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芳(1928.10—),江西余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51-1957年参加我国第一批混凝土坝(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的设计。1957年底调入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从事混凝土高坝研究。1969年下放到黄河三门峡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工作。1978年调回重建的水科院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水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小湾、龙滩、白鹤滩等我国特高混凝土坝顾问组成员。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水科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国际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曾被聘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
我国混凝土温度应力、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混凝土徐变理论的开拓者。
建立了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混凝土徐变理论的两个基本定理,拱坝、重力坝、船坞、水闸、隧洞、浇筑块、氧化镁混凝土坝等各种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主要特点和计算方法,拱坝温度荷载、库水温度、水管冷却、基础梁、寒潮、重力坝加高等一整套计算方法以及温度控制方法和准则。提出了全面温控、长期保温、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新理念,并在我国首先实现了这一理念,在世界上最先建成了数座无裂缝的混凝土坝。
提出了高拱坝优化数学模型和内力开展等高效解法,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拱坝体形优化,已在拉西瓦、江口、瑞洋等100多个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可节约混凝土量10%~30%,并大幅度提高了拱坝体形设计的效率。
开辟了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提出了复合单元、分区异步长、水管冷却等效热传导方程及有限元徐变应力隐式解法等一整套高效解法。提出了有限元等效应力算法及其控制标准,为拱坝设计规范所采纳,为有限元法取代多拱梁法创造了条件。
提出了混凝土坝耐强烈地震而不垮的机理,首次说明了强烈地震后大量房屋桥梁等结构倒塌而混凝土坝不垮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混凝土坝平时即承受了巨大水平荷载而且安全系数较大。
提出了混凝土坝数字监控的新理念,弥补了仪器监控只能给出大坝变位场而不能给出应力场和安全系数的缺点,为改进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控找到了新途径。
提出了混凝土半熟龄期的新理念,为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找到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