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白湘云书社
  • 国学梯级公开课(5)/经崖国学教育丛书 9787559432957 编者:摩罗//杨帆 江苏文艺
  • 国学梯级公开课(5)/经崖国学教育丛书 9787559432957 编者:摩罗//杨帆 江苏文艺
  • 国学梯级公开课(5)/经崖国学教育丛书 9787559432957 编者:摩罗//杨帆 江苏文艺
  • 国学梯级公开课(5)/经崖国学教育丛书 9787559432957 编者:摩罗//杨帆 江苏文艺

国学梯级公开课(5)/经崖国学教育丛书 9787559432957 编者:摩罗//杨帆 江苏文艺

举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 作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
  • ISBN:    978755943295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作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
  • ISBN:  978755943295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售价 18.70 4.9折

定价 ¥3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04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30628686
      商品描述:
      目录
      壹  集部
        第一课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
          赏析与写作指导  游山玩水的恐怖经历
          延伸知识  看看庐山真面目
          副课文  记游庐山
        第二课  吴江两节妇传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为英雄守节
          延伸知识  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锐减
          副课文  刘伯温揭示朱元璋天命
        第三课  崇明老人记
          赏析与写作指导  平平淡淡写日常
          延伸知识  百善孝为先
          副课文  刘伯温为仇敌说情
        第四课  石涧记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一直在场的作家
          延伸知识  士穷乃见节义
          副课文  朱元璋赋楚辞赐宋濂
        第五课  《述庵文钞》序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一篇简短的写作教材
          延伸知识  徐渭为什么发疯自残?
          副课文  朱元璋为刘伯温家乡减税
      贰  经部
        第六课  巧言令色,鲜矣仁
          赏析与写作指导  语言也是掩饰思想感情的
          延伸知识  不爱口才和美色
          副课文  患难相恤
        第七课  听其言而观其行
          赏析与写作指导  孔夫子以骂立规
          延伸知识  忠信笃敬走四方
          副课文  乡民庆吊赠遗
        第八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赏析与写作指导  生命能量需凝聚
          延伸知识  朱昭报国存浩气
          副课文  落叶但敲门扇
        第九课  率兽而食人
          赏析与写作指导  人民苦难与权贵享乐的内在联系
          延伸知识  俑与陪葬、殉葬
          副课文  门通杨柳渔家
        第十课  我以不贪为宝
          赏析与写作指导  廉政教育:我以不贪为宝
          延伸知识  古人的姓和氏
          副课文  陕西新现秦玺
      叁  史部
        第十一课  古公迁国
          赏析与写作指导  古公的君王观
          延伸知识  周代的戎狄
          副课文  河政
        第十二课  文王行仁
          赏析与写作指导  文王四德
          延伸知识  古公慧眼识文王
          副课文  馆舍
        第十三课  周公吐哺
          赏析与写作指导  周公之德建奇勋
          延伸知识  制礼作乐照华夏
          副课文  街道
        第十四课  太子演习当皇帝
          赏析与写作指导  皇帝如何培养
          延伸知识  寒食散是什么药?
          副课文  言利之臣
        第十五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为国尽忠不容易
          延伸知识  英国黑手伸进新疆的企图破灭
          副课文  聚财人散
      肆  子部
        第十六课  圣人忧劳百姓
          赏析与写作指导  君权来自何处?
