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中国考古界首席专家石璋如讲述:民国对安阳殷代著名的甲骨宝藏127坑的发掘,127坑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以及抗战时期云南民俗田野调查,西北史地考察团,及台湾的圆山发掘..河南,陕西考古发掘,台湾古代文化遗址成果。——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1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记录【6-204】
举报
上书时间2023-01-13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石璋如,
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 [1] 1945年去台湾,相继担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1980年河南大学校庆时,台湾校友会将他新出版的《安阳殷墟发掘报告》赠送给母校图书馆。2002年1月,这位百岁老人还亲往台北历史博物馆参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2004年病逝,被誉为“考古人瑞”。
简介编辑
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石璋如对张邃青教授开设的特色课“中州文化史”特别感兴趣,因为张教授往往把最新的考古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期间,董作宾、傅斯年在学校所作的有关殷墟发掘、甲骨文及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题报告也影响了他,促使石璋如走上了田野考古与考古研究的道路,成为早期殷墟发掘的骨干、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安阳殷墟考古挖掘开始不久,根据省政府与中央研究院达成的协议,河南省高校可以派学生参加殷墟考古实习,1931年,河南大学选派实习生石璋如等同学参加了殷墟发掘,石璋如自己参加了第4至12次发掘。他与郭宝钧共同主持了第13次发掘,著名的甲骨宝藏127坑就是这次发现的,127坑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这一发现为甲骨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他与梁思永共同主持了第14次发掘;独自主持了第15次也是抗战前最后一次发掘。石璋如前后共12次参加或主持殷墟发掘,在为时10年历经曲折磨难的15次殷墟发掘中,他是坚守时间最长、参加与主持次数最多的一人,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泰斗,殷墟发掘的“活档案”。 [2]
他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70余年专心致志于考古工作。其主要学术贡献,是对当年安阳发掘及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调查所得庞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其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由于他独特的学术地位,特获终身聘用,年届102岁高龄仍坚持每日到研究室工作。先生著作等身,专著18本,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都是研究殷商史和中国考古学史的宝贵资料。先生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成就,已成为学术界的典范。
石先生虽旅居台湾,但心系河大,始终关心母校发展。他在台湾发表的《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详细总结了河南大学师生对我国考古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以此来弘扬河大精神。当得知《史学月刊》将新辟“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专栏时,又欣然题词“甲骨出土已百年,研究遍布国际间。今后成果竞赛看,开封河大应领先。”激励河大学子拼搏进取,再创辉煌。他还设法为母校捐赠图书,为学校的资料建设添砖加瓦,不仅丰富了学校的馆藏,同时也促进了两岸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
主要成就编辑
石璋如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先生主持的殷墟第四次科学发掘。此后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第十五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石先生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他参加的次数最多,前后共12次。后来他也曾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殷墟建筑遗存·自序》)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阶段他已经成为殷墟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1947年石璋如发表了《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2期1947年)。该文记载了自1932年第七次发掘以来殷墟历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论述了小屯的地层关系。这一部分成为后来重要论文《小屯的文化层》一文的初稿。1948年底,石璋如随同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搬迁到台湾省,在台湾期间对殷墟建筑基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后,又进行了殷墟墓葬的研究。
石璋如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考古事业,特别是对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十分关注。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一个甲骨坑H3,出土大龟版近300片。社科院研究员刘一曼女士撰写文章《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发掘记》发表在《文物天地》上。石璋如看到后非常重视,马上撰写文章《殷墟大龟版五次三地出土小记》(《安阳文献》11,1995年)在台湾予以介绍。
