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黎明书店
  • 正版现货新书 微观经济学(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9787302406945 黄英,原雪梅 主编
图文详情

正版现货新书 微观经济学(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9787302406945 黄英,原雪梅 主编

举报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302406945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30.19 7.7折

定价 ¥3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1-09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五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9.43% (6070笔)
    好评率
    99.96%
    发货时间
    8.32小时
    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23823337
      商品描述:
      前言
      在多年的经济学专业教学生涯中,每次给本科新生讲授微观经济学课程时都感到有压力。对学生来说,经济问题分析的方式方法,与他们以往学习和接受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经济学知识对经济学专业或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影响深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曾经说过:“大学一年级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改变了我的人生。”而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们来说还远不止于此,在他们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以及求职、职务晋升等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考核。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有一本能正确引导他们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本书就是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中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本着让学生易读、易懂、易掌握的原则,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和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并在语言叙述上尽可能做到简练、直白、逻辑性强,使初学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掌握经济学问题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了让学生在使用本书时能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本书还准备了配套的习题集和教学课件。
        本书由黄英教授、原雪梅教授担任主编,马伟华、杨杨、沈飞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十、十一章黄英、张娜主笔;第二、四、八章原雪梅、马伟华、王振梅主笔;第三、六章杨杨、张芳菲主笔;第五、七、九章沈飞、庄亚娇主笔。
        参与编写的主要成员都长期从事微观经济学及经济学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限于编者的学识和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  者



      导语摘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共十一章,内容如下。章导论;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效用论;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每章都精心设计了学习要点、学习目标、关键概念、本章小结及自测题等模块,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知识点。本书内容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完整性,可作为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导论

        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稀缺性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二、实证分析方法:理论形成过程

          三、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的分析工具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阅读资料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第二节  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

          一、供给函数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阅读资料

        第五节  经济分析的主要变量和方法简介

          一、经济模型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四、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五、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六、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七、弹性概念的扩大

        阅读资料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三章  效用论

        节  效用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一、关于偏好的假定

          ……

      第四章  生产论

      第五章  成本论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共十一章,内容如下。章导论;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效用论;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每章都精心设计了学习要点、学习目标、关键概念、本章小结及自测题等模块,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知识点。
      本书内容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完整性,可作为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主编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共十一章,内容如下。**章导论;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效用论;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每章都精心设计了学习要点、学习目标、关键概念、本章小结及自测题等模块,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知识点。


      本书内容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完整性,可作为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精彩内容

         章
         导  论
        
        
       【学习要点及目标】
      *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及演变。
      * 了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 明确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及研究方法。
       【关键概念】
      研究对象 现代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产生于15世纪,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被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对概念、政策主张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的分析。
      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稀缺性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及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求(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求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来探索研究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而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求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中。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求,经济学提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的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那么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么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会相应减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中,是经济学必须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如图1-1所示的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图1-1 生产可能性边界
        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生产的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是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1. 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
        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永无饱和之日,而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须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有所取舍。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应各为多少。如上例,当我们把权衡取舍的范围归结为消费品与资本财货两大类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代表了这个问题之各种可能的答案。那么,到底哪一点是合理的?
      2. 如何生产,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一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法。例如,同一种产品,既可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方法,也可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生产方法。这里有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
      3. 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
      ? 也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总是生活于组成一定社会形式的人群之中,所以生产总是社会生产。也就是说,社会的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有目的地作用于劳动的客体——自然物质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劳动的。所以经济分析必然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有的还加上一个问题,即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从而成为四个问题。
      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前面说明了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稀缺经济资源(如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说,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给经济学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经济学必须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要研究稀缺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资源利用包括以下三个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资本财货和消费品的组合达不到AB线。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各种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产量达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即尽管资源没变,但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线上。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和资本财货,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由稀缺性问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影响甚大。这样,解决经济问题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问题。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为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 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居民户)如何支配收入,怎样以有限的收入获得的效用和满足,即实现效用化;单个企业(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利润,即实现利润化。
        微观经济学实际上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每一种产品的产销数量和价格。
        二是作为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居民与作为生产要素需求者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怎样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和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息与地租)。
        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际上涉及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每种产品的产量和采用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看作是考察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即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问题。鉴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涉及价格问题,因而微观经济理论可以统称为价格理论,这包括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同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相适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个量分析是研究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说过,微观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为的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以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Equilibrium)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 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
        只有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微观经济政策等。
        福利经济学虽以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问题为研究对象,而一般均衡分析同时考察所有各种产品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所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但由于都是以单个消费者的行为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行为,有别于宏观经济学,因而也被放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
        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的,因而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生产哪些产品和每种产品的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那么,宏观经济学是要考察社会生产过程中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大小是如何决定的(该变量在微观经济学中被假定为已知或既定)。
        同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它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大小、一般物价水平的高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