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闪电发货】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第三版罗云主编周福宝樊运晓裴晶安全工程技术理论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安全职业健康HG
举报
9787122359629
作者:
罗云 主编 周福宝、
樊运晓
、裴晶晶 副主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59629
出版时间:
2023-06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ISBN:
9787122359629
出版时间:
2023-06
上书时间 2023-12-18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描述:
“科技强安,管理固安,文化兴安”是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基本战略体系。《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第三版)涵盖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制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等学科内容。 本书基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以及工业行业和公共安全的实用系统为主线,设计构建了七个大篇、三十六个章节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工程技术理论、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安全、职业健康、行业安全、公共安全等内容。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包括安全原理、事故预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机械安全、超重搬运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焊接安全、防火防爆、电气安全、噪声控制、工业防尘、工业防毒、辐射安全等内容;工业行业专业体系包括煤矿、冶金、建筑、化工、石油、电力、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等行业;公共安全体系包括公共场所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城市安全等。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第三版)可作为各类安全工程师、政府安全与应急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社会安全中介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学习参考。同时,也是各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绪论1 0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1 0.1国际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1 0.1.1美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 0.1.2英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 0.1.3德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 0.1.4新加坡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 0.1.5加拿大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2 0.2我国的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2 0.2.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发展历程2 0.2.2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3 0.2.3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级别与专业3 0.2.4注册安全工程师的配备3 0.2.5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3 0.2.6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3 0.2.7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3 排名靠前篇安全工程技术理论 1安全科学学科基础及理论7 1.1古代的安全防灾7 1.1.1我国古代的风险防范7 1.1.2古代人类的风险防范观8 1.1.3人类安全法规的起源9 1.2安全科学的起源与发展9 1.2.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9 1.2.2安全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0 1.2.3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10 1.2.4安全科学体系的构成12 1.3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的发展16 1.3.1安全科学认识论16 1.3.2安全科学的方法**论19 1.4安全哲学理论23 1.4.1从思维科学看安全哲学的发展23 1.4.2从历史学的角度归纳安全哲学23 1.4.3现代社会的安全哲学24 1.4.4人类高明的安全哲学思想25 1.5安全系统科学理论25 1.5.1安全信息论原理25 1.5.2安全控制论原理28 1.5.3安全协调学原理29 参考文献30 2安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理论31 2.1安全的基本特性31 2.1.1安全序列重要术语31 2.1.2安全特性分析31 2.2安全科学基本原理32 2.2.1安全公理32 2.2.2安全定理35 2.3安全指标体系理论37 2.3.1安全定量的基础37 2.3.2安全生产指标体系37 2.3.3事故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37 2.3.4安全指标考核39 2.4安全指数理论39 2.4.1安全指数概念及意义39 2.4.2安全生产指数的设计思路及原则40 2.4.3安全生产指数的数学模型40 2.5风险水平定量理论41 2.5.1风险的数学表达41 2.5.2风险定量计算42 2.5.3个体风险定量计算42 2.5.4社会风险定量计算42 2.5.5危险点(源)风险强度定量计算43 参考文献44 3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46 3.1生产安全事故分类研究46 3.1.1事故定义及特性46 3.1.2事故类型及等级46 3.1.3事故原因分类47 3.1.4事故损失工作日计算47 3.1.5事故伤害性质分类47 3.1.6事故伤害部位分类47 3.1.7事故致因物分类47 3.2事故致因理论52 3.2.1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53 3.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53 3.2.3事故致因“4M”要素理论53 3.2.4事故因果论54 3.2.5事故综合致因理论55 3.2.6事故多米诺骨牌模型55 3.2.7事故生命周期理论55 3.2.8事故奶酪(薄板漏洞)理论56 3.2.9事故轨迹交叉理论56 3.2.10事故能量转移理论57 3.2.11人因失误模型58 3.2.12不安全行为事故致因机理59 3.2.13不安全行为控制原理60 3.3事故预测理论60 3.3.1事故指标预测及其原理60 3.3.2事故隐患辨识预测法61 3.3.3直观预测法61 3.3.4时间序列预测法61 3.3.5回归预测法63 3.3.6齐次、非齐次泊松过程预测模型63 3.3.7微观事故状态预测63 3.3.8灰色预测模型63 3.3.9趋势外推预测64 3.3.10专家系统预测法64 3.3.11事故死亡发生概率测度法65 3.4事故预防理论66 3.4.1事故预防“三E”对策理论66 3.4.2事故预防“三P”策略理论66 3.4.3事故超前防控原理67 3.4.4事故隐患查治系统工程模式67 参考文献68 4安全人机工程学69 4.1人机工程学概论69 4.1.1人机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69 4.1.2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及方法69 4.2人机系统69 4.2.1人机关系70 4.2.2人机功能分配70 4.2.3人机系统分析70 4.3人体测量与数值应用70 4.3.1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71 4.3.2常用人体测量数据71 4.3.3人体主要参数计算72 4.3.4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73 4.4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74 4.4.1人的生理特性74 4.4.2人的生物力学75 4.4.3人的心理特征77 4.5人机界面78 4.5.1显示装置78 4.5.2控制装置82 4.5.3工具类人机界面86 4.6作业空间86 4.6.1作业域86 4.6.2作业空间分析87 4.6.3安全作业研究与标准化作业88 4.7作业环境88 4.7.1温度环境88 4.7.2振动环境89 4.7.3噪声环境90 4.7.4光环境90 4.8色彩调节93 4.8.1色彩的基本概念93 4.8.2色彩对人的影响93 4.8.3作业环境的色彩调节与应用94 参考文献95 5系统安全工程96 5.1系统安全工程概论96 5.1.1基本概念96 5.1.2内容96 5.1.3起源和发展97 5.