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黎明书店
  • 全新正版现货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 9787301274521

全新正版现货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 9787301274521

举报

正版新书现货 可以下单一般就是有货的 下午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7301274521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48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作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7301274521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48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售价 51.92 5.9折

定价 ¥8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14

    数量
    库存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艺术
      货号:
      R_8840349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
      定价:88元
      作者:王一川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301274521
      字数:764000
      页码:1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弘扬北大艺术学科传统,展现全新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对艺术公赏力命题首次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指出当前艺术分赏条件下尤需倡导艺术公赏力及公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艺术公共性问题,接着对艺术公赏力传统、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艺术公赏力的动力等问题作了历时性论述,进而就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当代艺术媒介状况、艺术公共领域、艺术辨识力、艺术公信度、艺术公赏质、艺术品鉴力、艺术公共自由、中国艺术公心、艺术批评等问题作了共时性论述。全书最后得出的"人为中介,艺即心赏;分赏偏美,公赏中美;公心互融,美美异和;人顺天地,三才分合"的结论,对把握当代中国艺术生活应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目录
      引 言 1章 艺术公赏力概述 5节 艺术公赏力问题的由来 6第二节 通向公众素养论范式的艺术理论 14第三节 艺术公共性建构与艺术公赏力 22第四节 艺术公赏力概念 27第二章 通向艺术公赏力的理论历程    —以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家为例 35节 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之间 37第二节 无功利化的个体心灵自赏 43第三节 重新功利化的“物的形象”论 57第四节 再度无功利化的“审美意象”论 60第五节 “审美意象”论面对时代变迁 67第六节 回看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统 76第七节 当前路径选择与艺术公赏力问题 79第三章 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 89节 艺术公赏力的发生与演变 90第二节 世变艺变 92第三节 以艺启群 97第四节 以艺为群 104第五节 艺以群分 112第六节 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 117第四章 艺术公赏力的动力 121节 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机制 122第二节 艺以新民说 123第三节 艺以为人说 130第四节 艺有公道说 136第五节 艺术公赏力的深层动力源 143第五章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媒物互化及其后果 147节 进入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149第二节 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53第三节 艺术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160第四节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与生活交融态:从艺术型文化                产业与拟艺术型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164第五节 媒物互化的后果:艺生平面态 174第六章 当今艺术媒介状况 187节 全媒体时代及其艺术问题 188第二节 通向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历程 193第三节 全媒体时代艺术的特征 200第四节 艺术分赏与艺术公赏力 208第五节 艺术分赏背后的美学之争 211第六节 反思全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225第七章 艺术公共领域 233节 公共领域理论的来由及桌子之喻 234第二节 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复苏式构建 239第三节 艺术公共领域概念及其人学依据 247第四节 艺术公共领域的存在要素 254第五节 艺术公共领域的机制与实质 263第八章 艺术辨识力 269节 公众角色理论 270第二节 艺术辨识力的含义与构成 274第三节 艺术辨识力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278第四节 艺术辨识力的运行原则 282第五节 艺术辨识力与国民艺术素养建设 286第九章 艺术公信度 289节 艺术公信度先于艺术真诚度 290第二节 从“代笔门”之争看艺术公信度问题 293第三节 艺术公信度之问题化的历程 298第四节 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生成的原因 299第五节 中外信任研究的启示 304第六节 艺术公信度及其特征 308第七节 艺术公信度的维度、耦合关系及检验 311第十章 艺术品鉴力 315节 艺术品鉴力的导向更替 316第二节 艺术品鉴力的构成要素 323第三节 艺术品鉴力的存在形态 337第四节 艺术品鉴力的运行层面 339第五节 艺术品鉴力的运行阶段 344第十一章 艺术公赏质 347节 艺术公赏力中的艺术公赏质问题 348第二节 中国古代对于艺术公赏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350第三节 西方艺术类型观及艺术品层面论 356第四节 艺术公赏质的社会关联要素 359第五节 艺术公赏质的层面构造 362第六节 兴味蕴藉与公民艺术素养 367第十二章 艺术公共自由 373节 有关艺术自由的近期案例 374第二节 自由与艺术自由 379第三节 第三种艺术自由:艺术公共自由 384第四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含义和社会基础 391第五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中国传统资源 397第六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要素 402第七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途径:人生境界层次论 404第八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核心:公心涵育 413第九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目标:美美异和 419第十三章 中国艺术公心 427节 斯宾格勒:每种文化精神都有其“基本象征” 428第二节 宗白华:中外比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435第三节 方东美:“生命情调”的戏情比较模型 450第四节 唐君毅:统合儒道的中国艺术精神 458第五节 徐复观:独尊道家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 464第六节 李泽厚:寻找“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467第七节 从中国艺术精神到中国艺术公心 474第八节 中国艺术公心及其构成要素 480第九节 中国艺术公心的特征 488第十四章 艺术公共性体验的当代呈现 555节 视听觉公共性体验 557第二节 言说公共性体验 621第三节 心神公共性体验 652第十五章 艺术批评 671节 现代艺术批评三变 672第二节 当前艺术批评的三种形态 674第三节 学术型批评的新课题 677第四节 艺术批评家的学术自觉及学术个性 681结语 693后记 711
      作者介绍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美学、艺术理论、美学、电影批评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文学理论》《文艺转型论》《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
      序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