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雷通群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3-03 / 平装
售价 ¥ 6.00
品相 九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5-05-31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
“中国学术名著文库”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做一系统整理。 这本中国学术名著文库: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是其中一册。 中国学术名著文库: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收录了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界的倾向;后的教育等内容。
雷通群,教育史家。一九二七年曾任国立音乐院讲师,讲授“西洋史”。后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学院教授,讲授“西洋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诸课程。主要论著教育社会学、新兴的世界教育思潮、发达史大纲、西洋教育通史。并有译著多种。 精彩内容: 第二节所述古典时代的教育,照本书的次序,是认为第二期的(因期先史时代的教育是略而不述),此期能保存希腊的特。但古典时代的教育,至纪元前第四世纪时,社会情形大变,亦异,因而教育亦不能不改观。以下特将变迁次第简述之。 此处所谓希腊的民族时代云者,是指希腊被外族征服,仍保存其固有的民族精神而说。此一期的时期,计自纪元前三三六年希腊成为马基顿的属邦始,至纪元前一四六年,更与马基顿同被罗马所灭,直至纪元第六世纪为止。然则民族时代云者,是指失国之后,单作民族的存在之意。 欲明古典时代的希腊教育如何变迁,及其结果的希腊末期之教育情形如何,此非探究其原因所在之社会事情与之迁移不可。盖社会之上层建筑的教育之变迁,乃由于其基调或背景之变动而来也。 教育背景之变动,又可分四方面述之。 (一)为希腊社会事情与事情之变化溯自纪元前十一,十二世纪间,斯巴达与雅典均开始建设,至纪元前七八世纪间,两者俨然构成“都市的”;斯巴达与雅典,初均为王政,其后斯巴达形成贵族政治,雅典却变为共和政治。逮与波斯交战获胜,两国遂同赴于强盛。然自纪元前五世纪中叶以至二世纪中叶间,卑罗奔尼索战争,波斯战争,马基顿战争等相继而起,卒使两国渐失其霸权,后竞失之独立地位。辗转彷徨的希腊人,至此渐失其光明之路与自由独立之心,对于与人生大起怀疑,于是兴味的中心,遂南客观的世界转于主观的世界。此为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所由发生之真因。此种倾向,试观乎诡辩派,斯托亚派,伊壁鸠鲁派等哲学,便可见人心之趋向何如。 (二)随与工商业的进步,个人的自觉之念渐强其中如雅典的,受的共和政治之影响,自由等的思想特别显著。但民众的自由等思想,实未受理的规正,只为一种感觉的自由等耳。故诡辩论者一出,大受雅典之民众欢迎。 (三)自与外国交通贸易繁盛后,异邦的风俗,尚,等次第输人,古典时代的希腊已失其纯粹,的道德与信念,因此隳弛。希腊至此,遂成变调的。 (四)是唯物思想之抬头希腊因工商业之发达,富量渐增,工商的民阶级之势力大,故市民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大变。——以前单从身分或阶级为判断价值之标准,今则因多数资产家之发生,遂以富之多少而判价值之高下矣。此种社会的人生观之改变,不能不使典型的希腊社会组织崩坏。以前的唯心主义,精神主义,理想主义,今则竞让步于新兴的唯物丰义矣。 古典时代的希腊教育理想,是主义的,团体本位的,同时是情意的,文雅的,精神主义的。但至民族时代,则因教育背景之变动,而成为个人主义的,感觉的自由主义的。试观诡辩派,斯托亚派,伊壁鸠鲁派等的,便可明了,例如诡辩派谓“人为万物之尺度”。此即认个人的主观,为判断事物的价值之标准也。斯托亚派及伊壁鸠鲁派,亦均是个人本位的。又诡辩派谓“法律道德均为人则,是由人类任意所造的,故虽破坏之亦无妨”,此即否认之,与古典时代的一般思想大异其趣矣。更如诡辩派谓“人生之目的,除计及个人的繁荣以外,别无所希冀”,伊壁鸠鲁派亦言“善者即是个人的快乐”,此均可视为唯物的,个人的,感觉的自由思想之教说,其与古典时代主张无条件的为尽力之教说正相反对。因此,民族时代的种种自私自利的怪现象,实为古典时代所梦想不到。例如自由市民之避征兵,拒绝纳税,及仪式之怠慢等,均是其证。 此时代的实际教育之变化,如关于教育内容(科目与教材),教育,教育方法,教育者等各方面,均与古典时代相异,此亦由教育背景一变,促成教育理想之迁移而来。兹特分为教育内容的变迁,教育的变迁,教育方法的变迁,与本职的教师之出现四者述之。. ()教育内容(科目与教材)的变迁古典时代的教育内容,是以音乐体两科为主,即是以情意方面的陶冶材料为主,智的教科不大重视。但族时期,则智的教材一跃而价值,其中尤以私立的青年学校为显著。初只重哲学与修辞两科,其后加入文法,成为“三学”,再加入音乐,几何,天文,数学的“四科”,后至亚力山大利亚时代,遂成“七艺”。若问哲学与修辞两种新学科,何以特见注重?此盖因哲学能满足个人之深奥的研究兴味,且能教人以处世的方针。在个人主义盛行时,欲从主观的的求出安心立命之所,势不得不向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此理之当然也。至于修辞学之重视,乃为辩论的练起见。 教育上科学的内容虽增加,而军队的教练,反形衰颓,此盖因祖国既亡。政治上已无可冀希,既无卫之需,更无拥护主权者之必要,故军队的教练成为无用矣。军队教练之忽视,试观下述的公共教育所之衰颓便可证明。
绪论□□章 教育史的意义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编 古代的教育□□章 论(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二)古代教育的概观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节 论(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二)希腊民族的特(三)希腊的社会(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一)斯巴达人的特及国情(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一)雅典人的特及国情(二)雅典的教育理想(三)雅典教育的实际(四)雅典的女子教育(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一)教育背景之变动(二)民族时代的教育理想(_二)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一)毕达哥拉斯(二)诡辩派(三)苏格拉底(四)诺芬(五)柏拉图(六)亚里士多德(七)布鲁达奇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评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节 