          延伸知识  淮南王与淮南国
          副课文  朱元璋善待陈友谅家族
        第十七课  盗阴阳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一个富翁的天道智慧
          延伸知识  郑和的豪礼与利剑
          副课文  元相纳哈出归降大明
        第十八课  参井田均田之法
          赏析与写作指导  田园牧歌与大同理想
          延伸知识  解缙作对联
          副课文  留任留葬好知县
        第十九课  田制一
          赏析与写作指导  税赋与土地制度
          延伸知识  张居正身后的辱与荣
          副课文  胡居仁从祀孔庙
        第二十课  五味调五脏
          赏析与写作指导  食疗与治未病
          延伸知识  吃饭睡觉皆养生
          副课文  朱元璋确定汉蒙边界


      内容摘要
      《国学梯级公开课》第5级,集部与子部展示了明清若干名家的风采,有游记、散文、传记、序言、小品文、策论、寓言等。
      袁枚、黄宗羲、解缙、姚鼐、戴名世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大作家,至今还受到关注。《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是一篇精彩的游记,游山玩水写得那么惊心动魄,最后又有惊无险,真神笔也。《经部》依然以《论语》《孟子》为主,突出“言行”的主题,为儒家道德修行的关键点,值得学习。史部选文《古公迁国》《文王行仁》《周公吐哺》,这三件大事在周族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事件,古公、文王、周公三人,也是周族能够崛起、能够德服天下的关键人物。对周族发展史和周文化的认识、研究,是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课。
      《副课文》主要选自《明史》、顾炎武《日知录》、佚名《国初礼贤录》三书。《日知录》是读书笔记,属于知识性读物,《国初礼贤录》故事性很强,可尽读之。

      精彩内容
      第一课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清〕袁枚这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游记,作者详写了自己在大雨中的困窘与恐惧,以及因老僧的接应而得救的欣悦。文章对雨中黑暗的描写和对“崖仄而高”的描写,都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人物故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勤政廉洁,有声望。然晋升不顺,渐生厌倦,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男女弟子,吟咏其中。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也是“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主课文甲辰春,将游庐山。星子令[1]丁君告余曰:“庐山之胜,黄崖为最。”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崖仄而高,箯舆[2]升,奇峰重累[3],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5]之,怒号喷薄。桥下有宋祥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8],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9],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10],避雨远窜,大声呼,杳[11]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12],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13],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14]良久,犹临绝壑。
      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15]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余里矣。”烧薪燎衣[16],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余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17]曰:“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选自《袁枚文选》)注释[1]星子令:即星子县令。2016年,星子县更名为庐山市。
      [2]箯舆(bi`nyú):竹轿,一般由人抬着登山。舆,载人的交通工具,车子、轿子都称舆。
      [3]重累:重叠。
      [4]登颠:登上山顶。颠,同“巅”,即山顶。
      [5]尼:阻挡。
      [6]祥符年碣:祥符即大中祥符,宋朝真宗皇帝的年号(1008—1016),共九年。碣,石碑。
      [7]彭蠡湖:即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庐山即耸立在鄱阳湖西岸不远。
      [8]坌涌(bènyǒng):涌出。
      [9]舆夫认云作地:轿夫把云认作地面,踏脚下去,至于摔倒。庐山以云雾飞涌闻名于世,下雨天尤其严重。舆夫,车夫或轿夫。
      [10]里保:旧时在乡里为官府办差的人,俗称地保。
      [11]杳(yǎo):无声无息。
      [12]触石而颠:被石头绊倒。颠,摔倒。
      [13]呼謈(bó):大声呼痛。謈,因痛而叫喊,这里指叫苦。
      [14]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或用脚踏地。
      [15]唶(jiè):嗟叹。
      [16]烧薪燎衣:用柴生火,烘烤衣服。
      [17]霞裳:姓刘名霞裳,袁枚的学生。
      参考译文甲辰年春天,我准备游览庐山。星子县令丁君告诉我:“庐山的景色,黄崖是最好的。”于是,我先在开先寺边上观看瀑布,看完后,就去往黄崖观景。
      黄崖斜而高耸,乘坐着竹轿向上攀登,看奇险的山峰重重叠叠,就如同战场上的旗子、战鼓、戈矛、盔甲从天上抛掷下来一样险峻。这种奇险的气势压着我,让我不敢仰头观看,但出于猎奇又忍不住要抬头观看。就这样屏着气息攀登到崖的最高处。这里有舍利台,正对着香炉峰,还可见香炉瀑布。如同好友重逢,百看不厌。不久,向下行走,来到三峡桥。两座山夹着溪流,溪水从东面流过来。大石小石遍立溪水之中,阻挡着水流,汹涌激荡,发出轰响。桥下有块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的石碑,我仔细察看了好久。随后,到栖贤寺投宿。
