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安妮西文书店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1948年德文《红楼梦》---- 德国知名汉学家库恩译本,西方最经典译本之一,1948年德国初版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Insel-Verlag, Leipzig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页数:    796页
  • 作者: 
  • 出版社:  Insel-Verlag, Leipzig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页数:  796页

售价 420.00

日常价 ¥700.00 

品相 八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2-10-15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外文古旧书 > 英文书 > 文学
      货号:
      3978
      商品描述:
      尺寸11*18.2厘米,馆藏有印记,书脊破损。
      兰茨·库恩(1884-1961)是欧洲最早最系统介绍中国文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一位对汉学异常执着和钟爱的西方学者。

      库恩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乃至献身,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情冲动,而是建立在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之上。这从他的《红楼梦译后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长篇论文,其中不仅涉及《红楼梦》的版本、翻译史、批评史,而且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价值;《红楼梦》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旁及道家、佛学等中国哲学,其中所显现的灼见和精到的论述,不逊于后来的中国任何一个红学专家,更有着中国学者当时所缺乏的“他者眼光”和东西方文化比较这一独特的角度。如:他对续书作者高鹗的评价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前八十回应归于曹雪芹(1719-1763),后四十回系1791年初版出版人之一高鹗补写。在1791年前,作者死后已经有若干昂贵的八十回手抄本流传,甚至有一部分在作者去世以前即已被传抄。现在的两位作者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即高鹗保存有曹氏的遗稿,同时也就有了接近于完成的第二部分的草稿,从根本上说,他只是出版人,而不是创作者。另一方面,中国人无疑具有一种技艺极高超的文艺补缀技巧,因为欧洲人的眼睛看不出两部分之间有任何断裂,也看不出任何逻辑上的矛盾,甚至也没有发现风格上有什么差异”(库恩《红楼梦》译后记《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下同)

      关于《红楼梦》书名,作者的理解是:“大部分中国人住的一般都是较低矮的一层房子。有上下层的房子被称为楼,楼被看作是高贵与富有的标志。多层的楼被称作塔。红楼,即红色的楼,这个词汇源于佛教的惯用语,是用来表现‘世俗光辉’、‘豪华’与‘富裕’等概念的,类似于‘红尘’,是指‘世俗的追求’、‘此岸’。从狭义上讲,中国人把两层房屋的上层称作楼。富贵人家的女子喜欢住在上层,这就是狭义的楼。宝玉在小说情节一开始在他美丽的侄媳妇可卿的豪华卧室里经历了一番梦幻,我觉得《红楼梦》的书名在这里具有双关的意义”。

      关于《红楼梦》的价值,作者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到通过这部巨著来认识中国,解剖中国,并且借此批判了欧洲的文化制度和研究机构。作者说,通过《红楼梦》的译介,“那座迄今为止一直在遥远的雾霭中若隐若现的高峰已经轮廓清晰地、立体地、甚至可以触摸地摆在我们的精神的眼前了。神秘的中国的面貌,既有美的特征,也有不美的特征,再次揭开了面纱。在我们面前,再次露出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断面,这个断面既深且广。那些波掩盖着的事件再次被呈现在舞台上,那些丰富多彩的场景,按照老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原则被分为三个层次——现世、上界和下界,梦是舞台的阶梯——这里有天上的序曲,有收场白。这是一部由可靠的艺术家之手逻辑地建构起来的人物众多的人间戏剧。现在,这出戏剧已在欧洲人面前第一次降下帷幕。不过,有一个问题跟着又一次被提出来了:这怎么可能呢?这个重视精神的欧洲,这个对文化感兴趣的欧洲,这个平常对一切被埋役了的文化的任何重要成就都感到高兴,只要值得,便会不惜代价、不辞辛劳地去寻找,哪怕是一根恐龙的骨骼,一块蹩脚的废墟的残余,一块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一根刻划过的木板,也要从戈壁滩上挖掘出来的欧洲,就是这同一个欧洲,怎么竟能把象《红楼梦》这样一件巨大的、而且可以完整无损地得到的艺术品和文化的里程碑忽视了一百年之久,让它躺在忘却的瓦砾中呢?这怎么可能呢?那些官方指定的用来指引方向伪科学院、研究所在哪里?那些想把维护与远东的文化关系纳入自己纲领的团体与协会又在哪里?谜底大概是传统的欧洲人对中国书面语言的巨大恐惧。作一次轻松愉抉的全国旅行,当然要舒服得多。将那些众所周知的风景一百次地摄入照相机的镜头,将那些不可缺少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论佐料写入游记,或者成箱成箱地收购一些古董以及已经究亡的图书典籍,塞满博物馆的玻璃橱拒与图书馆的书架,然后制出卡片,编出目录,所有这一切,比穿过荆棘丛生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巨大篇幅,把因钻进原文曲折华丽的词藻而被迷住的精神解放出来,再将之变成我们能懂的生动的文字,当然要惬意得多”。

