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万卷的书店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岳麓书社

举报

9.78755E+12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55380868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17.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22

    数量
    库存10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小说
      货号:
      6.23678E+11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近思录》是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也是北宋理学的大纲,是学习儒学最重要的入门书。 增加章节导读,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无需古文基础,全书阅读无障碍。 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排版,注释紧跟其后,无需频繁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与注释。 内文选用特制环保轻型纸,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锁线精装。   内容简介:    《近思录》是宋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理学入门书,全书分类精选北宋周敦颐、程颢等五位大儒的思想要义,按次第编排,共十四类六百二十二条,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最广的儒学入门书,也是今人学习儒学、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本书是《近思录》的注译本,作者在参考权威注本的基础上,融入多年研究心得,全书既有字词疏解,又有义理辨析,是一本简明且接近作品原意的儒学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张京华,男,1962年生,现为湖南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社科联国学普及基地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名家推荐:   《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朱熹)   凡义理根原,圣学体用,皆在此编。(江永)   《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陈荣捷)        目录   一 道体本原············ 001 二 为学大要············ 040 三 格物穷理············ 102 四 存养之功············ 149 五 改过迁善············ 183 六 齐家之道············ 207 七 取舍去就············ 224 八 教学之道············ 254 九 圣贤气象············ 269       前言 一        如果将我国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段,则上古可以视为儒家的创兴时期,中古可以视为儒家的中兴时期。创兴时期有孔、曾、思、孟,中兴时期有周、程、张、朱。任何学说、思想、学派,要想长期发挥它不偏不倚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容易的,需要适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理学便是儒家在中古时期获得更新之后的一个新形态。在这次成功的更新之后,儒家思想学说便得以恢复其新鲜的活力,从而继续主导中国乃至整个东 亚社会在近古时期的发展历程,并且将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当然,儒家学说还有其更早的渊源,就是“二帝三王”的王官之学。创兴时期,孔子集大成,萃聚“二帝三王”的典籍,成为“六经”;中兴时期,朱子再次集大成,萃聚孔、曾、思、孟的著述,成为“四书”;而周、程、张、朱的著述,到了近古时期,流行极广,几于人手一册,这就是《近思录》。 所以,儒家学派就有“四书”是“六经”之阶梯、《近思录》是“四书”之阶梯的说法。也就是说,了解儒家思想学说,最为正宗的路径应当是从《近思录》上溯“四书”,再由“四书”上溯“六经”。事实上,在宋元明清时期,《近思录》是影响最大、最广的入门 性的学术书,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尤其如此。     朱熹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清代江永称,“凡义理根原,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四库馆臣称,“宋明诸儒若何氏基、薛氏瑄、罗氏钦顺,莫不服膺是书”“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 孔、曾、思、孟的主要概念是“仁”,周、程、张、朱的主要概念是“理”。孔子多讲“仁”,而孟子多讲“义”,“义”是“仁”的一种体现,本质上仍然是“仁”。宋儒讲“理”,又讲“道”“性”“心”,讲“理”是强调天地万物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讲“道”是强调道统在人间的传承,讲“性”是确信人类具有向善的本质,讲“心”是强调自身的感知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因此只是侧重不同,并无实质之别,“道”“性”“心”仍然是“理”。 儒家是永远的儒家,只是各个阶段的形态展现有所不同。但大致上说,出于历史的因素,创兴时期的儒家具有更多的政治和制度的因素;时隔一千余年之后,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中兴时期的儒家具有更多的抽象性和哲学性,因此也更加灵活,超越时空而具备普世价值。   二 《近思录》的编订是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夏天,编订者是朱熹和吕祖谦。朱熹和吕祖谦相约,在福建建阳的寒泉坞相见,共读北宋五子之书。由于对内容早已稔熟于心,所以只用了十天时间,不仅全部条目基本选定,而且条列了卷次,写定了各卷标题。 编订之后,二人各有一篇《书〈近思录〉后》,又称《近思录后序》。 朱熹在《后序》中说:“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 从朱熹的话来看,他的《后序》应当也是同时写就的。但吕祖谦的《后序》题款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是一年之后写定的。