考古经历编辑
史语所殷墟发掘团在第三次发掘期间遭阻挠,当时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亲至与当地政府交涉,在河南大学下塌,并且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演讲,石先生也亲逢盛会。为谋求中央学术和地方政府合作,河南省政府教育厅遴选学生参与发掘团,作为河南大学文史系三年级学生的石璋如及刘耀(尹达)就被派往安阳参加殷墟的第四次发掘,从此与考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3]
田野挖掘
考古田野工作有时很快乐,但挖掘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在一回,在对小屯进行第八次挖掘时,石先生在探坑中画层位图,突然坑壁塌了,把他的双脚压得肿胀麻木。又有一回,石先生在西北冈深坑下发现异样,于是便下去观察,刚上来坑壁就塌了,两名工人立即被埋入土中。
处理文物
出土文物的处理,也是考验着发掘者的智慧。侯家庄出土的大龟七版,被包在坚硬如石的泥块中。石先生一伙人挑灯苦思,商讨出以毛巾热敷在泥块上,待它软化后再慢慢把泥块拨除的方法,最后终于把甲骨取出。闻名的YH127甲骨坑的发现也是充满了戏剧性,话说在一个焱热的六月天,发掘工作只差一天就要收工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发掘到一个满满的甲骨坑。为了争取时间,又怕暴露在地上的甲骨被晒坏,于是石先生等人决定把整坑窖穴搬回南京。首先,先把窖穴周围挖空,再以木箱装套,找来曾指挥搬运袁世凯大棺的殡仪专家,使用七十个工人抬木箱,刚要上肩竿子就断了。后来改用坚硬的榆树搬运,工人连续抬了三天才运到火车站,怎知才走到徐州,火车就给这沉重的甲骨土石压坏了,最后费尽心血才成功把木箱运到南京。
文物保护
石先生等考古前辈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时甚至还得冒上生命的危险。靠挖宝发财的地方人士怕考古发掘使他们断了财路,盗墓者更是猖獗。虽然史语所的发掘有与政府签约,并获得军队的保护,但盗墓者仍不死心,常常放枪恐吓守住在田野坑边守护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当有重大发现时。盗墓者放枪,石先生等人便躲在土堆后面,等待军队出来救援,绝不离开,要不就让盗墓者有机可趁了。
转战台湾
日本考古学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逐渐离开台湾,而在中国发掘殷墟的考古学者如李济、石璋如、董作宾等人随着史语所迁台,这使因日人离去而濒临中断的台湾考古学重获生机。石先生一方面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讲授考古田野,一方面则利用学生实习或其它机会在台湾各地展开考古工作,先后调查及发掘了台北圆山、新竹红毛港、台中营埔、南投大马遴和洞角、台南六甲顶、高雄半屏山、屏东恳丁、台东卑南及花莲平林及花冈山等遗址,并且在台北圆山及台中水尾溪的若干遗址地层中,首先发现及确认了文化堆积的层次.因而给台湾北部及中部地区的史前文化层序提供了可资比对的标尺,给整个台湾史前化的年代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整理文献
大约在1961年后,石先生渐渐退出台湾考古舞台,专注整理、研究由大陆带来台的安阳殷墟出土的资料。他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
由于独特的学术地位,前总统蒋公特别请他不要退休,继续贡献学界。从三分之四世纪以来,石先生在敌机不断轰炸下情况下整理出土物,在拥挤的小空间埋头苦干。如今,挑李满天下,著作等身,天天笑呵呵的石先生仍然每天到所里来,整理及发表浩瀚的殷墟精髓,包括殷墟的穴窖、殷代天象、基址及绘制及校订侯家庄总图等,日复一日。
个人作品编辑
专书
晋绥纪行(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
瑞岩民族学初步调查报告(衣食住部分与陈奇禄合作)(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2,1950)。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年表(杨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35,1952)。
中国的远古文化(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
中国历史地理(史前编)(台北:中华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殷虚建筑遗存‧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
北组墓葬(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一殷虚墓葬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中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二殷虚墓葬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
南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三殷虚墓葬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3)。
乙区基址上下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四殷虚墓葬之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
丙区墓葬(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五殷虚墓葬之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
甲骨坑层之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甲骨坑层之一附图‧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
石璋如、刘益昌,大马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89,1987)。
甲骨坑层之二(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
编辑校补侯家庄第九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台北:中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