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寻书斋
  • 死亡哲学 段德智 9787100128278 全新正版
图文详情

死亡哲学 段德智 9787100128278 全新正版

举报

正版速发,一般下单24小时内发货,可开电子发票。图片与标题不符时,请咨询客服。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10012827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72.38 7.4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3-27

    数量
    库存1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二十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2.48% (504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6.78小时
    地址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货号:
      29407482
      商品描述:
      前言
      死亡之成为人所思考的问题,也许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思考,把它作为一个哲学问题,也几乎和哲学本身同时开始;但把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系统化成为一门哲学学科,或哲学的一个分支,并冠以“死亡哲学”之名,则还是较为晚近的事。在我国,就我们所知,本书作者段德智同志于1989—1990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开出“死亡哲学”选修课,似乎还是破天荒遭的事。在此之前,也许是我们孤陋寡闻,还未听说我国有什么学校在什么时候开过这样的课程;更未见出版过有一定水平的讨论“死亡哲学”的专著,甚至这样的论文也极为罕见;以致“死亡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也显得生疏。而在国外,则“死亡哲学”的课程以及有关专著和论文早已司空见惯。
        死亡,作为每个人都无可逃避的事实,从原始人类超出动物界之日起,面对着同类的死亡,初具人类意识的人也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这在当时多半是在原始宗教或神话,以及以与原始宗教相结合的原始艺术和礼仪等形式中反映出来。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这种思考也就日益深入。到人类产生哲学时,人类自身的身心生死问题,也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哲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死亡问题并不只是个哲学问题,也不只是宗教、艺术的问题,随着各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或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死亡问题也成了许多门科学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例如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乃至现代物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等,都要从本门科学的角度,涉及死亡问题。在西方,也还有以死亡的原因及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现象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即称为“死亡学”(thanatology)。死亡哲学与这些科学(包括“死亡学”)对死亡问题的研究,虽不无联系,但又不能混同。死亡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或哲学的一个分支,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大体上说来,它和其他科学关于死亡问题的研究之间的关系,也就类似于一般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或精确科学之间的关系。它也和宗教及文学艺术等文化部门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一样。例如它并不具体地讨论或描述“死后的天国生活图案”之类,也不讨论其他具体科学要处理的“临床死亡”,“安乐死”的具体措施,植物人的死亡权利,器官移植技术和器官遗赠手续,以及其他类此的具体问题,而是要讨论“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死亡的必然性与人生的自由、生死的排拒与融会”以及“诸如此类有关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因此死亡哲学对其他科学有关死亡的研究的关系,也正如一般哲学对具体科学一样有一种统摄和指导作用。
        由于“死”与“生”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死亡哲学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明显地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或毋宁说它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一种深化、延续和扩展。这不仅因为人只有具有死亡意识,才可能获得对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使生活具有紧迫感而克服惰性;更重要的还在于死亡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在于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其实质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的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众所周知的孔子的名言“未知生,焉知死”,不管其全部真实含义如何,至少说出了一个真理,即“知生”乃“知死”的前提,这无疑是对的;但反过来说,“知死”也为全面“知生”所必需,不“知死”,也无由全面“知生”,故“知死”实也为“知生”,即建立全面透彻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不可或缺。
        死亡哲学不仅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也还明显地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这道理其实也并无深奥难解之处。这就在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是与他的世界观或所持的本体论密不可分,一般总是建立在其世界观或本体论基础上的;有些人也可能在实际思想程序上是先建立了某种人生观与价值观,然后才导致持某种世界观或本体论。但就逻辑顺序而言,则世界观或本体论总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逻辑前提或理论基础——不论其此情景的参加一次学术讨论会的许多外哲史界人士大为惊讶。须知这是超过700页的一部巨著!本着他一贯的严肃认真态度,在撰写本书时,凡有所论列,他也都过有关原著或手资料,而决不满足于抄录第二手材料或单纯凭耳食之言信口雌黄。
        他在教学上也成绩卓著,深受同学欢迎。他已讲授过多遍“西方哲学史”课程,有的是为本系学生开的必修课,有的是为外系学生开的选修课。例如1990年下半年他为外系开的选修课,据说照名单看来报名要选此课的各系学生竟多达700余人,而因武大的教室也只能容纳300余人,他的学生已每次坐满300余座位的教室,许多学生因没有座位而不得不忍痛割爱,为被迫放弃此选修课而深表遗憾。除了“西方哲学史”之外,他也还开过多门选修课,包括以上已曾提到的这门“死亡哲学”,也参加过多次为研究生开的学位课程的辅导。
        特别要提到的是1987年至1988年他曾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西东堂大学进修。他没有借此机会去游览名胜古迹,领略异国风情;也没有去为购置“几大件”、“几小件”而到处奔忙,既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有关课程和了解美国学术界情况及有关的社会状况上,也把钱省下来准备借此延长半年学习时间以便多学几个课程。后来因学校不准延长,他就把钱买了些有用的图书和必要用具而如期回国了。凡认识段德智的人都明显感到他从国外归来后文思大进,仿佛豁然开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知识面也大大拓展了。的确,若不是这次出国进修,段德智恐怕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来的。