在书成以后,朱熹和吕祖谦二人为此还有信函往来,相互磋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晦庵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朱子语类》中提到,朱熹曾说:“《近思录》首卷难看。某所以与伯恭商量, 教他做数语以载于后,正谓此也。”由此可以相信,《近思录》是朱、吕二人精思熟虑的作品。   三 《近思录》的作者和编纂者共有七人,即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和南宋的朱熹、吕祖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后改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永州道县)人。晚年爱庐山风景,傍溪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世称濂溪先生。历官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等,有治绩。为宋代理学鼻祖,从政之余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从之受业。博学力行,黄庭坚称其为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精于易学, 发明太极之蕴,能“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朱熹盛赞周敦颐“《太极》之旨,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互相发明,平正洞达, 绝无毫发可疑”。史称“两汉而下……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后人称道周敦颐“濂溪之学,精悫深密”(蔡元定)。“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黄百家)“孔孟而后,千有余年,圣人之道不传。道非不传也,以无传道之人耳。汉四百年得一董子, 唐三百年得一韩子,皆不足与传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续其统,后世无异词焉。”(贺瑞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周濂溪集》《周元公集》《周敦颐集》。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伊川(今河南伊川)人,程颐之兄,世称明道先生,或称大程子,与程颐并称“二程”,其学派被称为“洛学”。进士及第,历任鄠县、上元县主簿,晋城令,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太常丞,知扶沟县等职。《宋史·道学传》称他:“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著有《识仁篇》《定性书》《陈治法十事》等,后人合编为《程氏遗书》《二程全书》《二程集》。 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之弟,世称伊川先生,或称小程子,与程颢并称“二程”。历官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等职,为洛党领袖。自年十八上书阙下,游太学,后经近臣屡荐,入京侍讲经筵,党争起,窜涪州,移峡州,最后以宣义郎致仕。时人称其 “有特立之操,出群之资,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有经世济物之才,非同拘儒曲士,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吕公著)。“道德纯备学问渊博,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实天民之先觉,圣代之真儒。”(朱光庭)《宋史·道学传》称他:“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著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合编为《程氏遗书》《二程全书》《二程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作“关学”。史称张载“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本跅弛豪纵士”,“又出入于佛老者累年。……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任之重如此”,“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朱熹称赞他“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历官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著有《正蒙》《西铭》《东铭》《易说》等, 后人合编为《张子全书》《张载集》。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先曾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学者又称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后隐居河南洛阳安乐窝,创立易学象数学派, 屡授官不赴。史载邵雍在苏门山,“布裘疏食,躬爨养父之余,刻苦自励者有年”;“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在洛阳,“蓬荜瓮牖,不蔽风雨,而怡然有以自乐,人莫能窥也”;“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任意所适”。评价说“周、程、张、邵,五子并时而生,又皆知交相好,聚奎之占,可谓奇验。而康节独以《图》《书》象数之学显”。程颢称之为“振古之豪杰”,又称之为“内圣外王之道”,朱熹称其“胸襟中这个学,能包括宇宙,始终古今”。著有《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先天图》《皇极经世》及《伊川击壤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考亭、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侨居建阳武夷山。二程四传弟子、周敦颐五传弟子。进士及第,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在官之日虽浅,而政事可观。