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诗·大易诗篇》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全面解读《易经》的原创性作品。《华夏史诗·大易诗篇》共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根据《易经》原文改编的578首易经诗篇。作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把64条卦辞和386条爻辞全部诗化,并且反复修改,这项工作是艰苦的也是幸运的。
首先是因为《易经》本身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顺应文学创作的规律。第二是因为卦辞和爻辞本身就具有诗歌的聚象和节奏,是一座诗的富矿。第三是每一条卦辞和爻辞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起来绝没有无病呻吟的痛苦。让我们看看易卦爻辞的几种基本结构吧:
先引用民歌后加断语。例如《渐》上九: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
先加断语后引用民歌。例如《小畜》卦辞: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只引用民歌不加断语。例如《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只有断语不引用民歌。例如《鼎》卦辞:元吉,亨。
此外还有一些混合型的结构,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出来了。
关于《华夏史诗·大易诗篇》中的“爻辞灵韵”。
作者把386条爻辞中引用的古老民歌当作原始材料,尽量保留民歌的意境和风格;把每条爻辞中的断语当作评价和指导,尽量体现本爻应有的思想内容。由于每条爻线都有不同的环境、条件、位置,很难用一句诗来翻译它,所以作者在加工时稍加扩张,多数写成了四行八句。
关于《华夏史诗·大易诗篇》中的“大象无形”。
作者把卦辞、象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加入了一些与本卦强相关的信息之后,对每一卦的内容展开描述与解说,都用七言诗句写成。象对待爻辞一样,作者把64条卦辞中引用的古老民歌当作原始材料,尽量保留民歌的意境和风格;把每条卦辞中的断语当作评价和指导,尽量体现本卦应有的思想内容。
关于《华夏史诗·大易诗篇》中的“易卦史诗”。
《易经》64卦之所以被称为卦,因为它是结绳记事的产物,最早是挂着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情。所以按二进制排序的64卦的本质,就是用特有的符号记录了上古时期的一些事情,其内容涉及到内政、外交、军事、生产、生活、民俗、自然现象等诸多方面。等到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又引用民歌对这些特有的符号进行诠释,这就给它所记录的事情注入了诗的魂魄。把如此丰富的资源用诗的语言组织起来,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篇悠远的史诗吗。
作者用现代诗句写成的64首史诗,既可以独立成章又是前后联系的整体;既忠实于本卦的内容,又照顾到全书的结构。因为对易卦史诗的挖掘是来自作者读易的心得和感悟,所以史诗可能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但是我们相信它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关于《华夏史诗·大易诗篇》中的“本卦放歌”。
《易经》的每一卦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它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激动人心的,因为这既是与古圣贤的对话,也是与上下8000年民族传统感情的对接。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拿起诗笔,让自己的灵魂和着古老的节拍放声歌唱。《华夏史诗·大易诗篇》中的64首“放歌”,正好形成了一个观察《易经》的新视角。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全书的最后还设有“易经字辞注释总汇”。每卦中的“原文注释”只是针对这一卦的内容来解释某一个字,而全书的“易经字辞注释总汇”则是把这个字放在整个汉语中来解释。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个字都按照名、动、形、介、助、数、量、语气等不同词性进行了分类注解。这是作者写作《华夏史诗·大易诗篇》的时候自编的一个工具,虽然不能完全代替《字典》的功能,却为大家学习《易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