      导语摘要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死亡哲学有着我们不能穷尽的丰富意涵。概括地说,至少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人生观或价值观的层面,二是世界观的或本体论的层面。从前一层意涵来说,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或拓展。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从而克服世人难免的惰怠,消沉,萌生出生活的紧迫感;其次,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作者简介
      段德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先后兼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基地(哲学所)兼职教授与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导论
      一、死是一个我们不能不猜的谜――对死亡哲学概念的“静态”分析
      二、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对死亡哲学概念的“动态”考察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四、论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章 死亡的诧异
      节 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
      一、原始死亡观与原始宗教神话
      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超个体灵魂是不死的
      二、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的几个先决条件
      人的个体化
      精神自律信念的破除
      时间观念的更新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人的死亡的初发现与哲学的出现
      死亡的发现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哲学的出现与人的死亡的初发现
      第二节 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从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
      一、赫拉克利特:“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智慧就在于听自然的话”
      “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
      “在我们身上,生与死始终是同一的东西”
      二、毕达哥拉斯:死亡是灵魂暂时的解脱
      三、苏格拉底:“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男子汉应当在平静中死去”
      “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死可能比生更好”
      “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因无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恼悲戚,那就不成话了”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第三节 对死亡本性的再思考: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一、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灵魂是“有形体的”和“有死的”
      “愚蠢的人怕死”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二、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灵魂不死需要许多证明才能使人信服”
      “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三、亚里士多德:神圣的理性不死
      “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
      “能动心灵”与“能动理性”不死
      我们应当尽力“过理性生活”,“使我们自己不朽”
      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第四节 对死亡恐惧的治疗:从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到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
      一、伊壁鸠鲁:“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
      哲学是“治疗灵魂的药剂”
      “死亡是一件和我们
      毫不相干的事”
      “贤者既不畏惧死亡,也不厌恶生存”
      二、卢克莱修:我们“应当颐从自然的厄运”
      “即便灵魂在离开身体后仍有感觉,那也依然对我们毫无关系”
      “我们应当顺从自然的厄运?
      年人更应当高高兴兴地让位给未来世代”
      三、塞涅卡:“一个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么会恐惧呢?”
      只有念念不忘人的脆弱性和有死性,才能活得从容
      “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得到生”
      “一个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么会恐惧呢?”
      四、琉善、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的死亡哲学
      琉善:相信永生的基督徒是“不幸的人”
      一爱比克泰
      德:“可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
      奥勒留:“顺从理性和神”,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第二章 死亡的渴望
      节 基督宗教对死亡的回答:“在耶稣基督中复活”
      一、《旧约》中的死亡问题:“分别善恶之树的果子不该吃”
      “分别善恶之树”与人的有死性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耶和华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
      二、《新约》中的死亡问题:“我们藉耶稣基督得胜”
      死人复活与基督之死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若不能死,就不能生
      “我们带着灵性的身体复活”
      第二节 基督宗教死亡观的论证:从德尔图良、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
      一、德尔图良:上帝之子死而复活,虽不合理,但却可信
      二、奥古斯丁:“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天主之道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我们应上升到天主面前
      三、托马斯·阿奎那:“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另有命运”
      通过自身而存在的神圣理性不死
      人的后目的是享受来世的天堂幸福
      第三节 基督宗教死亡观的危机:从“勿忘死”到“勿忘生”
      一、基督宗教死亡观的崩解:从对死亡的渴求到对死亡的恐惧
      二、向基督宗教死亡观的挑战:从“勿忘死”到“勿忘生”
      信仰来世复活“内蕴着一种奴性和屈从”
      人可以使自己获得神的形象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第四节 近代死亡哲学的酝酿:从马丁·路德到蒙田和布鲁诺
      一、马丁·路德:因信得救
      二、蒙田:死亡是生命的终了而非它的目的
      死亡是生命的终了而非它的目的
      我们不应当鄙视我们的生存,而应当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实
      若知生,便知死
      三、布鲁诺:“活死人”或“死活人”
      “死在一时,活在千古”
      “我们自己和任何一个实体
      都不可能遭到灭亡”
      “活死人”或“死活人”
      ……

