有后来在重庆办《挺进报》并英勇牺牲的陈崇德(陈然烈士)。冷善远的入党介绍人就是陈沫潮和何功伟(据冷善远档案资料记载)。
          1938年6月,中共宜昌中心县委曾经授权陈沫潮,利用剧团合法演出的机会,到各县巡视了解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情况。党组织也派专人协助陈沫潮剧团内举办党员培训班,加强抗战剧团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核心力量。真正意义上的新剧运动,以及歌咏、绘画等新文化活动,也正是这一时期在宜昌兴起,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宜昌地区革命史与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也可以说,陈沫潮也是新文化在宜昌传播发展的开拓者之一。
      一生满腔热血献社会
          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陈沫潮应时任西北艺术学校教务长、老战友冷善远(钟纪明)邀请去西安工作。从重庆顺江而下,带着妻子朱诗静和儿女来到宜昌,在等待赴西安之际,受到张明一的热情接待,诚邀陈沫潮和一道来宜的原宜昌抗战剧团导演陈穆夫妇,回到这座他曾经战斗过的城市工作。他与张明一是相识很久的同志和挚友,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与追求,早在1947年,陈沫潮通过在汉口《华中日报》当编辑的张明一,发表了揭露当局腐败的新闻通讯、特写。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为他们实现理想开辟了用武之地。1950年4月,张明一介绍陈沫潮先到宜昌市文化馆工作。接着,两人又奉命共同筹备成立宜昌市文联筹委会。经中共宜昌市委同意,推举陈沫潮为主任。1950年9月,在湖北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陈沫潮又当选为省文联执行委员。1952年7月,陈沫潮的名字,列入了宜昌市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的委员名单。
          陈沫潮在担任宜昌市文联筹委会主任期间,与其他几位干部一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团结文艺界同志,积极进行戏曲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了大量工作。在辅导码头工人开展文艺创作活动中,建立了以黄声孝为代表的宜昌市第一个工人业余创作组。同时,陈沫潮又与张明一共同倡导,组建了宜昌市解放剧团。并聘请原抗战剧团导演陈穆担任该团的导演。

         解放剧团虽只存在两年时间,却发扬当年抗战剧团的优良传统,服务中心、迎难而上,排演了 《走向一条路》、《思想问题》、《台岛之夜》、《方珍珠》、《搬运工人翻身记》、《糖衣炮弹》、《赤道战鼓》等一大批优秀剧目。通过公演和轻装巡回到宜昌地区各县演出,对配合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1952年宜昌市文联筹委会撤销编制,陈沫潮被安排到市京剧团担任编剧,并负责剧改工作。他又以满腔热情帮助演员创作,或与演员合作写戏。京剧团在“文革”前,能够创作、改编、移植剧20多个,应该说也有陈沫潮很大的功劳。他与演员一道,大胆探索运用传统戏曲反映现代生活的道路,终于率先在全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59年,他与张信祥等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选准题材,深入五峰茶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又由他执笔创作了大型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茶》剧被誉为湖北省三朵红花之一。《茶》剧上演后,反响强烈。1960年3月在武昌洪山礼堂汇报演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观看演出后欣然命笔题诗:“旧瓶装新酒,装试已成功。酒富新醇味,瓶存旧古风。茶山七仙女,京剧万花筒。歌颂大跃进,登场博采红。”1963年《茶》剧又奉调进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之后,省委副书记许道琦笔名作序的 《茶山七仙女》剧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赤道战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惊爆了京剧团唱外国戏的冷门,可谓语惊四座,上座率经久不衰。
          “文革”中,陈沫潮被关进“牛棚”遭到批斗。这位宜昌“38”式24名地下共产党员之一、宜昌抗战剧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沫潮,被打成“叛徒”,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于1980年7月决定对陈沫潮按离休干部安置。他的生活较前安定,又年已古稀,可以享几天清福了,但这不合他的习惯,因为他是学习型的性格。他仍然将生活开支以外的钱,都用来订阅书报,从未停止学习与写作。直到1986年12月3日因高血压病突发悄然病逝。
          陈沫潮虽出生于重庆,却是在宜昌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宜昌抗战史上,留下了十分厚重的一笔。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