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图书条目标准图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张健 著 / 中华书局 / 2022-09 / 平装
售价 ¥ 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3-09-18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呈现在读者手中的这部《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论著是在张健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者利用清代档案、方志、文集中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和灾害的大量信息建立旱涝灾害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作者对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旱涝等级、降雨量变化序列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演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之与太阳活动变化、树轮序列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引起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变化与波动的原因。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有代表性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个案分析,以复原其形成的气候背景,探讨它们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方式。这一研究的目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是立足于较高分辨率的历史文献,试图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的历史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由于作者用力甚勤,写作认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其研究,出色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读者通过研读《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很容易从中领悟其研究的精妙与扎实。在此我不必赘言,仅举一例以见研究者对待学问的严肃态度及其扎实的史料处理功底。
张 健(1980),男,博士,先后于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现任西北大学副教授(特评),硕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其信息技术、黄河环境史等与科研工作;主持社科、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并参与重大科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项目、社科重大项目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期刊发表30余篇。
序绪论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第五节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区史料及其蕴含的气候信息第一章 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1644-2009年)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代表站点的选取第三节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第四节 旱涝特征分析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二章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5-10月面降雨量序列重建与特征解析(1765-2009年)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万锦滩水志设立与水位数据解读第三节 面降雨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第四节 面降雨量重建结果与特征解析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三章 康熙年间陕、晋、豫三省大旱事件剖析(1689-1692年)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第二节 大旱灾情与时空分异特征第三节 大旱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第四节 1689-1692年大旱灾的社会应对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四章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中游极端降水事件诊断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第二节 雨情与灾情第三节 降水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第四节 气候背景推断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五章 清代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关系讨论(1751-1911年)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决溢事件及气候背景第三节 气候波动与黄河历次决溢程度变化关系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六章 清代黄河防汛与报汛制度的运作第一节 古代水志设立及其应用的三段时期第二节 清代黄河水志设置及其水位记录的学术意义第三节 清代黄河河务与报汛制度运作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七章 民国时期黄河中游气温变化及寒冷事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第四节 气温变化特征第五节 “民国十八年年馑”与寒冷事件史实、影响及天气背景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附录一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等级数据附录二 1644-1911年黄河中游旱涝分异图集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