论(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二)罗马人的特质(三)罗马的社会(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一)王政期的教育(二)共和期的教育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一)希腊输入的影响(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三)女子教育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一)锡西罗(二)罗富斯(三)塞匿加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评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章 论(一)新旧民族及诸之兴亡(二)尔曼民族的特质(三)中世纪的社会(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第二章 基督及(一)基督略传(二)的根本思想(三)的教育思想(四)教育方法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节 的教育(一)家庭教育(二)问答学校(三)僧庵学校(四)其他的学校(五)庇尼忒派的教育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一)世俗教育的发达(二、士大帝与教育(三)亚尔弗烈大王与教育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一)社会基调的变动(二)思想界的变动(三)新教育之勃兴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一)市民教育的来因(二)市民学校之勃兴第三节 武士教育(一)武士教育的来因(二)武士教育之理想(三)武士教育之实际(四)女子教育(五)武士教育的变迁第四节 大学教育(一)大学教育的勃兴(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三)中世纪的大学(四)大学的组织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团体(二)傅兰硕士坚派与其教育(三)杜美尼坚派与其教育(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亚拉伯□□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一)经院哲学的(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的关系(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二)犹太人的教育特(三)犹太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亚拉伯的关系(一)亚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二)亚拉伯的贡献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一)克里门司(二)疴黎革尼斯(三)基利苏斯多姆士(四)奥古士丁(五)亚尔坤(六)马拉(七)圣韦度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评(一)为彩□浓厚的教育(二)为精神集中的,情本位的教育(三)主观主义,人道主义的倾向极强(武士教育是例外)(四)为受教权支配的(五)为教师均属家,教育权能悉司于僧侣之手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章 论(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二)近世社会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第二章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一)文艺复兴的(二)人文主义的(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四)两者勃兴之原因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一)艾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一)佛葛里乌斯(二)韦多利诺(三)委基乌斯(四)比哥罗美尼(五)费烈科(六)亚格里哥拉(七)温飞灵(八)耶拉斯默(九)韦佛士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评第三章 改革期的教育□□节 改革的(一)改革的意义(二)改革的原因(三)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四)改革的实际第二节 新义的教育(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二)新义教育的理想(三)新义教育的实际第三节 新义的教育家(一)路德(二)芝温黎与甲列文(三)米兰希顿(四)突禄成多福(五)司打麻(六)亚斯榷姆(七)南笛(八)弥尔顿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一)新义以外的教育(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一)拉卑利(二)盂丹尼(三)莎伦(四)马加斯德第五节 改革期教育之实际(一)初等教育(二)中等教育(三)大学教育第六节 改革期教育的评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节 论(一)社会状况(二)思想界的状况(三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三)自然的唯实的教育之要点(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一)培根(二)拉德开(三)夸美纽司(四)陆克(五)卢□<□r>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一)泛爱主义教育的(二)巴西多(三)泛爱派的教育家(一)莎尔紫曼(二)堪比(三)托洛普(四)鲁荷第五节 