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白湘云书社
  • 京剧/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9787505957787 崔伟|主编:白庚胜 文联

京剧/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9787505957787 崔伟|主编:白庚胜 文联

举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

  • 作者: 
  • 出版社:    文联
  • ISBN:    978750595778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文联
  • ISBN:  978750595778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16.70 5.6折

定价 ¥29.8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22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1375666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一、雅声落寞中飘来的田野之歌
        1.京剧起源期的社会与艺术环境
        2.注入徽剧与汉调的血液
        3.徽、汉合流中站起的老生三鼎甲
        
      二、云霞满天带来京尉盛世
        1.迅速壮大的京剧与《同光十三绝》
        2.臻于完美的京剧艺术
        3.“伶界大王"谭鑫培与群星耀日
        4.进入宫廷誉播南北
        
      三、在城市观众的追捧中登上时代的艺本巅峰
        1.京剧三大贤的意义
        2.科班、票友与京剧传播的大众化、全国化
        3.“四大名旦”与前、后“四大须生”
        4.京剧走出国门花开彼岸
        5.异军突起的金、郝、侯花脸风暴
        
      四、劫难中的蜕变与拓展
        1.麒麟童统领下的“海派”京剧大军
        2.传统的“四小名旦”与“另类”女演员的大红大紫
        3.延安风光
        