      库恩在这篇论文中还批评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旧红学派”,这与中国胡适等人几乎同时。他认为这个学派造成的最大弊端,就是掩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儒家和从佛教中得来的社会思想,即人道与仁爱思想”,而这恰恰可以“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理解”。这则是一味崇拜杜威哲学的胡博士所没有能发现的:“在中国的文学评论中,还有些别的东西被穿凿附会到小说中。一种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理论试图把宝玉同年轻的皇帝乾隆(1736-1796)相提并论。这种观点认为,乾隆在少年时完全同宝玉一样被娇养,从周围的美丽少女的唇上舔吃红色的胭脂。由此推论,宝玉的父亲、严厉的家长贾政则是暗指乾隆的上一代雍正皇帝(1723-1735)。这个结论有许多根据,把贾政看作是小说众多人物中严厉的儒家的代表,而雍正皇帝在历史上也被看作是在位的大儒,具有健康的理智与社会思想的统治者。雍正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天主教传教的反对者和镇压者。事实上,如果我们想一想黛玉的神圣的、光彩夺目的贞洁,老祖宗贾母的温和的母性,宝钗的温柔与善解人意,晴雯和鸳鸯的动人的忠诚和牺性精神,贾政的严厉的责任感;如果我们再想一想中国人所具有的儒家和从佛教中得来的社会思想,即人道与仁爱思想,他们有善良的观音老母,有他们关于来世信仰,救世信仰和禁欲的思想,那么,就有根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了:欧洲还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能提供给具有这样伦理道德的民族呢?必须改变信仰的异教徒就是这个样子吗?如果《红楼梦》应当为此做出贡献的话,在这种关系中扫除陈旧的先入之见,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理解,那么,为这部作品所耗费的精力也就不会白花了。

      对《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库恩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关于《红楼梦》的结构,库恩独特的感受是:

      象一座大荒山在对它一无所知的登山者眼里第一次显示的那样,到处都是怪石巉岩、悬崖峭壁。相反,在训练有素的登山者眼里,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凸起的岩石,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亲切的外貌。在《红楼梦》一书中也是如此,乍一看,了无头绪,人物纷杂,事件混乱,但从近处观看,则可以看出和谐的图象,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不仅主要人物在读者掩卷之后轮廓清晰的立在眼前,给人以有血有肉的人的印象,甚至许多次要人物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不仅是配角,同时也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按照预定的安排,在完成自己的职责。举例来说:骂骂咧咧的老头儿焦大,东府的总管,看起来他在小说开头的出现是多余的,到小说结尾才第二次出现,可是,这时候,只是到了这时候,读者才会理解这个老头儿所担当的是一个讨厌的不受尊重的警告者角色。相似的情况还有次要人物、放高利贷的醉金刚倪二,他充当了一个很有决定性的角色,因为他变成了一个使周围不得安宁的人,甚至成了一种推动国家机器反对贾氏家族的动力。最后一个配角傻大姐,在故事发展中两次插进来,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

      最令我们惊异的是中国作者精湛的铺排技巧,在一切混乱的局面里他总是不忘记综观全局,他象一位天才的导演,将戏剧事件的许多条交织在一起的线索牢牢地抓在手里,从音乐领域里引出的平行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赋格的艺术。这里,丰富的主题看似乱七八糟地缠绕在这位大师的手上,拧成混乱的一团,但为的是此后让它们重新被解开,松散地流入和谐的结尾的和弦中去。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作者也有独特的理解并有东西方的比较:

      《红楼梦》的基本倾向是道家的,这一点简直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太虚幻境的序幕,也就是在道家的天堂里,故事开始了;随着改过自新的外貌进入幸福的极乐世界的尾声,故事结束了。我们看到登场人物四次穿过虚空的大门,这就是道家对尘世的断念,他们是:士隐,冷峻的侠士,惜春和小说主人公本人宝玉;甚至在小说结尾处,我们看到那个世俗的钻营者贾雨村也变得那样渺小、安静,对老朋友隐者士隐的智慧偈语似乎也有所领悟了…..在小说近结尾处的这两句诗是全部作品道家基本倾向的标志。道教恰好是我们所理解的“速度”、与“美国风”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象庄子在他简洁的反命题中十分清楚地阐明的那样,公开拒绝占统治地位的儒教的教义,反对讨厌的强制人遵守的过分的社会标准和生活标准。从心理学上解释,这很有点象今天的一些人不喜欢日常生活的快节奏,企图逃到荒凉的加拉帕戈斯岛上去一样。毫无疑问,《红楼梦》将作为一曲遁世的高歌而进入世界文学。

      第二个主题,我觉得——用哲学家恩斯特·贝格曼的话来说——就是“Muttergeistgedanke”(母神观念),它通过形体富态、酒量很大、永远爽朗乐观、把整个家族集合在一起的老祖宗表现出来。如果说儒家的思想是由宝玉的严厉而忠于职责的父亲贾政来代表的话,这在这部中国的小说中理所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这个主题与以上提到的两个主题相比则肯定退居次要地位。简单地说,《红楼梦》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就看人们从什么立场来回答了。

      从儒家的立场出发,答案也许是这样的:这是一部贵族大家庭的光辉的与自我衰落的历史,由于这一位堕落的娇子宝玉在道德和精神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虔诚地遵照父母亲的意志,违背自己的天性勉强作出牺牲,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使这个家族获得复兴。

      从佛道的立场出发,回答则是:这是一个本来处于污浊肮脏的尘世中堕落的灵魂一步一步地觉醒、澄清,最后成功地进入幸福境界的历史。

      从欧洲人的立场出发,也许可以说:这是一部天赋极高、但却已经蜕化了的贵族少年的病史,他是一个不合群的、女性的、受自卑情结和躁狂忧郁症打击的精神变态者和懦弱者,一个雌雄同体的中性怪人,尽管他有时能力很强,但在实际生活的现实中他还是失败了,最后甚至胆怯地从社会上偷偷地溜走了。在宝玉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他的“脱离红尘”,他的“成仙”,可以说不是西方的评价。对此作出评价,这里还缺少象印度的瑜伽现象那样使西方国家有足够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可比性。因为道教不仅是理论,而且首先是实践。

      ······
      每位藏者的品相标准会略有不同,卖家的品相标准供参考,请多看看图。开本大小仅是个参考,如有任何疑问请在拍前询问!请拍友尊重双方的劳动,谨慎下单。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