      第三章 死亡的漠视
      第四章 死亡的直面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
      附录一 古今中外哲学家论死亡名言荟萃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内容摘要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死亡哲学有着我们不能穷尽的丰富意涵。概括地说,至少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人生观或价值观的层面,二是世界观的或本体论的层面。从前一层意涵来说,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或拓展。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从而克服世人难免的惰怠,消沉,萌生出生活的紧迫感;其次,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主编推荐
      段德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先后兼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基地(哲学所)兼职教授与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内容
      (1)基于回忆说的证明。柏拉图认为,我们通过后天经验,只能获得关于“可见世界”的“意见”,而不可能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为要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就必须通过“灵魂的回忆”。而灵魂之所以会先天具有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正在于它对于身体的先在性,在于它在“投生为人以前就已经存在在某个地方”。换言之,正是灵魂的先在性和不死性构成了“知识就是回忆”这一认识论学说的可能性。用柏拉图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心灵是不死的,并且已经投生了好多次,既然它已经看到了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东西,因此它获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
        (2)基于理念论的证明。唯物主义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曾经提出过“同类相知说”,柏拉图继承和改造了他的这一学说,提出了“凡有死的东西都认知不到不死的东西”这样一条准则,并从这条准则出发,对灵魂作出了理念论的证明:既然“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和有神性的,既然灵魂能够理解“理念”,则灵魂本身也就必定是永恒的、不死的和有神性的。
        (3)基于灵魂结构的证明。既然如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约公元前500-前428年)和德谟克利特所说,事物的产生或毁灭是构成事物的诸多元素的混合与分解,既然作为万物本质的灵魂的结构是非复合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则灵魂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就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毁灭,它因此也就必然是不死的和永恒的。
        (4)基于灵魂性质或灵魂起源的证明。柏拉图在考察灵魂的本质时,曾经把灵魂定义为“能够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并断言,凡能够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就必定是不为他物所产生的东西,因而就必定是“初的东西”,“在一切事物中先存在的东西”,因而也就必定是永恒的和不朽的东西“。用他自己在《斐德罗篇》中的话说就是:“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
        (5)基于道德论的证明。柏拉图在后期著作《国家篇》中还从道德伦理角度讨论了灵魂不死问题。他指出,既然在尘世上行善未必有善报,作恶未必有恶报,则美德的酬报就应求诸灵魂的永生。“灵魂是不能被某种恶的东西消灭的,不论是内在于灵魂的恶,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因此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假使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那它就一定是不朽的。”顺便说一句,柏拉图的这个证明开了康德灵魂不死道德论证明的先河。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死的上述证明并不充分,而且它们也都程度不同地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例如,他的个证明犯有灵魂不死说与回忆说循环论证的错误。他的第二个证明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因为我们同样可以用阿那克萨哥拉的“异类相知说”来证明灵魂的有死性。西方学者泰勒在谈到这一点时曾经指出,柏拉图给予我们的是不死的希望,而不是不死的确定性。他的批评可谓一语破的。因此,如果仅就柏拉图论证灵魂不死的逻辑必然性来看,确实是有懈可击的。然而,如果我们意识到,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个把灵魂不死学说同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从而赋予灵魂不死学说以一种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意义,把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学说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便不能不油然而生一种叹为观止的敬意。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