      第二天听见雷声,但没过多久天就晴了,于是向五老峰进发。路渐渐陡峭起来。大约走了五里路,回过头看鄱阳湖,只见帆船的桅杆排列竖立,我所乘坐的船也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正在流连徘徊之时,突然下起大雨,雾气涌出,使人面对面都看不清对方。轿夫竟错把云看成了地面,好几次踩空,差点坠下崖去。引路的向导跑到远处躲雨,他大声呼喊,没人应答。天色渐渐黑下来,雨越下越大,不知道今晚在哪里投宿。轿夫被石头绊倒,我也摔在地上,所幸都没有受伤。行李沾了湿气,越来越重,挑夫叫苦不迭。家童相互埋怨,有人还哭了。我素来洒脱豪放,看到这种情况,也不能不心生畏惧。顿足徘徊许久,如同面临陡峭沟壑一般,无计可施。
      忽然,树林外,有人举着火把远远走过来,我们好像在黑暗的大海中看到神灯一样,急奔过去。原来是拄杖来迎接我们的万松庵老僧。他叹息道:“我们已经等你们很久了,可惜你们走错了十多里路。”到了万松庵,烧起柴火烘烤衣服,无意中看见房子上插着柳枝,才知道这一天是清明节。
      第二天,天下起雪来,山上结满了冰条,鞋子踩上去发出玉碎般的声音。远远望着五老峰,却攀登不上去,转身从东边下山。走了十多里路,看见三座山峰像绝壁一样立在溪流之上,山峰之下,溪水缓缓流动。我下轿向绝壁之下投了块石头,过了很久都没有听到声响,想必山谷一定很深,所以石头落下去,久久不能到底吧。溪水旁边遗留大量的柱础和瓦片碎石,我猜测这就是古代大林寺的旧址。轿夫说:“不是这样的,这里叫作石门涧。”我笑着对刘霞裳说:“考据学,不能和轿夫相比,暂且作为一种说法也无妨!”随后来到天池寺,观看明朝皇帝所赐的铁瓦。而后前往黄龙寺借宿。僧人告诉我说:“从万松庵到这里,已经猛然降低了二千丈的高度。”我问僧人,我们一行之前遇雨且最为危险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僧人说叫犁头尖。
      五年来,我游山观景,都十分开心,只有此行吃尽苦头,特地著文记下此事。
      赏析与写作指导 游山玩水的恐怖经历中国山水游记极多,精彩者何止千万。然而此篇《游庐山黄崖遇雨记》,堪称精中之精。游记均写所见如何壮丽,而此文重点则在写遇雨,雨来天昏地暗,什么也没看到。游记均写游观如何喜乐,此文独写雨中的颠仆、惊悸、恐惧、哭声,犹如堕入地狱。本文之精,就精在其景观、遭际、感受、风格,均超群脱俗,独具一格。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此处“闻雷”,已经埋下伏笔。
      “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这一句良辰美景,云淡风轻,兴味盎然,与下文形成巨大落差。
      “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突然转入险恶境遇,暴雨骤至,云吞雨打,睁不开眼睛。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轿夫无法正常走路,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
      “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引为依靠的导游,自顾逃离,客人被遗下,不知所措,失去了心理支撑。
      “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大雨持续很久,入夜更猛。黑暗没有归路,如果一直受困于此,则面临冻馁之灾。
      “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暗黑难行,跟轿夫摔在一堆。虽无所伤,但一身雨、一身泥,足够狼狈。
      “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随行者已经坚持不住,轿夫摔倒是身体难于维持,挑夫叫唤、家童埋怨且哭泣,是心理已经崩溃。整个团队都垮了。由此可见境遇险恶,前途未卜。
      “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连素来勇敢豪迈的我,也禁不住恐惧起来。
      “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在黑暗中盘桓周旋,走投无路,犹如置身悬崖绝壁,这种恐惧感一直在高强度持续。
      “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天无绝人之路,虽然伸手不见掌,可是一团游火来解救。这不,老僧亲自率队寻人。救星虽然来迟了,毕竟出现在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之前。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危机,就此消解,总算化险为夷。
      云遮雾罩、忽晴忽雨,正是庐山气候的最大特点。作者虽未刻意强调要表现庐山神髓,但其剪裁及用笔,恰好突显了庐山神髓。
      一般游记均写如何快乐,然而再强烈的快乐,终系娱乐,不免肤浅。袁枚此文,却极写恐惧,恐惧入心深刻,犹如一次精神洗礼。所以,不独作者刻骨铭心,读者也跟着经受了一次心灵的紧张与涤荡。
      文无定法。抓住最有特点的经历,描述其感受与发现,算是一法。
      延伸知识看看庐山真面目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咱们今天就置身庐山之外,来聊聊庐山真面目。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鄱阳湖,南傍滕王阁,西抱京九线,北枕长江。是在鄱阳湖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孤山。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多达171座。峭壁悬崖间,云雾缭绕,瀑布飞泻。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登峰纵目,只见大山与大江、大湖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氤氲着雄奇险峻、深邃浩远的气韵。
      古代中国,从北京到岭南边陲,形成了一条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南北大动脉,庐山正好处于这条黄金水道边上,来往官僚、商贾、文人、僧道,通常喜欢在这里盘桓几天,沐浴云飞雾绕,纵目湖阔江长,吟咏兴亡感怀,尽享避暑之乐。他们光是留给后人的庐山诗篇,就有4000多首。久而久之,有的人不想离去,就在此处倚峰临古、安身立命,感受万物一体、天地同怀,探索生死奥义、治乱因缘,创造出光照千秋的人文胜景,庐山因而一步步成为江南文化圣地,长江中游的思想中心。
      由于这里是运河—赣江南北大动脉与长江东西大动脉交汇点,万方辐辏,神州枢纽,渐次形成了文化圣地与思想中心的地位,所以,这里出现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人文思想,容易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产生饱满有力的时代影响和持续深远的历史影响。当下的文化人,对庐山历史上的文化积累,依然可以如数家珍。