      五、大悲大喜命运中的起落沉浮
        1.跨入新门槛的变化与迷茫
        2.现代戏的狂风暴雨
        3.面向未来阔步前行
        
      结束语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华大地似乎天生就是孕育戏曲艺术的肥沃土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且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文化。
      京剧诞生并成长于北京,它博采众长,汲取了传统的昆曲和许多地方戏的养分。可以说,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千年发展史的缩影。它博大精深、美轮美奂,以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世人,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精彩内容
       徽、汉二剧种历时几十年的同班共存状态在中外的艺术发展史上都是个极为独特而有趣的现象。这也许是某种机缘巧合,但从日后诞生京剧的结果看,我们更应该将它看作是一种必然。
      最初,“班是徽班,调是汉调”的局面说明了徽剧与汉调的平分秋色。那时虽是同台演出,但徽、汉艺人各自按照其固有的演法和唱腔去演。
      可是不久,连徽剧艺人自己都感到本身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板式较汉调来说自愧不如,大有学习、借鉴、吸收的必要。这样,寄身于徽剧班社中的汉调不但在吸引观众方面进射出了巨大的魅力,而且对改变徽剧的固有形态
      ,促其推陈出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没过多少年,徽剧便引入了许多汉剧的精华元素。与此同时,汉剧也向徽剧学习了许多自己不足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是,徽、汉尽管仍各有自己的艺术躯壳,但在彼此的肌体中已流淌着对方的血液精华了。这时的徽剧与汉调不再是最初晋京时的面貌,在徽剧中已有了汉调带给它的成套西皮唱腔,而且连它已有的二黄唱腔,也从以往较为单调的二黄平板(四平调)发展为从汉调引进的导板、慢板、原板、散板等丰富的板式。
      可见在徽、汉合流的第一阶段,汉调对二者的向前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徽剧与汉调的合流则使彼此更为接近,在艺术风格上更趋于统一、协调,也就必然地共同走上适应北京观众特点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另一个应变与发展的征程了。
      这一更大意义上的艺术风格蜕变,首先是建立在二者固有艺术资源的成功整合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的融合非常可贵的是彼此并没吞噬对方,而是通过相互吸收焕发出了更强的艺术魅力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源于他们先天在艺术资源上的渊源和艺术风格上的接近。因此说,徽汉的合流首先是在音乐唱腔上西皮、二黄有机结合并产生了质的飞跃的结果。
      其次,汉调更为严肃的历史题材剧目和严谨的表演风格,为徽剧符合京华之地看客的审美与兴趣特点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第三,汉调艺术家的演唱风格由于本身(西)皮(二)黄腔调有机结合后形成的板式细腻、讲究、丰富、完备的特点,与徽剧演员相比在演唱上更为追求韵味自然,这无疑也符合京城观众特有的口味。正如当时的《竹枝词》所述:“急是西皮缓二黄,曲中反调最凄凉;倒(导)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我们从中可形象地体会到汉调唱腔与演唱的魅力。第四,汉调剧目与演唱的特点自然形成了以老生为主角的艺术格局,改变了由魏长生、高朗亭等秦腔、徽剧艺人形成的以旦角为号召的局面。这一改变的意义远非行当间的简单更替,这个主要表现行当的确定为以后京剧不同于一般地方戏和因此所产生
      的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剧种气派奠定了基础。第五,经过整合后的徽、
      汉两班的演出在题材剧目上大大丰富,自然就带来了艺术风格的绚丽多姿。这无疑对吸引更广泛范围观众的光顾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在接下来徽、汉结为一体后的变化中,如何适应北京地域文化和观众审美特点就成为了一个更具战略性的嬗变课题。而这个嬗变除了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为统一外,关键就是演唱语言上的改造。
      严格地说,徽剧、汉调,抑或秦腔、京腔,甚至昆曲(苏州方言为主)都是以地方语言为演唱主体。这给在更大范围内的流播带来局限,而且难免带来“俚俗”的诟病。这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君、士正统的观念里,总是会遭人轻视,甚至连自己也会自惭形秽。随着京都有地位和文化的老
      爷们对徽、汉班演出光顾的增多,艺术家们也感到了在语言上向更高境界提升的必要。
      首先,在念白上由原来徽、汉各念方言改为了统一遵循正统韵书《中原音韵》来规范念白。当然,徽剧、汉剧的演员毕竟不是学子,所谓规范都是相对的。因此,在他们的演出念白中也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徽音、汉调。
      第二,在演唱上确定了“湖广音”的沿用。这与当时徽、汉交融演出时在演唱上更多地袭用了汉调的演唱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湖北方言音域
      宽泛,其语调升降幅度明显,变化层次丰富,在听觉上更具有音乐性,更便于演唱出韵味,因此人们便在演唱上采用了“湖广音”。同时,在唱词的韵辙上,确定了“十三辙”的规范。它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所用语言的发音特点,在诗歌化的念白、唱词韵脚上加以归纳,并约定俗成为规范的十三种韵辙。它们是落ong韵的中东辙、落i韵的一七辙、落an韵的言
      前辙、落ei韵的灰堆辙、落uo韵的梭拨辙、落ao韵的摇条辙、落a韵的发花辙、落en韵的人辰辙、落ou韵的由求辙、落ie韵的乜斜辙、落u韵的姑苏辙、落ai韵的怀来辙和落ang韵的江阳辙。戏班中为了方便记忆,将这十三个辙口分别用一个字表示,组成一句话:“东西南北阔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以至于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尽管目前没有史料详记这段经历,但从目前京剧的语言特点上看,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徽、汉两剧种完成了语言、演唱、音乐伴奏风格的统一融合后,就为京剧艺术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一种戏曲艺术的完备与成熟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出现上。他们是这种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活化体现,同时更以本身精湛的技艺和对戏迷的巨大吸引力扩大并推动着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遂使之更趋成熟与完美。在徽、汉合流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这种职责的是被誉为“三鼎甲”的三位老生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三鼎甲”一词是科举时代对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的誉称。后来,世人将这个词用做夸誉某些行业中的出类拔萃者。当时,京城京剧迷中颇多晋京赶考者和候补官员,他们每天光顾戏曲演出,并经常给自己欣赏的艺人们褒以封号以为风雅,“三鼎甲”就是他们所创。从中可以看到京剧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观众群的层次特点。
      “三鼎甲”中的首位是程长庚(1811-1880年)。他是一位徽班出身的演员,原名椿,字玉珊,成名后设“四箴堂”,安徽潜山人。他由皖入京后在三庆班出演老生,开始演出并不十分出色,于是暗下决心苦练不辍,三年后终于一举成名,成为三庆班的头牌老生,后来又成为班主。
      P19-2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