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97 5.2.1关系比较密切的分析方法98 5.2.2共同点比较多的分析方法98 5.2.3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98 5.2.4选用分析方法的原则99 5.3预先危险分析99 5.3.1预先危险列表99 5.3.2PHA分析流程99 5.3.3危险性预先分析实例100 5.4安全检查表100 5.4.1安全检查表的定义100 5.4.2安全检查表的作用101 5.4.3安全检查表的优点101 5.4.4安全检查表的类型101 5.4.5安全检查表的编制102 5.4.6安全检查表实例102 5.5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103 5.5.1基本概念103 5.5.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105 5.5.3致命度分析106 5.5.4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实例106 5.6事故树分析概述108 5.6.1基本概念109 5.6.2事故树的分析步骤112 5.6.3事故树的编制方法112 5.6.4事故树的定性分析113 5.6.5事故树的定量分析118 5.7事件树分析123 5.7.1基本概念介绍123 5.7.2ETA分析流程123 5.7.3ETA分析实例124 5.8因果分析124 5.8.1基本概念介绍124 5.8.2因果分析法分析流程124 5.8.3因果分析实例125 5.9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127 5.9.1基本概念及原理127 5.9.2分析步骤127 5.9.3应用实例129 参考文献130 6危险危害辨识与安全评价方法131 6.1危险危害辨识131 6.1.1基础概念及术语131 6.1.2危险危害分类131 6.1.3危险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132 6.1.4危险危害辨识方法132 6.1.5危险危害辨识过程132 6.2安全评价概述133 6.2.1安全评价与风险评价133 6.2.2安全评价的定义和标准133 6.2.3安全评价的原理134 6.2.4安全评价的程序134 6.2.5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34 6.3概率评价法134 6.3.1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135 6.3.2元件的连接及系统故障(事故)概率计算135 6.3.3系统故障概率的计算举例136 6.4指数评价法136 6.4.1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136 6.4.2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特法140 6.5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143 6.6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144 6.7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145 6.7.1泄漏145 6.7.2扩散146 6.7.3爆炸147 6.7.4中毒148 6.8生产设备安全评价方法148 6.8.1设备安全评价要点149 6.8.2操作运转149 6.8.3环境149 6.8.4维护检修150 6.9安全管理评价150 6.9.1安全管理评价内容150 6.9.2评价方法150 6.10安全综合评价法151 6.10.1评价模式151 6.10.2评价标准151 6.10.3LEC评价法151 6.10.4MES评价法152 6.10.5MLS评价法152 6.11作业场所的评价方法153 6.11.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有毒作业分级评价方法153 6.11.2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方法155 6.11.3低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155 6.12安全评价方法实例156 6.12.1危险源的定量评估156 6.12.2人、机、环修正系数K1、K2、K3的计算157 6.12.3关于评估等级的判定标准157 6.12.4结论157 6.13安全决策158 6.13.1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158 6.13.2定性属性的量化160 6.13.3安全决策方法161 参考文献163 第二篇安 全 管 理 7安全管理科学理论167 7.1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167 7.1.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167 7.1.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167 7.1.3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及其特点167 7.2安全教育学理论167 7.2.1一般教育原理与安全教育学基础167 7.2.2安全教育的目的168 7.2.3安全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68 7.2.4安全教育模式及技术169 7.2.5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169 7.2.6安全工程学历教育173 7.2.7英国的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等级考试制度174 7.3安全经济学原理176 7.3.1安全经济学概述176 7.3.2安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178 7.3.3事故损失分析原理179 7.3.4安全投资的理论分析181 7.3.5安全效益分析原理184 7.4安全文化建设理论185 7.4.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85 7.4.2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186 7.4.3安全文化的学科体系187 7.4.4安全文化的范畴、功能及作用187 7.4.5安全文化建设188 7.5安全行为科学191 7.5.1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191 7.5.2人的行为模式193 7.5.3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194 7.5.4事故心理指数分析195 7.5.5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196 7.5.6安全行为科学应用理论197 7.6RBS/M的理论与方法198 7.6.1RBS/M的理论基础198 7.6.2RBS/M理论的应用原理及模式199 7.6.3RBS/M理论的应用方法及实证200 参考文献201 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202 8.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性质与作用202 8.1.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概念202 8.1.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特征202 8.1.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本质202 8.1.4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作用202 8.1.5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对策及任务203 8.2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203 8.2.1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本体系203 8.2.2安全技术法律法规203 8.2.3职业健康法律法规204 8.2.4安全生产法规基本制度205 8.3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206 8.3.1安全生产标准的分类与体系206 8.3.2安全生产标准的作用207 8.3.3安全生产国家标准颁布状况207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安全工程专业教授;国家安全生产理论专家组成员;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顾问;中国地质勘探安全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安全联合会会员(World Conference on Safety Science);中国少儿基金会“安康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深圳市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科带头人。《中国安全科学》、《现代职业安全》、《当代矿工》、《安全》、《安全环保学报》、《安全环境工程》等杂志编委。多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及部门10余项科研项目,获多项奖励 关联推荐 “科技强安,管理固安,文化兴安”是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基本战略体系。《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第三版)涵盖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制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等学科内容。 本书面向我国安全生产、职业安全、职业健康、劳动保护、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应用领域,为各工业行业、厂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专业机构,各级政府的安全与应急综合监管和行业专项监管,高等院校的安全工程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安全科研院所和组织机构的科学研究,以及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指导。'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