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白湘云书社
  • 苏轼诗词选 9787020117093 陈迩冬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轼诗词选 9787020117093 陈迩冬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举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020117093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30.20 7.2折

定价 ¥4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14

    数量
    库存5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1201642477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迩冬(1913—1990),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广西桂林人。1949年聘为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主要致力于古籍整理,有《苏轼诗选》、《苏轼词选》、《苏东坡诗词选》、《史记选注》、《韩愈诗选》及《宋词纵谈》、《它山室诗话》、《闲话三分》等。

      目录
      苏轼诗选
      前言
      再版告读者
      初发嘉州
      江上看山侣
      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
      屈原塔
      巫山
      黄牛庙
      荆州(选五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次韵子由岐山下诗并序(选五首)
      北亭
      轩窗
      荷叶


      石鼓歌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石鼻城
      郿坞
      题宝鸡县斯飞阁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岁晚三首并序
      馈岁
      别岁
      守岁
      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蚕市
      和子由寒食
      中隐堂诗并序(选二首)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间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
      扶风天和寺
      周公庙并序
      楼观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
      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石苍舒醉墨堂
      次韵子由绿筠堂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傅尧俞济源草堂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次韵杨褒早春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虞姬墓
      游金山寺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
      题一诗于壁
      戏子由
      嘲子由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三首)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
      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二首)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催试官考较戏作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
      鸦种麦行
      画鱼歌
      吴中田妇叹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赠孙莘老(选三首)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听贤师琴
      法惠寺横翠阁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
      洞见待
      自普照游二庵
      新城道中二首
      山村五绝(选三首)
      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
      赠别
      次韵代留别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於潜女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选三首)
      有美堂暴雨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陌上花三首并引
      宿海会寺
      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
      ……
      苏轼词选

      内容摘要
      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对人生持超旷的态度,其诗纵意所如,触处生春,多发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最喜爱的宋代诗人。陈迩冬选注的《苏轼诗词选》精选苏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并常结合“谈艺”,言简意赅,时有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

      精彩内容