“所至兴学校,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史称朱熹“得程氏正传……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一生著述极富,有《中和说》《观心说》《仁说》等,并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章句集注及或问,为 《太极图说》《通书》《西铭》三书作解,为《周易》作本义及启蒙, 为《诗经》作集传,为《楚辞》作集注及辨证,编订《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又著《孝经刊误》《小学集注》《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朱子家礼》《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著作共二十五种六百余卷,后人辑录有《朱子语类》,今人汇编有《朱子全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世称东莱先生。进士及第,历官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直秘阁, 主管冲祐观及明道宫等。屡以圣道、治体进谏宋孝宗。与朱熹、张栻为友,一时齐名,人称“东南三贤”。年少时性情卞急,一日诵《论语》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遂终身无暴怒。朱熹曾说:“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其学以关洛为宗,而长于兼取众长,举人之善,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史称吕祖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著作有《东莱集》《东莱左传博议》《东莱书说》《吕氏家塾读书记》,编纂《皇朝文鉴》《古文关键》。 所以,《近思录》既是一部北宋五子的语录,同时也反映了编选者朱熹、吕祖谦自己的思想,是七名宋儒的共同思想的精华录。   四 《近思录》全书共收语录六百二十二条,分类编纂,共十四类,编为十四卷。叶采最早为《近思录》作注,并概括了各卷大意。他说: 卷一:此卷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 卷二:此卷总论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 知所指归,斯可究为学之大方矣。 卷三:此卷论致知。知之至,而后有以行之,自首段至二十二段,总论致知之方。然致知莫大于读书,二十三段至三十三段,总论读书之法。三十四段以后,乃分论读书之法,而以书之先后为序。始于《大学》,使知为学之规模次序,而后继之以《论》《孟》《诗》 《书》。义理充足于中,则可探大本一原之妙,故继之以《中庸》。达乎本原,则可以穷神知化,故继之以《易》。理之明,义之精,而达乎造化之蕴,则可以识圣人之大用,故继之以《春秋》。明乎《春秋》之用,则可推以观史,而辨其是非得失之致矣。《横渠易说》以下, 则仍语录之序,而《周官》之义因以具焉。 卷四:此卷论存养。盖穷格之虽至,而涵养之不足,则其知将日昏,而亦何以为力行之地哉!故存养之功,实贯乎知行,而此卷之编,列乎二者之间也。 卷五:此卷论力行。盖穷理既明,涵养既厚,即推于行己之间, 尤当尽其克治之功也。 卷六:此卷论齐家。盖克己之功既至,则施之家,而家可齐矣。 卷七:此卷论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然去就取舍,惟义之从,所当审处也。 卷八:此卷论治道。盖明乎出处之义,则于治道之纲领不可不求讲明之。一旦得时行道,则举而措之耳。 卷九:此卷论治法。盖治本虽立,而治具不容缺,礼乐政刑有一而未备,未足以成极治之功也。 卷十:此卷论临政处事。盖明乎治道而通乎治法,则施于有政矣。凡居官任职,事上抚下,待同列,选贤才,处世之道具焉。 卷十一:此卷论教人之道。盖君子进则推斯道以觉天下,退则明斯道以淑其徒,所谓“得英才而教育之”,即“新民”之事也。 卷十二:此卷论戒谨之道。修己治人,常存警省之意,不然,则私欲易萌,善日消而恶日积矣。 卷十三:此卷辨异端。盖君子之学虽已至,然异端之辨尤不可以不明,苟于此有毫厘之未辨,则贻害于人心者甚矣。 卷十四:此卷论圣贤相传之统,而诸子附焉。断自唐虞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道统相传,至于孔子。孔子传之颜、曾,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遂无传焉。于是楚有荀卿,汉有毛苌、董仲舒、扬雄、诸葛亮,隋有王通,唐有韩愈,虽未能传斯道之统, 然其立言立事,有补于世教,皆所当考也。迨于宋朝,人文再辟,则周子唱之,二程、张子推广之,而圣学复明,道统复续,故备著之。 儒家教人读书,最讲究因材施教,循序而进,不躐等,不陵节, 经传注疏,原原委委。《近思录》的编纂也是如此,全书各卷无不体现着“次第”的意图。 所谓万事开头,先要讲明道体,以总摄人生,所以第一卷是“道体”。明白道体,然后就懂得学习的重要,儒家自孔、孟、荀以至汉唐诸子,无论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首重“劝学”,所以第二卷是“为学”。 懂得学习,就需要读书求知,经传注疏,各有次序,慎思审问, 都有方法,所以第三卷是“致知”。 儒家主张“学以为己”,最反对“记问之学”,而倡导“反躬自省”,书读得熟了以后,该要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优柔厌饫,切磋沉潜,所以第四卷是“存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力行,儒家学不外行,“学至于行而止矣”,既读了书,又能反躬,下一步就要力行,所以第五卷是“克治”。 古人十岁曰幼而学,三十曰壮而有室,四十曰强而仕,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读书、反躬、力行之后,就可以经营家室,所以第六卷是“齐家”。 古人以家事国事为一体,所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果真三十能立,就可以学优而仕,而出仕先要明了世事人情,审时度势,自处于中道,所以第七卷是“出处”。 懂得了自处,又可以利人,该要手援天下,济国济民,这就首先要清楚治道,明白大体,所以第八卷是“治体”。 明白了治道之大体,还要能具体而微,长于法术,足于策略,所以第九卷是“治法”。 孔子称“人之道,政为大”,立国须有规模,为政务出淳厚,正德、利用、厚生,总称“三事”,所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而载舟覆舟,不可不慎,所以第十卷是“政事”。 既能治学,又知为政,老而致仕,要当以教学育人为己任,如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 之例,而孟子亦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所以第十一卷是“教学”。 君子以天下为怀,勇于改过,清洁自守,善始善终,所以第十二卷是“警戒”。 儒家治学,讲究醇而不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辨异端而辟邪说”,为的是不失根本而传之久远,“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故凡大儒均以传道、阐道为职志,而以溯源导流为当然之理,所以第十三卷是“辨别异端”。 儒家所谓“仁道”亦可解释为人道、人文,而做人要当以圣贤自期,以君子自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志伊尹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