赞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一)赞善派及其教育(二)勿那伦(三)敬虔派与其教育(四)佛兰克(五)佛庇杰与金达文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一)教育实际的概况(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四)英国的教育实际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评第四编 挽近的教育□□章 论(一)社会(二)思想界的(三)教育界的第二章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节 新人文主义的(一)新人文主义的意义与特质(二)新人文主义的内容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家(一)赫德(二)冯播尔特(三)席勒尔第三章 理的道德的教育□□节 理的道德的教育之第二节 黎锡特(一)略传(二)教育思想第三节 康德(一)康德在的地位(二)略传(三)教育上的著书(四)教育之意义需要与可能(五)教育理想(六)教育方法(七)康德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第四节 奈买儿(一)略传(二)教育之概念及教育学(三)教育目的(四)教育方法(五)学校及教师论三第五节 海尔巴脱(一)略传(二)著书及其立场(三)教育目的论(四)教育方□□(五)其他的教育思想(六)海尔巴脱在教育上的价值第六节 海尔巴脱学派(一)海尔巴脱学派(二)启尔拉(三)莱因(四)海尔巴脱派之反对者第七节 罗仙克兰芝(一)略传(二)教育的质及一般形式(三)教育目的(四)教育的界限(五)教育方法(六)教育史观第四章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节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之第二节 裴司塔罗齐(一)略传(二)著书(三)裴氏的教育(四)教育的意义及理想(五)教育方法(六)裴氏在教育的地位(七)裴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第三节 裴司塔罗齐学派(一)裴司塔罗齐教育的传播(二)裴司塔罗齐学派(一)欧惠卜(二)丁铎尔(三)哈尼希(四)迪德维希第四节 苏莱玛凯(一)略传(二)苏氏的立场(三)对于教育及教育学的见解(四)教育理想论(五)教育方□□(六)教育划期论(七)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教育□□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之(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概念(二)主义的教育之来由第二节 斐希德(一)略传(二)对国民演说的内容(三)教育思想(四)教育方法第三节 斐叶(一)略传(二)教育思想(三)教育方法第六章 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节 实证主义之勃兴(一)实证主义的思潮之勃兴(二)实证主义之意义与特质(三)实证主义教育之勃兴第二节 斯宾塞(一)略传(二)教育目的论(三)智育论(四)德育论(五)体育论(六)斯宾塞派及其影响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节 福禄倍尔(一)福禄倍尔的立场(二)略传(三)福氏的幼稚园事业(四)根本的教育思想(五)幼儿教育之目的及方法(六)恩物(七)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第二节 奔纳开(一)奔纳开的立场(二)略传(三)根本思想(四)教育及教育学(五)顺序及形式陶冶之否认(六)教材选择论(七)德育及体育论(八)奔纳开的价值(九)奔纳开派第三节 威尔曼(一)威尔曼的立场(二)略传(三)教育与教化之意义(四)教化的动机(五)教化的理想(六)教化之主观的与客观的要素(七)教化的材料(八)阶段论第四节 查葛德(一)略传(二)模范语法之创始(三三)教育思想第五节 贝因第六节 罗利第七节 戴林格第八节 康买儿第八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之实际□□节 德国教育之实际(一)初等教育(二)中等教育(三)大学(四)实业教育(五)女子教育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实际(一)政治上的变迁与学制的改废(二)现行制度第三节 英国教育之实际(一)初等教育(二)中等教育(三)大学(四)师资训练第四节 美国教育之实际(一)合众国的教育沿革(二)教育理想及行政组织(三)小学教育的现状(四)中等教育现状(五)大学教育的现状(六)师范教育第五节 本期的教育实际家(一)法国的教育家(一)拉萨聿提(二)达里兰(三)昆杜实(二)英国的教育家(一)晏那尔(二)比尔(三)朗卡斯达(四)雷克思(三)美国的教育家(一)疴利斯曼(二)潘讷德(三)裴芝(四)薛尔敦(五)朱诺德(六)派克第九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评第五编 现代的教育□□章 欧战以前的教育□□节 论(一)欧战前的社会(二)欧战前思想界的(三)欧战前的教育第二节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之由来(二)社会的教育学之概念(三)社会的教育学者(一)白尔格曼(二)拿德普第三节 新个人主义的教育(一)新个人主义教育的概念(二)新个人主义教育之由来(一)尼采(二)爱伦凯第四节 公民的教育(一)公民教育的概念(二)公民教育之由来(一)凯善西台奈(二)其他的公民教育主倡者第五节 人格的教育(一)人格的教育之由来(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三)人格的教育学者(一)魏铿的新理想主义(二)步德(三)林德(四)其他的人格教育说第六节 艺术的教育(一)艺术的教育之概念(二)艺术的教育之由来(三)艺术的教育论者(一)拉士琼(二)朗格(三)威巴之美的教育学第七节 实验的教育学(一)实验教育学之概念(二)实验教育学的由来(三)实验教育学者(一)黎意(二)梅勉第二章 欧战后的教育□□节 论(一)欧战后社会的倾向(二)思想界的倾向(三)教育界的倾向第二节 民本主义的教育(一)民本主义的解释(二)杜威第三节 的教育(一)教育学之意义(二)教育学之由来(三)教育学之立场与特(四)教育学者(一)德尔台(二)休普朗格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一)社会主义的概念(二)社会主义的由来(三)现代社会主义的理想(四)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家(一)西达保罗(二)克微芝——社会主义的教育评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之实际□□节 论第二节 苏俄的教育(一)帝俄时代的教育概观(二)后的教育(三)苏俄的学校第三节 德意志共和国的教育(一)前的德国教育之弊(二)新德意志的教育第四节 法英美的教育(一)法国(二)英国(三)美国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