      苏轼诗词选   目  录苏轼诗选前言再版告读者初发嘉州江上看山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屈原塔巫山黄牛庙荆州(选五首)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和子由《渑池怀旧》次韵子由岐山下诗并序(选五首)北亭轩窗荷叶鱼松石鼓歌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石鼻城郿坞题宝鸡县斯飞阁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岁晚三首并序馈岁别岁守岁和子由踏青和子由蚕市和子由寒食中隐堂诗并序(选二首)……戏子由嘲子由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三首)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二首)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催试官考较戏作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鸦种麦行画鱼歌吴中田妇叹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赠孙莘老(选三首)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听贤师琴法惠寺横翠阁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有美堂暴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陌上花三首并引宿海会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书双竹湛师房(选一首)宝山新开径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过永乐文长老已卒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游鹤林招隐二首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选二首)无锡道中赋水车……和子由四首(选二首)送春首夏官舍即事答陈述古(选一首)和文与可洋川园池(选五首)湖桥横湖书轩溪光亭此君庵寄题刁景纯藏春坞寄黎眉州登常山绝顶广丽亭和晁同年九日见寄别东武流杯留别雩泉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书韩幹《牧马图》宿州次韵刘泾次韵答邦直、子由(选二首)韩幹马十四匹司马君实独乐园……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百步洪二首并序石炭并序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泗州僧伽塔龟山舟中夜起大风留金山两日赠惠山僧惠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安国寺寻春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武昌铜剑歌并序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侄安节远来,夜坐(选二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红梅(选一首)寒食雨二首琴诗并序正月三日点灯会客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南堂(选三首)初秋寄子由东坡和秦太虚梅花海棠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别黄州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道者院池上作虢国夫人夜游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荔支叹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新年(选三首)迁居并序纵笔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选一首)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和陶止酒并序籴米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选二首)倦夜纵笔三首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选一首)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选一首)汲江煎茶澄迈驿通潮阁(选一首)跋王进叔所藏画(选二首)徐熙杏花赵昌芍药过岭(选一首)送别苏轼词选前言行香子(一叶舟轻)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诉衷情(钱塘风景古今奇)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清平乐(清淮浊汴)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南乡子(寒雀满疏篱)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醉落魄(分携如昨)永遇乐(长忆别时)浣溪沙(长记鸣琴子贱堂)沁园春(孤馆灯青)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春已老)满江红(东武南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相从不觉又初寒)南乡子(不到谢公台)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西江月(照野浅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大江东去)念奴娇(凭高眺远)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渔父(渔父饮)……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前   言一宋嘉祐四年(1059)的冬天,峨眉山顶照例给云雾笼罩着,人们虽不难从这一片迷蒙里想象那上头定是一片冰雪——一片白,但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词句。这里借用。的所在,发生过什么事?于人群后世有什么关系和起什么影响?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这时山下人家有的在收拾他们的糯米和干胡豆;有的在检点冬衣,想为孩子买点天竺国传来的“木棉”作袄,因钱不够而发愁。这时山下人家之一——眉山县纱縠行苏宅,有人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青年苏轼同着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的弟弟苏辙,将沿着水道东下荆州(江陵),然后起旱北行,重入汴京(开封)。