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学术书坊
-
图书条目信息
展开全部
- 货号:
- 中山大学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与文学流变研究
定价:90.00元
售价:90.00元,为你节省0.00元
折扣:100折
作者:陈咏红
出版社:中山大学
出版日期:2018/11/1
ISBN:97873060639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学术意图是:一是从源头出发研究周秦汉文士疏离现象,凸显在文士疏离现象中文人疏离“仕”本位意识、追寻知识阶层主体性的共性;二是区分一般疏离主体与春秋战国之际以后的文士(人)疏离主体,明确指出后来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其实是具有文人主体性的文人疏离文化;三是描述文人主体性追求的指导思想即文人隐逸思想成熟于东晋以降的整个过程,并考察文人主体性需求对唐前文人生活方式各构成因素发展的指引作用,力求解决文人山水文学的起源问题。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绪论、上编、下编、结语与展望。绪论首先展示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外的研究概况,*后指出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上编主要是对疏离现象的演变过程作纵向的历时性研究,分三章重点描述三个阶段的特点:*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其阶段性特征是新兴士阶层(主体是文士)主体性形成、高扬。第二阶段是秦至汉武帝时期。在这一阶段,儒生(文人即儒生)的主体性实现途径阻塞,其阶段性特征是文士进行多元化价值观念和疏离方式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汉武帝之后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初步建立、专制制度成熟,其阶段性特征是疏离文人生活方式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儒生(文人)追寻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在中央集权专制政制萌芽及发展起来之后,文人主体性的实现途径逐渐失落。历代文人一直寻求拥有主体性的生活方式。体现文人主体性的文人田园生活方式的四个构成因素,即疏离文人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疏离文人的心态调适策略、社会价值实现方式和休闲方式,至唐以前已产生,文人田园生活方式形成,并成为其主体性复归的路径。上编还阐述了疏离文人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是疏离“仕”本位意识的重要观点,以说明建立疏离理论、构成贯通古今的疏离文人生活方式体系的可能性。在下编,本书专门研究文士疏离现象在周秦汉时期的文学表现。周秦汉文士疏离现象文学表现的流变,与文士疏离现象演变过程一致,是文士疏离现象的组成部分。在下编的开头,“周秦汉文士疏离文学”被界定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流,它是具有疏离精神的文学的省称,是由有较强主体性的文士共同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大文学,这些文学作品涉及诗歌、辞赋、史学著作、诸子散文等文体。疏离文学包含隐逸文学。至今尚未有人把“疏离文学”作为一种范畴文学加以系统研究。接着,从第五章到第九章,本文着重研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文士疏离文学。结语与展望部分对周秦汉文士疏离现象作出整体性总结,并指出文士疏离现象对中国文人文学传统的三个主要影响:一是在价值取向方面,强化了文人文学的“体道性”特征;二是在表现方式方面,强化了文人文学抒情性的含蓄特征;三是在题材方面,强化了文人文学以“自然”为背景和参照系的特征。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咏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岭南、广府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书籍《唐宋讽刺寓言》,教材《唐诗宋词名篇注评》等。有约30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五”规划项目等。2014年10月,参与撰写的《春秋文学系年辑证(全四册)》在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12—2013)评选中获著作类一等奖。
文摘
序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