      刘邦的部将灌婴,在庐山脚下修了一座九江城,此城即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系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帝国主义殖民中国时期,觊觎江南腹地的富饶,将九江列为掠夺中国财富的五大口岸之一。
      司马迁到庐山考察地理与文化,为《史记》收集材料,带了笔“南登庐山”,此后骚人墨客不到庐山走走,都不好意思提《史记》。
      诸葛亮来到庐山脚下周瑜营帐,舌战群儒,宣传联合抗曹、实现三足鼎立的战略思想,与周瑜达成思想共识。
      周瑜长期在庐山脚下操练水军,然后溯江而上,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挫败了曹操的南进计划,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代。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为原型,写了篇300余字的《桃花源记》,它渐次成为体现中国人社会理想的基本意象,至今还是中学生的背诵篇章。
      陶渊明隐居庐山,劳动之余尽情抒写田园之乐,于是,流风遗韵贯穿千年,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始祖。
      谢灵运来庐山,写了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鲍照写了首《望石门》,庐山由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
      慧远在庐山搭了个茅棚,命名为“东林寺”,在这里带着老百姓念诵阿弥陀佛,于是东林寺成为了净土宗的祖庭,影响远及韩国日本东南亚。慧远的宗教改革,还成为完成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
      陆修静在庐山搭了个石屋,名唤简寂观,修行时顺便翻看道教典籍,修正道教仪轨,于是他成为上清派祖师,被确定为天师派正统。
      顾恺之来庐山画了幅《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庐山因此成为山水画诞生地。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勾描泼墨,寄情抒怀,山水画日益蓬勃,俨然国画主流。
      宗炳长期参加庐山慧远莲社活动,在此撰写了《画山水序》,成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篇画论,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国画理论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其说深深浸染着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
      陆羽在庐山喝了几年云雾茶,在康王谷的晨曦中写了几句喝茶体会,被后世奉为《茶经》。《茶经》评出给茶水增色的十大名泉,庐山占其三(第一、第六、第十)。
      李白喜欢庐山美景,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于是千古传诵。
      白居易到庐山大林寺散心,随手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被看作千古绝唱。
      白居易发心“转入此中来”,在庐山盖了个茅棚隐居起来,写了篇《庐山草庐记》,成为体现唐代山水园林理念的代表作。
      苏东坡流放黄州,隔江对庐山向往四年,刚获人身自由的他马上来到庐山,在西林寺的墙上题写了几句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挥笔就留下一首千古绝唱,而且成为宋诗代表作之一。
      李渤厌倦了官场俗务,抱一头白鹿在庐山潜心读书修行,把那条山谷念成了“白鹿洞书院”。
      南唐王公李璟(李煜的父亲),在庐山筑台读书、造庙修行,弃绝尘世功名利禄,希望父皇不要选他为太子。可他还是被迫当上了蹩脚皇帝。
      周敦颐在庐山当官,沉迷于此间清虚洁净之气,在庐山写下著名的《爱莲说》,特择庐山一块宝地作为骸骨居室。死后果然千里迢迢入葬于已近千年。
      朱熹来到庐山脚下,找到李渤的白鹿洞,重修屋宇,复兴圣贤教育。白鹿洞书院于是成为全国书院之首。当时天朝礼部负责全国书院的行政管理,白鹿洞书院负责全国书院的业务指导。朱熹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和规范,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朱熹也在此完成了理学的融会与铸造,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的新纪元。
      江万里在白鹿洞书院学透圣贤之学,吸足庐山浩然之气,成为南宋宰相、主战派领袖。他按白鹿洞书院的教规,在庐陵创办白鹭洲书院,培养了另一位南宋宰相、主战派领袖文天祥。
      王阳明在庐山脚下,打败宁王朱宸濠的叛军,维护了天下太平、社稷稳定。他在白鹿洞书院宣讲心学,使庐山继理学熔炉之后,又成为心学重镇。
      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几乎年年夏天离开南京来庐山避暑,庐山于是成为世界政要和商贾文人穿梭来往的政治中心,被世人称为民国政府的夏都。
      一代伟人毛泽东多次登临庐山,留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著名诗句。
      副课文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xié,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shěn)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yǎnjiǎn,高耸)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yǎo)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zǒng)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北宋〕《苏轼文集》袁枚是名满天下的大才,文章精妙,文笔流光溢彩。本文对奇景既恐惧又贪恋的矛盾心理,捕捉得很好,表现得特别到位:“崖仄而高,箯舆升,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请从自己阅历中的某个契机,寻找曾有的矛盾心理,并用类似上文的句子把它写出来,几十字至百字即可。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