不要太相信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话,那也许是《水经注》“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风御奔,不似疾也”的改写。那时坐木船走川江,而又是远从白帝城以西的川江上游出发,要“过郡十一,县二十有六”苏轼《上荆州王兵部书》中的自述。,路上又有停留,他们足足在木船上过了六十天同上,自述“自蜀至楚,舟行六十日”。一个约略具有祖国历史、地理常识的读者,对于这条江水两岸的名城、古迹、产生于这里的神话和粘着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当不是生疏的。二十四岁的诗人苏轼,他接触着这些,他热爱着这些,他精神上吞吸着这些,他一一地记录着、抒写着这些,六十天之中成诗四十二首,且不说这产量可观,那些篇章里是那样地巧于捕捉动的、静的事态,塑为形象;那样地善于摄取古人精华;那样地精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又是那样言古人所未尝言,写时人所不能写;那样浩瀚,如海如潮;那样锋芒,如九华剑,如七宝刀。……从这时起,从这些诗起,李、杜以后一颗大诗星在长江上出现了。这时节,“古淡”“古淡”是前人对梅尧臣诗的风格的评语。的梅尧臣诗刚刚打退了“西崑体”;“老辣”“老辣”是我对黄庭坚诗的风格的体会。的黄庭坚诗还未起来;苏诗,独以“清雄”王半塘说苏轼的词“清雄”,我以为恰可移用作苏诗风格优选的评语。半塘名鹏运,清末大词人,是词学的非常不错。廓大了宋诗的疆土!二说起“宋诗”,读者总会有与读“唐诗”不同的感受。每觉唐诗熟,宋诗生;唐诗热,宋诗冷;唐诗放,宋诗敛;唐诗畅,宋诗隔;因而也就觉得唐诗豪,宋诗细;唐诗堂皇,宋诗典雅;唐诗浪漫性强,宋诗浪漫性少;唐诗现实意义显,宋诗现实意义隐。是吗?是的,但也不尽是。这种比法,太板,而且把它们互置于对立地位看待,也未必适足以说明唐诗与宋诗。倘从唐诗与宋诗的关系上找一个比喻,如说唐诗似长江黄河,宋诗也像是江河,不过设了水闸水堰之类的话,倒很入情。从前的人谈诗,每以“盛唐”、“隆宋”并称。且谓前有李、杜,后有苏、黄。实则苏、黄虽在诗的成就上稍逊于李、杜,而他们所走的道路却十倍艰难于李、杜。一,李、杜碰上了那样一个时代:由承平到动乱,大规模的、长时期的战争起来了,安处和流亡、富贵和贫贱、生和死,瞬息变幻。这生活,是苏、黄所少见的。二,动人心魄、沁人心脾的游侠、恋爱一类的题材,在唐代是丰富的,偏是北宋诗人所缺少的。三,唐代以诗取士,因此许多诗人把诗当作致身青云、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宋代诗人没有遇上这样的好日子。四,唐人胸怀宽大些,说话比较可以随便,纵说话不当,得罪了皇帝,像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中语,因此而得罪了唐玄宗。,也无太大的灾祸,不做官就是了,乐得个“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诗中语。的美名儿天下后世传!宋人气量狭小,党争既烈,文网尤严,文同警告过苏轼:“西湖虽好莫吟诗”文同《送子瞻倅杭》诗中语。……不过苏诗不像黄庭坚以后“江西诗派”那样生、冷、敛、隔……相反,苏诗能熟能热、大放大畅,作为长江黄河,往往冲破了水闸、淹没了水堰,恣肆,波涛泛滥。可惊的是,苏轼没有李、杜的时际,而来从事李、杜的事业,这太不容易,这要大本领!须得走新的路,或者说:造路。读者直接接触到他的作品,便知他是怎样“白战不许持寸铁”见本书《聚星堂雪》。地来“吞五湖三江”黄庭坚赞苏轼的诗,说“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而自谓“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三今存苏诗,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小部分不可靠,那是别人的作品,后人编集时所羼入。剔去这些,也并非全部,他二十四岁以前的,我们今天无从从集外再找到,其他遗落的也难于再辑得。这里只是从通行的苏诗集子里选出三百三十二首,以中年的作品居多。苏轼写诗,早年学刘禹锡,语多怨刺;晚年虽假道于白居易,而驰意于陶渊明,平淡近人,杂以禅味,但仍是“二分《梁父》一分《骚》”龚自珍《咏陶潜》:“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中年受李白影响颇多;又不时地师法杜甫。前面说苏诗“清雄”,也以中年成熟的作品最能代表。当然,像苏轼这样一个大作家绝不是几个前辈诗人所能范围,他更上溯承祧了《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而其创作的主要源泉则是来自生活,尤其是在被贬谪、被放逐、流离中获得接近人民丰富的生活。“清雄”是苏诗的艺术境界。“清”似近于“古淡”,而实不同于“古淡”。“雄”易混于“老辣”,而实不同于“老辣”。因此,在“宋诗”中,苏轼未尝肯学步于前辈“诗老”梅尧臣,虽然梅尧臣在欧阳修领导的文学运动中是诗歌方面的旗手;而又不苟合于黄庭坚,虽然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在诗的成就上,并世齐名,但两家“家数”,却绝少血缘。梅诗古淡,古淡就未免“冷”;黄诗老辣,老辣则一定“狠”。苏诗的特色恰是不冷不狠的“清雄”。怎样是“清”?清者明澈洒脱,不泥不隔。以诗为例:酒阑病客唯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和子由送春》怎样是“雄”?雄者壁立万仞,辟易万人。以诗为例: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若论“清雄”: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是一个例子。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另是一个例子。但苏诗也有“敷腴”乃至于“肤滑”的一面,虽然在他的全部诗作中那仅是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却有大影响于后人:“敷腴”之作,实开南宋陆游一派;“肤滑”之风,使后来许多庸俗诗人不仅把诗当作“羔雁”,而且在写作上找到了“法门”。在这一点上,苏轼的创作态度实是没有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那样严肃,没有他的前辈梅尧臣那样严肃。我敬爱的读者:无论你怎样喜好苏轼,我们不能为他呵护。四宋诗,对于唐诗来说,它是新诗。这新的局面,可以说是由苏、黄打开的。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不曾受到前人的注意。偶尔有人注意了,却是说它坏,甚至于否定它——不是诗!清代批评家纪昀就是这样说的:“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在李、杜诗篇里是找不到的。大家读苏轼的《汲江煎茶》又将有另一种新的感觉: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时是月夜,天上有月,水里也映有月,人们舀水,似乎连月亮也舀回去倒进水缸里。水是江水,舀一杓,不就是分得了江的一部分吗?月小,偏说用“大瓢贮”;江大,偏说用“小杓分”。这两句诗,也许从韩偓“瓶添涧水盛将月”化来,但这种表现手法,怕未必逊于或者还高于前贤!苏轼用“喻”是最丰富的、博洽的、精当的,不袭用古人已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不止用一种形象来比拟一件事物,常是像明珠一样,不是一颗,而是一串;像射击一样,不是一发,而是连发: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清代的诗选手之一的查慎行,就在这《百步洪》几句下低首,并且指出这种“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我以为“创”倒不始于苏轼,苏轼只是化陈凡为新奇罢了。在苏轼的诗篇里,更大量的是在陈旧平凡的题目下出现新奇的歌。一个随手可拾的例子,《续丽人行》就是善伺古人的隙、善翻古人之案的其中一首:这一首是题唐代大画家周昉所作《背面内人图》的。周昉所绘的内人与李白所描写的“沉香亭北”的美人无涉,与杜甫《丽人行》中所描写的“长安水边”的丽人更无涉,他却借词说起,尤其是异想或者说联想地借题发挥,把周昉的画中人权当作杜甫在曲江头的眼中人,不过是没有瞧到正面,“隔花临水一时见,只许腰肢背后看”罢了。而结尾却落到与这些内人、丽人万无一涉的汉时梁鸿的妻子——那传为佳话“举案齐眉”的女人身上去: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如果说《续丽人行》之类是袭用旧题而极力不与古人相犯,那还另有一类故意与古人相犯,如《石鼓歌》便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韩愈都写过《石鼓歌》,尤其是韩愈那首歌,已成了家弦户诵的名作。苏轼二十七岁在凤翔做签判,有机会看到了这传世的先民杰作——石鼓,他就在《凤翔八观》中写出了他辉煌的《石鼓歌》,博大、壮阔、典重、精锐,企图压倒韩作!……这一点,是新东西,是可珍贵的。但这可珍贵一点,恰恰为我们的文学史家们所丢掉。五苏轼不仅是大诗人,同时是人民所熟知的、所乐道的大散文家、大词家、大书家、画家,他又知音律,喜听平话,懂得园林艺术,精于鉴赏吉金乐石,在艺术上可算是“全才”。在诗、词、散文、书法上,他都是“开派”者。诗,前面已约略谈过。词,到了他手上才把境界廓大起来,铁板铜琶,压倒了五代以来一直到柳永的绵蛮靡丽之音,与后来的辛弃疾被并称为“苏辛词派”,这一词派影响了词坛数百年。散文,他是人所共知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他和他的父洵弟辙)之一。书法,他是颜真卿之后的大书家,宋代的巨擘,与米芾、黄庭坚、蔡京共称“四大家”后来去掉蔡京,补以蔡襄。“四大家”由“苏、黄、米、蔡”改排列为“蔡、苏、黄、米”,因蔡襄为三家的前辈。他毕生浸淫在文学艺术生活里。但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是过着官吏生活:……因此人民有所爱于苏诗。六这本书里所选的,首先是吸收了人民的“选本”——即今日尚传诵于人民口头的,那比任何选本还可靠,那是经过历史考验,既有政治评价又有艺术评价的。可惜的是,这类的作品不太多,我只是依照这个图样去全集中求索。找错了,那是由于我的水平不够,不能怪苏轼。同时,按照一般读者的食量和消化力,编选时对什么多了、什么少了,哪篇深些、哪篇浅些,不得不有所抉择、有所配搭。至于抉择不当或配搭不匀,那也还是由于我的水平。注释,基本上是依照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初编”的一套办法和一些实例。好在这工作前人做了许多,“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注苏诗的家数自宋至清,想亦不少。我是取用较晚出的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但也未能尽从。人各有见,初亦不必强同。详略之间,各有对象,也不可能沿袭。其他专注、专批各本,如查注(清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纪批(清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王编注(清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翁补(清翁方纲《苏诗补注》)、沈补(清沈钦韩《苏诗查注补正》)……亦或多或少地参酌采用,他们有突出的、独到的意见,我并在本书的注文里特别揭出。我觉得这些注、批、补正,往往是后来居上,它们似乎还好过宋人的注本,如王注(宋王十朋《东坡先生诗集注》)和施注(宋施元之《施注苏诗》),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至于取于经籍,采于史册,以及来自诗话、笔记、方志、谱录……者,不一一在这里开书单,也不另列引用目;编年和校勘,那更不敢掠前人之美,虽有去从,亦不必向读者饶舌。读者最重要的是——直接接触作品!好在读者已经打开苏轼诗卷,从八百九十八年前的冬天,诗人苏轼在开船的阗阗鼓声中所写的诗起,接触许多了,我对于苏诗说错了的地方,将由苏诗作品本身来修正。在接触作品的同时,希望读者指正这书选、注、编年和校字上的错误,以便改订。陈迩冬1957年10月于北京李广桥畔再版告读者《苏轼诗选》出版于1957年,距今已二十七个年头。那时,唐宋各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的诗,俱有新的选注本,惟韩(愈)、苏(轼)尚缺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次第组此二家诗选稿,亦无应者。我在该社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怂恿下,后先担任了这两家诗的选注工作。这工作,以我的能力——学殖和经验,是负不起的。所以此书编成,在我,虽有一分喜悦,却有九分惶恐。不消说,疏陋和错误,在这选本中是存在的。岁月如流,当这选本已绝迹于书肆,我的惶恐也随之渐失,因为它已不再贻误读者,私衷更庆幸有别的好选本来代替它。未料二十七年后此书再版,且列为读本之一,这使我失去的惶恐又回到心上,好在同时得到一个给我补过的机会,喜悦也就俱来。谢谢陈建根同志和郭隽杰同志相助修订此书——主要是正错夺,校订注文,调整注码;至于选目,只极少的篇、首有增删,百分之九十九不动。版式由直排改为横排,注文分行,题下编年及附有必须说明的话另出,以清眉目。这样,庶几比初版本较好些。谨向新读者敬礼!向旧读者敬礼后道歉!陈迩冬1983年9月,于北京安定门外无限夕阳楼初发嘉州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